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人教版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课后练习(第43页)中的“弹”字。选文如下:客谓梁惠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若何?’应曰:‘弹之状如弹。’谕乎?”王曰:“未谕也。”  相似文献   

2.
[原文] 和洽字阳士,汝南西平人也.……太祖定荆州,辟为丞相掾属①.时毛玠、崔琰并以忠清干事,其选用先尚俭节.洽言日:"天下大器②,在位与人,不可以一节检也③.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④,所失或多.今朝廷之议,吏有着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长吏过营,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康洁.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餐以入官寺⑤.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⑥伪矣."  相似文献   

3.
繞朝事见《左传》文公十三年。传日:“繞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繞朝时为秦国大夫。据孔《疏》:“正义曰:‘服虔云:绕朝以策书赠士会。’”杜注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士会当时即行,繞朝来不及书策为辞,并且事既密,也不宜以简牍赠人.此推断可能从《韩非子·说难》而来。《说难》云:“故繞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说难》虽记载了《左传》、《史记》二书之未载——“繞朝为戮于秦也”。但只记“繞朝之言当矣”.未具繞朝以策书赠人,故杜氏所疑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4.
上善若水     
时常到旷野里散步,见水而思水,于是渐渐感悟到"上善若水"的真谛. 孔子有云:"智者乐水."吾尝托腮苦思:水,为何为孔子这般大智者所乐呢?此惑一直困扰了我许久.后来从大理学家朱熹处得知了答案:"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之."就是说,水的各种自然形态和功用,常常给智者认识人生及社会以启迪和感悟,故而"乐水".  相似文献   

5.
王卫贞 《班主任》2000,(8):24-24
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故而“讲理”和“不讲理”便成为评判某个人或某一事的标准。讲礼,则要求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尊敬别人,体谅别人,故中国又有“温良恭俭让”之说。  相似文献   

6.
鄂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收入了清代学者周容的《渡者之言》: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短短160个字,记录了生活中一件小事,引申出  相似文献   

7.
<正> 《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中"过"字作何解释呢?新版《辞源》给"过"提炼五个义  相似文献   

8.
诗书简介     
(一)诗三百篇"诗三百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孟子论史,常引诗经为证.史称孟子好诗书、荀卿善诗礼.诗书二字联缀,代表中国古典的总汇,自古已然.司马迁说:"诗书隐约",又说:"书道唐虞之际,诗述殷周之世","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其重视诗书的史料价值,可想而知.近人考证古史,也往往取汲于此.如引诗:"维禹之绩"、(大雅)"缵禹之绪"(鲁颂)、"设都于禹之绩"(商颂)等,即可证实禹确有其人,先汤而有天下,旁证后出金文记载益信.又如举诗"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大田),得知西周时代确曾存在着公田私田双重性工地所有关系.所以我们要研究古史,特别是两周以前,除利用甲骨、金文外,"诗""书"两种  相似文献   

9.
《五蠹》中有一段话:“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其中的“故人重之”如何理解呢?理解不同,则诵读不同,句意翻译当然也迥乎不同.人教社编纂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参作如下理解:“故”,形容词;作“旧”“旧时的”讲,是“人”  相似文献   

10.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4.代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5.代物,如:“虽有槁暴,…  相似文献   

11.
书法     
《颜氏家训》第十九:"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余俗,相与事之,故无顿狼狈者.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 这一段话很有意思.颜之推教子弟留意书法,但无须过精.这就和他教子弟做官但不可做大官的意思一样,要合乎中庸之道,真不愧为"儒雅为业"的口吻.他说此艺不可过精,理由是怕为人役,他举了韦仲将的往事为戒.  相似文献   

12.
提到启发式教育,人们常常引用孔子的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何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东汉郑玄的解释是:“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重点是笔者加的,下同) 宋儒也有人认为:“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发,则沛然矣。”他们都强调一个“待”字。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俞樾对孙子“卒”字的考辨郭在贻所著《训诂丛稿》189页写了这么一段话: 《孙子兵法·势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文中“以卒待之”的卒字,旧注大都训为兵卒之卒,近年来的注本也都采此说。按:此解可商。清人俞樾在所著《诸子平议补录》卷三中,对此卒字曾有考辨,其说曰:“卒字疑诈之误。《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亦以利与诈  相似文献   

14.
钟贺 《教学随笔》2008,(12):65-65
众所周知,古代的君主一般称为"皇""帝""王"等。其实,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君主也称为"后"。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有:"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句中的"夏后"即"夏  相似文献   

15.
回执     
博士先生: 初读汝信,实以为然,觉吾信之言过矣.然精读,以吾之愚见,汝言实有偏颇之处,不足为训也.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汝之所言,关乎人性、科学、生活之辩,安能失之以毫厘乎? 伯爵者,兼具人文、科学之心也.瘟病猖狂,彼以财物给民,日:人文之心有矣.至于科学,以资相助,得显微镜,故日:科学之心具矣.然观其二者,其实无共通之处欤?显微镜者,察微鉴毫,能观病菌,是以诊疾治病,解瘟病之患矣.况伯爵二者并行,兼顾济民与科学,故功成也.吾见汝,专顾科学,固然也.然火星者,与人文相较,则吾可言风马牛不相及也.汝岂能言临火星而缓饥荒乎?  相似文献   

16.
清人章学诚说:“文人固能文矣,文人所书之文,不必尽能文也。叙事之文,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惟其所欲,期如其事而已矣;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为文为质,期于适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文史通义》)章氏的话,指出了史传文学的两种语言现象,一种是作者的叙事之言,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他认为,前者或“文”(有文采)或“质”(质朴),作者可以“惟其所欲”,只要能如实地表述事件本身就行了;而后者则不然,因为作品中的人物并非作者自己,人物的语言当然也就“非作者之言”,所以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必须“适如其人之言”,即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不应由作者代庖“自主”。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文学作品(包括史传文学)中人物语  相似文献   

17.
在《鸿门宴》末尾有“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对其中的“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今”字教材中没有任何注释,教参上将全句译为“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则“今”字即“要”的意思。虽然基本正确,只是未免失之于笼统,  相似文献   

18.
陶翁一生琴书为伴,可谓饱学,然而其论学,却独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这一段话虽为人们熟知但却常常引起歧见。明人杨慎在《丹铅杂录》中说:“《晋书》云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此语俗世之见,后世不晓也。余思其故,自两汉来,训诂甚行,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陶心知厌之,故超然真见,独契古初;而晚废训诂,俗士不达,便谓其不求甚解矣。”清人方宗  相似文献   

19.
<正>《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话颇有意味:"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品读再三,悟出一个道理:多练人谋天下雄。"练人谋"者,依古人之言,需"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五德者,智、信、仁、勇、严;二柄者,赏与罚。五德之美,美在光照天下;二柄之要,要在法如山大。多练人谋,说到底,就是要多多坚持德为先、法为山。这对领导干部为政处世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20.
黄文龙 《学语文》2006,(6):44-45
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