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由张爱玲小说重新改编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诠释其小说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色·戒》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对比二者的艺术技巧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小说《色·戒》被李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3.
小说《色·戒》被争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4.
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在观众中反响热烈。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持了一次关于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的讨论。讨论主要涉及了对主人公王佳芝形象的理解,李安与张爱玲对“色”、“戒”的不同演绎,电影和小说各要侧重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伦理道德观念,张爱玲隐藏的情感因素等。参加讨论的是王泽龙教授2007级的几名现代文学研究生。下面是讨论的集录,发表在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李安导演的《色·戒》正在热映,这部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被误读为是一部彻底的关于性爱的电影,也有人遗憾它在表现爱国与仇杀时怎么没有大义凛然,还有人说它是一部表现人性尤其是绝望的佳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李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作者审美个性的不同以及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导致小说与电影版《色·戒》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色·戒》是张爱玲最为受人们关注的小说之一,其中以王佳芝为代表的女性在面对爱情时的抉择与行为,可以作为探索张爱玲爱情观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电影《色·戒》自上映伊始就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一度构成了华语世界的文化奇观。张爱玲在叙述中表现出了对于女主人公王佳芝的极度偏爱,并通过叙述视角与叙述时间,帮助展现王佳芝作为女性的生存困境。李安则通过对叙述模式的改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张爱玲原著中的女性视角,完成了对于电影中每个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注。  相似文献   

9.
李安导演的《色·戒》正在热映,这部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被误读为是一部彻底的关于性爱的电影,也有人遗憾它在表现爱国与仇杀时怎么没有大义凛然,还有人说它是一部表现人性尤其是绝望的佳作。那么《色·戒》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让我们从电影回到小说,从21世纪的今天回到原著所呈现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色·戒》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叹与末世情怀,强调人物面对命运的无奈与历史的虚无,是个人主义在乱世与民族困境面前的困惑;李安的电影《色·戒》则呼应时代话语深入发掘女性在传统文化中的命运,传达了对传统男权文化与意识形态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批判,是当下语境中的个体话语诉求的折射。然而作为关照的客体,小说与电影文本《色·戒》的出世,都必须放在具体历史语境下加以批判与反思,以揭示它们的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11.
从1977年《色·戒》小说的发表到2007年《色·戒》电影的上映,其引发的讨论一直与政治历史叙述有关。由对小说女主人公王佳芝的精神分析入手,探究张爱玲在小说中如何用"人性"书写瓦解政治历史叙述,继而探讨张爱玲的政治历史观。可以看出,"人性"书写是张爱玲对政治历史叙述的逃逸之路,是另一种政治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色·戒》的完成被文坛大家们称为宝石中的极品,李安与很多导演一样,都想将张爱玲华丽文字中的意象转化成具体的影像,做出不一样的张爱玲式的电影。在改编过程中,人物性格的扩充与缩减是必然的,角色也不会一定忠于原著。  相似文献   

13.
作为晚期风格的代表,小说《色·戒》对于张爱玲来说,是强有力的女性书写的体现。张爱玲从女性的视角出发,用精致的笔法表述女性的困境。在谍战的故事话语中,王佳芝因为女性主体性的缺失而陷入自身身份的认知困境之中,并最终完成了从“猎人”到“猎物”的身份转换。  相似文献   

14.
李安的影片<色·戒>是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中的王佳芝是一个悲剧人物.造成王佳芝悲剧命运的外在因素是以老吴、邝裕民、易先生等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压迫,是男权社会把王佳芝当成"物品"看待和使用的必然结果,内因是王佳芝有意无意迎合男权看法和认同自己的"物品化"身份以及女性特有的唯情感是尊、唯情感为大的弱点.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讲述了一段不该发生的爱情,王佳芝的心有不忍与易先生的残酷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我们看到了在爱情失衡的天平中王佳芝的可怜处境,同时张爱玲也借小说表明了自己对胡兰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色·戒》的故事原型来自旧上海的郑苹如刺杀丁默邮案.这个故事经张爱玲之手和李安的再创造,加上了作者的意图,成了不同的政治和性别的隐喻.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在爱情和政治中都处于被启蒙的位置,而在李安的镜头下这种地位却被悄然置换成男女间平等的互相启蒙,从而实现了将大政治转变为性别政治、将宏观叙事转变为通往人物内心微观叙事的策略.通过对这两种阐释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政治和性别等话语权力相互转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影《色·戒》的成功,与其同名改编的张爱玲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色·戒》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差异出发,重新审视《色·戒》文学与电影艺术性的差异,来探索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在当今文化时代的紧密结合。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本叙事策略和意识形态上,此类现象在两类文体中很多例子与之相对应。本文主要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并介入《色·戒》的主题,摒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8.
论文详细解读了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指出其情节的跳跃性、语言的模糊性、叙述的暧昧性、主题的复杂性恰好构成了电影改编的良好要素,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在小说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演绎和合理的延伸.使小说有关复杂人性的主题在电影中得到了同样完美的诠释。张爱玲用文学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主题,李安用影像语言做了更温暖动人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与张爱玲的众多代表作相比,《色·戒》发表之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导演李安2007年将《色·戒》搬上大荧幕之后,《色·戒》才引起热议,进而使其文本魅力逐渐显现,成为张爱玲最为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如果纵观张爱玲的创作,则可以发现其在张爱玲创作历程中的特别之处和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本文试图从《色·戒》在张爱玲创作中的新变与《色·戒》的传播与接受角度,反观其在张爱玲创作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20.
如果拿<色戒>电影和小说一比较,就发现李安的故事叙述得太过用力而显得密集,过于紧凑:而张爱玲的小说叙述和情感皆疏淡得不动声色,最动情处也是一笔带过.这是因为张爱玲深谙中国小说个中三昧的个人风格和李安西方式的电影语言考虑,以及文字表达和电影媒介之间的差异,让<色戒>出现了李安的"密"与张爱玲的"疏"两个版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