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是篇幅较长的自读课。课文展示了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坚强的成长历程。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描写了主人公杜小康因家境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展示了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3.
《孤独之旅》节选自北大曹文轩教授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这部作品曾经获得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也获得了好多大奖。应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关于少年成长的小说。怎样阅读小说呢?下面我们就结合《孤独之旅》这一课的学习,分三点来讲:  相似文献   

4.
郭敏 《语文天地》2011,(1):22-23
曹文轩《草房子》的一小段文字《孤独之旅》被选人了初中语文课本,这是一段小学生杜小康走向成长的文字。大红门里的杜小康,因家道一落千丈而失学,其痛苦中的沉沦与奋争,撼人心魄。他跟父亲放鸭的那些日子,寂寞、孤独煎熬着他,也在摧生着他。暴风雨里,他像高尔基笔下那只搏击风浪的海燕,在莽莽苍苍的芦苇荡里狂奔着,追赶失散的鸭群。  相似文献   

5.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中主人公杜小康在经受了少年成长的痛苦与煎熬后,体会到了成长后的幸福,那是一种能将成长中的伤口解读为一朵美丽的花的勇气与豁达,是承受了人生第一次磨难后的成长的觉悟和孤独的苏醒。从此,责任担在肩上,生命变得坚韧,人生渐趋丰饶。  相似文献   

6.
《孤独之旅》节选自著名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虽是节选,但是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它讲述了油麻地富户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和同学去放鸭子的故事。这个倔强、内向而又十分敏感的少年,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忍受着孤独,昔日母亲的叮咛、朋友的欢笑都随着小船的飘荡,离他越来越远,离开了油麻地他的心里空荡荡的!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里面的杜小康也是经过暴风雨的洗礼后,才坚强地成长起来的。本文中的“我”——一只小船,在暴风雨中有过惊慌,有过彷徨,想过放弃,但最终坚持了心中的信念,经过困难的冲击,成长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曹文轩在《孤独之旅》这篇小说中塑造了杜小康这个少年形象。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在经历了生活、精神、心理的痛苦磨练后,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他的成长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相似文献   

9.
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成功塑造了杜小康这位在孤独中成长的少年形象。在人生的变故面前,他能勇敢去面对,并在孤独之中学会了忍耐,在困难面前学会了克服,在危难之时学会了坚强,在思亲念乡中懂得了人生。正是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锤炼了这位少年的身心,使他在孤独的人生道路上突然“长大”了。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本文的主人公杜小康在小说中原来是班长,学习一直在班里数一数二,家境优越却不骄纵,还大度“乐善好施”,关键时刻有胆识,深得同学的拥护甚至崇拜爱戴。家庭遭遇变故而失学之后,他对念书一事念念不忘,甚至去学校偷同学的书回来读,只是最后迫于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让他继续上学才与父亲去了芦荡养鸭。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作为反映成长的"励志小说",应该说《孤独之旅》非常适合初三学  相似文献   

12.
<正>成长的模式有多种,曹文轩《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旅行式的成长最动人心。扣动他的琴弦,引起我们的共鸣。从杜小康的四句语言描写,可以看到他成长的心路历程。一、孤独之旅起因——家境败落"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最厚实""竟","突然","另一番"这四个词写出了  相似文献   

13.
韩雪 《读写月报》2022,(27):26-32
<正>[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因家庭变故而辍学的杜小康跟随父亲杜雍和远离家乡,去遥远的芦苇荡放鸭,在历经孤独恐惧之后,最终战胜了孤独,变得勇敢坚强,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成长是小说的主题,而“孤独”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这场孤独之旅,让杜小康由脆弱到坚强,由胆怯到勇敢,由恐慌到自信,  相似文献   

14.
《孤独之旅》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运用叙事学分析《孤独之旅》的叙事特点,从心理批评视角解析少年“成长”主题的内涵,进而从教材视角分析课文的育人价值。通过三个层次的递进分析,发现《孤独之旅》再现了少年成长的真实困境,刻画了少年重建自我的心理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关注这一价值,引导初中生自我审视并应对成长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是一组表现少年生活的小说。《故乡》中少年闰土堪称表现童年回忆的经典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从少年若瑟夫的视角认识亲情、人生和社会;《孤独之旅》是一个男孩在孤独的牧鸭旅途中成长的故事;《心声》细腻刻画一个敏感的小学生面对当前学校教育某些问题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曹文轩作为国内"成长小说"的力倡者,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坚守着自己关于成长小说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实践,《草房子》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从成长中的自尊与维护、成长中的孤独与消解、成长中苦难与死亡三个内容美的维度,从儿童的叙事视角、成长的少年群像、丰富的想象空间以及诗化、散文化的表达式四个形式美的维度,扩充了成长美学的内涵,提升了成长美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想】《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选编在人教版初三课本小说单元中。这部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情感细腻。这段节选独立成章,展示了小主人公杜小康在野外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恐惧,走向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文章虽思路清晰、内涵丰富,但因为是同课异构,一篇课文两位老师教授,这就需要做到角度相异,侧重不同。小说的三个要素是人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作品,读者从中透视出的不单是人性美,人情美的书写,还有他心灵深处内隐的孤独和苦痛.本文试图以《边城》主人公翠翠生命自在自为状态在现实生存环境中的种种遭际及其透彻心骨的孤独,来探视作者孤独的人生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思.  相似文献   

19.
<孤独之旅>,曹文轩教授敷衍的一个少年在"孤独"的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孤独,很大程度上是对人心灵的一种惩创."孤,独也."(<广雅·释诂三>)孤与独互释."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荀子·王霸>)这里说的是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孤独,还有其他的义项,如:孤立无所依附;独自一个人、孤单;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等等.无论是哪一种解说,都是人所难以承受、难以忍耐的情感之痛.  相似文献   

20.
学习任务群概念的提出,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变得更加突出。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下进行阅读教学,尤其是《孤独之旅》这类自读课文的教学,需要在充分把握学情和文本美学特色的基础上,设计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任务活动,在主题、文本、写作等方面进行教学重构,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美的体验,激发学生在写作上进行美的创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