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报靠广大读者广大职工参与,方能办好。而就职工关心的问题在报纸上开展讨论.是引发读者兴趣,吸引职工参与的好办法。今年8月蛇口《消息报》开展有关《质疑一个口号》的讨论就是一例。《质疑一个口号》是8月21日刊载的署名“东方伊人”的文章,该文对当时深圳街头树立的“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公益广告口号“不敢恭维”、“不能接受”。理由是它在“科学上略显欠缺”,因  相似文献   

2.
三家报纸对三句流行语提出质疑现在许多报纸,常用“顾客是上帝”、“炒鱿鱼”、“阴盛阳衰”这一类词语。最近有几家报纸分别刊登文章,对上述三句流行语提出质疑。浙江日报4月10R刊登署名文章指出,将顾客比喻作“上帝”,无论从哪个角度思索,总觉欠妥一些。虚幻的...  相似文献   

3.
我从60年代初涉新闻工作起,就与这全军唯一的新闻业务刊物“认了亲”。我一期不漏地读;也经常投个稿,至今共刊登了30多篇。凭这两条,我给自己“评”了两个“先进”:“热心读者”和“积极作者”。往事如烟,不堪悉记;但有一篇小文章,我却终生难忘。那是1981年,《解放军报通讯》第10期,刊登了我的写作杂谈《力求有一句自己的话》,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共237个字,是那30多篇刊稿中最短的一篇,而对自己在激励进取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学风、职业操守等方面所起的自律作用,却是很大的。这篇小文章说的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句…  相似文献   

4.
2009年10月5日,广西某报刊发了《解放军胜利进城百色人弹冠相庆》一文,是该报策划的“见证广西解放特别报道”中的一篇。该文见报后,一些读者打电话到报社,对文章的标题提出质疑。后来,该报刊发《更正启事》,向读者致歉。这个标题为什么受到质疑呢?问题出在“弹冠相庆”上。  相似文献   

5.
屡见报刊上有“读者是上帝”的提法。仅以《中国记者》1991年第12期为例,就出现两处。第43页:“真正把读者当作上帝”;第48页:“这个上帝只能是读者”。把读者尊为“上帝”,本意大家都理解:无非是强调办报办刊的群众路线,增强读者意识,尊重读者意见,把报刊办得更加贴近读者,更受读者欢迎。但是,如果对这一提法细细品嚼一下,便感到有些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 荦,音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新华社在播发这篇社论时,把“荦荦大端”错成“荣荣大端”,因此,有的报纸在转发时也跟着错了。“荦”与“荣”,无论形、音、义都是  相似文献   

7.
再谈企业档案馆质疑●马素萍自笔者“企业档案馆质疑”在《浙江档案》1996年11期上刊载后,先后看到两篇商榷文章。一篇是王茂跃同志的“企业档案馆并非国家档案馆”(《浙江档案》972),一篇是杨爱东、刘军同志的“对‘企业档案馆质疑’的质疑”(《北京档案...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 心雕龙·隐秀》中提出了 “秀”这一概念。“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此处 “独拔”意为“引人注目”、 “精彩绝伦”。“秀”可以视 为文章中的“亮点”,即写得 精彩或能激起读者阅读兴 趣的句子、段落。新闻评论 作品也不例外。其中总应有一段(句)或几段(句)能在读者思想上留下烙印,或是问题抓得准,或是揭示本质深刻,或是理论上有新的开拓,或说法新鲜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所有这一切都以精彩的语言为载体。 刘勰提出了“秀”的审美标准、功用:“秀以卓绝为巧”,“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秀)动心惊…  相似文献   

9.
“顾客是上帝”,这是商界颇有影响的口号。现在,报刊界也流行着一种提法:“满足读者需求”。办报刊,是给读者看的,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否则便无法在读者中立足,在群众中生根。但是,“满足读者需求”这一提法,由于过于简单和抽象,有时也会成为“迎合  相似文献   

10.
叫响办“名牌报纸”的口号章佳斌打开1995年11月3日出版的《参考消息》,一句响亮的广告用语便映入眼帘:“欢迎您订阅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名牌报纸──参考消息”。“这句口号提得好,叫得妙!”许多读者禁不住拍案叫绝,连声称道。在我们国家,办一流企业,创名牌产...  相似文献   

11.
1998年5月15日《南方周末》第13版刊登了一篇题为《时针的推移》的漫画赏析文章。该文最后的一句是:“论述事理的题材,往往采用比喻的表现手法,使读者明嘹易懂得。”此中的“明嘹”之“嘹”应写作“了”。 “嘹”有两音,读“liǎo”时意为“知道得很清楚”;读“liào”。时意为“从高处向远处看”。1964年公布的  相似文献   

12.
“树荫”,还是“树阴”?问及这一问题,恐怕人们十之八九要回答:是“树荫”。这有笔者对1998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报纸使用“树荫”和“树阴”情况所作的概略统计为证: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90篇,而使用“树阴”的仅有3篇;《光明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43篇,而使用“树阴”的也仅有3篇。根据这样的词频高低状  相似文献   

13.
亲爱的读者,只要您打开1995年11月3日出版的《参考消息》,一句响亮的广告用语便映入您的眼帘:“欢迎您订阅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名牌报纸——参考消息”。“这句口号提得好,叫得妙!”许多读者禁不住拍案叫绝,连声称道。 大家知道,在我们这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办一流企业,创名牌产品,历来为企业界和民众所推崇,可对于创名牌报纸的口号却很少有人明确提出过,大胆地称自己的报纸为名牌报纸的更是凤毛麟角。其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报》2000年8月11日第8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农妇缉凶 警察何在》的评论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7凶杀人恐怕在当地让群众听来已是耸人听闻,难道还有很多比这更恶劣的案件吗?”笔者认为,句中的“耸人听闻”当为“骇人听闻”之误。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三年八月,我们在一版刊登了一篇批评报道《郑州长途汽车站究竟是谁家天下》.短短一个月内,编辑部收到六百多封读者来信,接到大量的电话,表扬《河南日报》“有胆量”。其中一位匿名者在电话中只说了一句:“向《河南日报》致敬!”听见这话,我们这些办报人的心颤得不行。多少年来,读者或明或暗地把报纸文章比作“四平调”,不爱看。这一次也可以说是第一次,我们真正感到,人民群众跟党报的心贴得那么紧。  相似文献   

16.
《新闻知识》为了消灭差错,在第六期集中发表了《多方配合消灭差错》,编者《敬谢读者》、《聘请业余评刊员》的决定和加编者按刊出了一位读者的《建议与希望》。读罢这四篇文字和刊物,可以说,刊物消灭差错口号响亮,决心很大,措施有力,效果明显。一个文字差错较多的刊物,自己提出‘消灭差错’的响亮口号,这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我体会:下这样的决心,既来之于编  相似文献   

17.
今年五月二十四日,新华日报一版右上角显著地位刊登《“马丁文章风波”得到妥善处理》的新闻后(以下简称“马丁新闻”),受到报社内外读者的好评。《羊城晚报》、贵州《文摘》报作了转载,还加了评论。许多读者指出.这是一篇值得一  相似文献   

18.
“顾客是上帝”,这是商界颇有影响的口号。现在,报刊界也流行着一种提法:“满足读者需求”。办报刊,是给读者看的,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否则便无法在读者中立足、在群众中生根。但是,“满足读者需求”这一提法,由于过于简单和抽象,有时也会成为“迎合读者需求”的别名。而“迎合”,在当前,已经成为一些报刊,尤其是充斥街头的不健康小报和刊物的一种倾向。因此,对“满足读者需求”作一点辨析,也许是有益的。读者需求,有正  相似文献   

19.
今年五月二十四日,《新华日报》在一版上刊登了《“马丁文章风波”得到妥善处理》的报道,受到读者们的好评。这是一篇针对性、指导性强的理论新闻。它的特点是:立意比较新——新鲜的主题思想;角度比较新——选择了新的报道角度,读者关心的报道角度。它用具体的事实说明:繁荣社会科学,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学术气氛。人们对“马丁文章风波”的强烈反响,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贯彻“双百”方针问题、学术民主问题、理论发展的障碍问题、理论研究方向的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必将  相似文献   

20.
新年第一期《新闻记者》刊登慈溪报孙明华的来信《不要“给读者颜色看”》,来信指出了该刊去年第11期中有篇题为《给读者颜色看》的文章,明显差错有十余处,一篇近1200字的文章有这么多差错,其差错率之高是惊人的。该刊为这篇来信加了编者按,按语指出:来信是一份出色的勘误表,对编辑部震动很大,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表示要寻找薄弱环节,制订措施,防止类似情况发生。来信指出这些差错的还有其他几位同志,这说明读者对《新闻记者》杂志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