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代中国社会流民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 大量史实论述了近代中国社会流民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指出流民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流民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近10年来,众多专家学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其研究之中,流民研究硕果累累,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著作方面,池子华先生作品居多,且成系列化。论文方面,成果层出不穷,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近代流民产生的原因;流民的流向问题研究;流民对于流入地影响的研究;流民的调节与控制问题研究。对于流民问题,宏观和整体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分区分省研究则明显不足,中外流民对比研究也很薄弱。  相似文献   

3.
中国流民问题是超越社会制度而存在的一大社会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频繁的天灾人祸,产生了大量流民,他们为了生存流向城市,给近代城市的崛起带来了重要影响。流民的涌入促进了近代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冲击了农村的封建传统。但大量流民的存在给城市后期发展又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城市化进退维艰,流民现象逐渐发生病变,并成为各种社会病的总源头。  相似文献   

4.
1840-1842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原本人口问题十分严重的中国又产生了大批流民。流民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大量存在造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起伏,这些流民基于种种缘由纷纷涌入广西,进一步加剧了广西的社会危机,最终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兴起的一大诱因。  相似文献   

5.
十五世纪三十年代到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是明朝流民问题发生的严重阶段。历来学者在研究明朝的流民问题时往往选择对这个阶段进行整体把握。然笔者仅从此阶段中的正德年间流民问题形成的社会背景,流民运动的基本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对正德年间的流民问题浅析一二。  相似文献   

6.
承西晋末年之乱,东晋南朝的流民问题格外突出。这些流民来源有二:北民南迁和东晋南朝内部流民。为解决流民问题,南朝政权或遣返流民,或赈恤灾民,或侨置郡县,或实行土断。流民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侨居江淮之间的流民武装构筑了东晋南朝南方的安全屏障;北方流民构成了东晋南朝政权的支撑性力量;流民也促进了门阀势力的壮大,巩固了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相似文献   

7.
流民问题,是困扰中国历代统治的一大社会问题,流民问题与社会治乱,更是远未穷尽的历史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流民潮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其发生机制、流向与社会效应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股浪潮将更为宏大。世界之交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重新成为当代的热门话题。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池子华博士适时地推出新《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捧读之后,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 ,由于长期战乱 ,百姓流离失所 ,辗转他乡。统治者竭心尽虑 ,采取种种措施预防流民产生 ,流民产生后又采用安抚、镇压两面手法 ,努力使流民重新安定在土地上 ,这些举措虽然有时在一定程度上纾缓了流民的悲惨命运 ,但其根本目的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相似文献   

9.
元末明初河南因战乱人口稀少,因地缘之便利,陕西、山西、北直隶、山东等省的流民大量涌入河南与本地流民一起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流民队伍。这是复杂的制度、社会经济问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外省大量流民产生主要在于封建贵族官僚地主强占农民土地、赋税徭役繁重等;河南本地流民的主要成因在于明政府赈济制度的缺失等。  相似文献   

10.
东晋时,流民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由开始作为一种南北缓冲的力量到成为一种强大的武装,再逐渐变为东晋王朝极为倚重的北府兵,流民的壮大对于东晋政局,乃至于南朝的政治走向都有着重大的作用,流民武装也对门阀政治的演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流民和流民武装的变化发展是一条认识当时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明初移民问题"不见诸史,惟详谱牒"。2004年惠民出土的《吴铭墓志铭》载,吴铭的高祖吴均让是由棣州城东避元季乱,移侨他省,后归郡西青阳店庵里吴村的复业流民。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洪武五年下诏书说:"流民复业,不以旧田为限。"吴均让正是因了朝廷的这一政策回到本州城西定居的。他既属朝廷所说的"流民复业"又兼具移民性质。流民复业是明初朝廷"招诱"、"招抚"政策主导下,无籍无业流民自愿的回归行动,流民回归原籍也带动了移民工作,这对当时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社会现象逐渐被人们广泛关注,面对这一神秘特殊的社会群体,如何有效进行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课题。在对莆田市流浪乞讨人员及救助管理站进行实地调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莆田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现状,着重指出在资金投入、救助对象、救助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是当前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目前,三明市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还存在公众参与不够、人员和基础设施不足、管理方式陈旧等问题。要提高三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水平,必须从三明实际出发,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方针、加快软件和硬件建设、建立"日常管理+应急管理+专项治理"的长效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状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为例,运用经由问卷调查、个案访谈、非参与观察等手段取得的大量数据及其他资料,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谋生地的选择、收入水平、生活状况、滞留时间、关系网络、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于客观地认识这一特殊群体,建立、健全相关救助管理政策、法规与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自2003年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后,流浪乞讨人员的治理就从过去的收容遣送转变为现在的救助管理,救助工作也得以进一步发展,但从目前救助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对在流浪乞讨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五四时期开始,我国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一批精神流浪者形象,然而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流浪女性形象一直没有成为文学叙事的主流形象。她们的流浪比起男性的流浪来,更富有人生痛苦的深沉内涵,可以看作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潜在主题。本文梳理归纳现代小说中流浪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并阐释女性流浪主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由此上升到对现代女性生存状态的更真实理解。  相似文献   

17.
从福斯塔夫与阿Q在精神流浪这个视角入手,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个文学形象放在世界文化这个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过比较分析,对他们作为流浪汉的生存价值、生存方式进行新的文学观照,从而发现他们的人生,实际上也是生命苦囚般的体味和经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可视为人类生存困惑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姚莹治台的游民政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养游民是姚莹任台湾道期间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它使台湾清朝中期以来积重难返的游民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稳定了台湾的政治秩序,并且对鸦片战争中抗英保台斗争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原杰是明朝中期和商洛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采取安抚并为流民建县、编户安置的办法,平息了荆襄流民起义。同时,他重新划定了湖北、陕西交界地区的州县区域,恢复商县为商州,建立了商洛在明代建州后的各项制度。他的所作所为,不但惠及鄂、陕两省人民,也具有行政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master the social problem of the transient beggars and vagrants, the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state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hôpitaux généraux and dépôts de mendicité. These repressive institutions, bulwarks of the ‘great confinement’, fulfilled various social functions in the regional context. Comparing the findings of recent research on the inmates of these workhouses and asylums the author looks at some promising hypotheses on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se institutions. The numbers, geographical origins and the age and sex structure of the inmates are put into relation with the nature of the local and regional economy. It appears that both the local elites and the begging poor themselves used these institutions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their specific Interests and soci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