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苗族歌棒的历史渊源和音乐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留存在贵州黔东南施秉、镇远、凯里等地的苗族歌棒,是由当地苗族人民在一根小木棒刻上本族的独特的象形文字符号,以这些文字符号表达和记录诗歌和歌词内容,这种刻录记载有此内容的刻字木棒就称之为歌棒。本文从苗族歌棒的内容、形态、用途及其文化价值和作用四个方面论述了苗族歌棒的历史渊源和音乐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论刻字艺术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考古研究的发现,中国最早的刻字艺术当推距今八千六百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刻字。商代以后,刻字文化迅猛发展,刻写对象由龟甲、石器等扩展至金属器,出现了碑刻、印刻、楹联、牌匾和现代刻字五大类刻字艺术。  相似文献   

3.
巫术文化与古代早期美育思想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形态的原始文化,是由多种巫文化观念错综缠绕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及其美育观念的构成,应该是巫术、图腾、神话等多种文化观念交融辐射的结果.可以说,包括文艺在内的审美文化,美育观念的发生与构成,都与巫文化有紧密的关系.中国美育观念的发生与形成,最初也应该是源于巫文化.  相似文献   

4.
汤因比因其巨著《历史研究》而有"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誉,其"文化形态史观"及"挑战—应战"理论引起史家的极大兴趣,时而兴起研究热潮。本文通过宏观考察,探讨了影响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形成的诸因素,认为古典史家的"文化"理念和进程划分,启迪了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近代史家的"文化"激情和史学观念,滋养了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现代史家的"文化"理论和整体史观,成就了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  相似文献   

5.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族群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壮族作为该地区历史较为悠久的土著族群之一,自古就存在着较为强烈的族群观念。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伴随大量流民涌入,壮族与迁入族群矛盾与融合加剧,族群观念逐渐弱化。近代以来壮族的国家观念受到西方列强技术器物入侵、政治制度输入、殖民文化渗透等,由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转化为民族国家观念。在此过程中,壮族族群观念与国家观念产生了两种互动形态:强族群观念与弱国家观念的冲突形态,弱族群观念与强国家观念的互助形态。  相似文献   

6.
狭义的大学教学文化是指在学校整体文化背景下由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共享的教学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大学教学文化具有对教学观念的整合功能、对教学制度的定向功能、对教学行为的规范功能、对教学环境的塑造功能,它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深层因素。大学教学文化的危机通过大学教学共同体成员所创造的"教学形态"表现出来,如制度形态、课程形态、教学形态、学习形态和师生关系形态。当前,大学必须构建潜心教学的文化,追求卓越的文化,倡导批判和创造的文化,尊重生命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文化是语文课程对文化选择、整理、提炼而形成的关于语文课程的观念及其活动形态。现代化与科学化,是百年语文课程文化的价值诉求。语文课程是传播社会文化的工具,具有社会语言重建功能与文化创造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秧田"和"圆桌"是中国和欧美比较典型的两种课堂空间形态。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两种课堂布局的价值追求、形成原因。从文化融合的角度讨论大学精神的内在一致性与我国现有文化观念的转变,指出我国"秧田式"的高校课堂空间形态可以融合"圆桌式",并从年级和课程两个角度对融合方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当今世界历史进入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轨道,体现出"文化趋同与趋异"(cultural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的动力学的间性张力和开放性的辩证运动,从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界面和学术思考平台.这个时代的世界文学及其研究,充满了新的情况与思想挑战,亟需更新我们的文学观念和理论方法.我们组织这个笔谈,旨在通过对当今历史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交织互渗关系的反思,探讨间性诗学的当代文艺学美学蕴涵,提倡从间性诗学的维度,刷新世界文学观念和研究理念,更好地建构与完善当代文艺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从"我"到"我们"的共属一体的心理想象,是对"我们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归属认同.政治仪式作为国家观念的仪式化表达,通过观念赋予→再造→共享→延展的完整流程,实现观念的生产与再生产.政治仪式的观念再生产直接联结个体的价值定位与文化归属,是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考察东西方历程,政治仪式的观念再生产历经了专制型文化预设下观念再生产、消费型文化预设下观念再生产、民主型文化预设下观念再生产的变化历程,国家认同相应呈现虚妄与假象、萌发与隐忧、生长与勃兴的不同表征.从价值形态变迁的理论立基审视,绝对价值极致化、价值多元主义、价值共识融通是政治仪式观念再生产呈现相应样态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WASP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确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指出由于基督宗教文化与犹太宗教文化中对"上帝"的不同定义,造成了以WASP基督宗教文化对犹太宗教文化的不可避免的排斥。此外,由于犹太宗教文化中的"精英"意识及选民观念,造成传统犹太文化无法与西方主流文化相适应,两相作用的结果便是美国WASP主流文化形态对犹太宗教文化的抑制。  相似文献   

12.
以代县花馍为研究对象,将其置入民族学"物"的研究范畴内,通过对代县花馍的制作和使用过程及其变迁轨迹进行详尽描述,来深入探讨人与物的互为主体性.人赋予物外在形态、文化内涵及多重功能;物帮助传统文化实现代际传承、影响人的观念、规范人的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成为沟通世俗空间与神圣空间的媒介.物与人在新时代继续保持互融互构的良性...  相似文献   

13.
大众媒介文化及其社会影响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文化范式的调整,大众媒介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全球化语境中空前复杂的多元文化因素,使对经典观念的颠覆和消解成为潮流.媒体技术的自主与视觉文化的兴盛,导致以文字为基本媒介的文化形态让位于以图像为基本形态的视觉文化,加速了"形象资本"和"图像霸权"的形成.技术进入到人类生存最内在的领域,改变着我们理解、思想和意愿的方式.我们只能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加强对技术的人文规范和控制,这在技术决定论日益盛行的今天尤其是当务之急.目前,新世纪中国文论对于媒介文化及其后果这一问题域所涵盖的诸问题的讨论,亟须整体性观照和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观念、文化取向以及不同文化层面的认识与行为上,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与城市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存在着差异和冲突.我们要以"多元一体教育"来化解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创新学校文化,并进而催生城市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1.影像是电影的基本构成形态,这是一个最简单却又是最复杂的命题,简单在于影像映出的形式令人一目了然,复杂则在于要解释清楚何谓影像及其美学价值、文化意义等都是困难的.诸如影像产生的心理依据,影像在电影中怎样构成社会形态、影像观念、影像文化等命题都是解开影像之谜的关键.如此,必须先从生理——心理角度绘出影像与视知觉的一般关系,然后才能绘出影像多姿多彩的"社会——美——文化"的面影.  相似文献   

16.
吕南 《文教资料》2005,(30):122-123
民间美术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倾向、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国民间美术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这种形态特征尤其表现在空间造型上。由这种形态特征可以推断,中国民间美术具有一种综合体现中华民族心理倾向、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整体意识。而且,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这种整体意识应该视为中国民间美术的一种文化内涵。本文试图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分析蕴藏于民间艺术背后的华夏文明的一些基本理念要素及其历史嬗变的趋势,以便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课题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了解当代在校大学生婚恋的思想及其现状。结果发现,身处急速转型的新时代,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呈现出多维度、多元化和多样性等特点,其对后现代婚姻形态,如"闪婚"、"裸婚"、"同性婚"等也普遍持开放性态度,但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和习俗对"新世代"的大学生仍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红魂灵》的价值在于展开了两个历史时代不同文化观念的对比。"父亲"肖山集一颗红心和保守思想于一身的矛盾性格、"我"和"父亲"事业观与爱情观的矛盾及其成败得失,是不同文化观念对比的主要内容;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首创精神、四位女性人物的命运悲欢,则是作者确立主体立场的价值基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化中,老子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是中国女性文化及其话语的滥觞,由此涉及到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一是从中西文化比较观念出发,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性的认定,即对于中国文化基本形态与性质的判断;二是对于老子思想中所包含的中国远古女性崇拜意识的认定,由此从渊源上探求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形态与特性;第三.则是中国文学的南北文化源流的特征及其相互融合问题,由此指出中国文学的“阴阳合流“现象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俗属于文化的低级形态。人的现有素质不仅受到文化的高级形态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文化的低级形态的影响。后者的影响更加显著。在海南的民间生活中,神灵赐福观念、宗族观念有着较大的影响。这种民俗观念与精神文明建设是不相协调的。我们必须通过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控制来推动民众心理的改变。提高人的素质,最重要的是增强人的科学理性精神和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