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也是不同的。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北方草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草原文化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草原文化不断升华、延伸,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具有特色、承载大量现代文明的草原文化。《季风中的马》《长调》这两部电影可以说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因此,本文以这两部影片为例,分析了在现代化进程中草原文化是如何发展、如何表达的。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通过描述主人公保罗与三位女性的情爱纠葛,展示了工业文明带给人与自然的伤害,作者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追求的是和谐的两性关系和纯净的自然世界,表达了只有灵肉合一、天人合一,才是现代文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儒家所积极倡导的“孝文化”确立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对中国人的伦理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从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孝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分析《孝经》中“天”与孝道相联系的观点,厘清“天人合一”思想在先秦儒家天道观基础上的发展轨迹,理顺“天”与“人”相交的思想脉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文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是建设当代生态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文章通过对《文心雕龙·原道》篇的个案研究,透视中国古代独到的生态智慧:人类与宇宙自然相互交融,和合为一;自然之道和人文之道浑然一体;心物交感使人与自然通过深度交流处于中和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观是儒家和道家学说共同的内在精神基础。《水浒传》深受“天人合一”观的影响 ,这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存在。作者在梁山英雄造反与招安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困惑。小说展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纲常伦理秩序已成为“天道”而恒久不变 ,农民起义只能是纲纪失常时的权宜之计。“替天行道”虽说是梁山泊聚义的行动纲领 ,但恢复天道只有两种途径 :一是改朝换代 ;二是改良 ,包括接受招安。一种无奈的结局反映了强烈的文化冲突和内心矛盾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观是儒家和道家学说共同的内在精神基础。《水浒传》深受“天人合一”观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的化存在。作在梁山英雄造反与招安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困惑。小说展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纲常化理秩序已成为“天道”而恒久不变,农民起义只肥是纲纪失常时的权宜之计。“替天行道”虽说是梁山泊聚义的行动纲领,但恢复天道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改朝换代;二是改良,包括接受招安。一种无奈的结局反映了强烈的化冲突和内心矛盾。  相似文献   

7.
余茜 《文教资料》2008,(14):11-12
<红楼梦>以"以情补天"开篇,道出了天人皆由"气"生,皆由"情"发的"天人舍一"之本源.众人的聚散,家族的兴衰,体现了天道与人道循环周始的永恒规律.一部<红楼梦>,成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之精神、关联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哲学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先生在《新哲学讲演录》等著作中所提倡的新哲学,就是“天人合一”的、真善美统一的、具有诗意境界的哲学。它与“主客二分”式的传统哲学是相对立的。张先生把“天人合一”思想,贯串于本体论、认识论、审美观、伦理观、历史观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见解。该文着重对“天人合一”的审美观的主要内容:“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有限与无限,典型说与显隐说,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处于“四海之内”、“风调雨顺”的环境里,加之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生产,这就促使他们在农事劳动中留心观察四时交替、风云变幻,逐渐形成了与宇宙自然生命相依存的一种文化心态,即“天人合一”观。但这一思想的形成却经历了“畏天命、敬天命、疑天命”的漫长准备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周易》"天人合一"思想体系里,天地人三才源于并合于一,其中,人并不是一种被动的现实存在,人参与了世界万物的创化,而在这种创化过程中,中国古人非常注意化人为成自然,孜孜以求人为、人事、人道与天道的协调一致性,始终强调世界和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地洞察到:(1)只有在天地人三才和谐的基础上,才真正能够使人为的事情变得自然而然;(2)世界的和谐是天地人三者一体的和谐,仅仅人类一方孤立的和谐是不可能的,因为失去了天地与人的和谐,人类的和谐便失去了基础;(3)我们人类所身处其中的世界的变化运行,人类并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人类的所作所为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间万物的生息繁衍,因而很自然地人类对世界失衡的生态及其向和谐目标的趋近显然也负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周易》所奠定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东方传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游记》的结构模式,这主要表现为“天人同构”观念支配下“尚三”思想所导致的三复情节、三极建构和圆形框架。  相似文献   

13.
曾艳 《文学教育(上)》2009,(13):136-137
一九三一年,老舍写了一部后来毁于“一·二八”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月牙儿》是从其余烬里升华出来的精华,材料是其中最精彩的最忘却不了的一部分,写得集中、整齐、完美。老舍曾经说过:“由现在看来,我楞愿要《月牙儿》而不要《大明湖》了。”[1]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对《月牙儿》的喜爱。在作品中,读者久久不能忘却凄美的月牙儿给这个作品烘托的那种氛围。月牙儿出现的次数之多,不得不让人想起“我”的命运转变。“月牙儿”作为一种意象在作品《月牙儿》中共出现了八次。  相似文献   

14.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诗坛的一颗巨星,他运用简朴的语言再现了普通生活中的平凡事件,平凡中饱含着诗人炽热的情感,蕴含着诗人与大自然,诗中人与大自然的契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绝妙境界。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追求,完美体现人性美、风俗人情美融注于自然美中的审美意境,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叉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6.
普希金有很多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驿站长》是其中尤为著名的一部,作品充满了人情味,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因此,对作品的主题仍有必要重新解读。对作品描写的情节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分析、解读,我们能更深刻地感悟人生,用更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用美好的色调勾勒自己人生的画卷。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华文作家尤今的小说有着直面真实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达方式上,又闪烁出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神韵,这正是其小说的审美价值所在.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新华华文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卢焱 《语文知识》2009,(2):33-37
鲁迅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作为一个无所畏惧的反封建斗士形象存在着,这个结论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我们强加的。作为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的《朝花夕拾》,虽然也并非完全是史实而具有一定的演绎的成分,但它毕竟以丰富的精神内涵,高尚的人格描写和自由放达的心灵表现使我们认识到鲁迅的另一面,即柔情、感性的一面,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和史学意义,我们不应该因为它与社会的需要不十分一致而有意识地忽略它。  相似文献   

19.
苏童的小说《红粉》在当代文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小说中的意象使用、语言描写、人物塑造取得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小说人物身上蕴涵了对道德的诉求,彰显了道德价值。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使其作品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在以开写“小人物”先河而闻名的中篇小说《驿站长》中蕴藏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对平等自由的渴望、对情爱战胜亲爱以及女性依附地位的揭示使这篇小说散发着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