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次,批阅学生的练习卷,其中有一道题引起教师们的争议,题目很简单:什么样的雷奈克。孩子们的回答大多数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确实正是因为雷奈克在无意中发现两个小男孩玩跷跷板,他们一个站在这头,弯着腰,把耳朵紧贴跷跷板;另一个蹲在那头,用一枚铁钉在板上轻轻地划着。原来,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  相似文献   

2.
公园里有两架跷跷板,他们同一天被安装到这里,这两架跷跷板当然是一样高,但他们都没有注意。可有一天来了一群小朋友,坐上了跷跷板。于是两架跷跷板一高一低地忙个不停。这时公园里又来了一位特殊的游人,他本是个山里的老头儿,平生头一次到公园来,当然也是平生第一次见到跷跷板,加之老眼昏花、神志不清,于是他指着一架跷跷板说:“这架要高得多!”两架跷跷板听了先是一愣,因为他们还从来未想过谁高谁低。  相似文献   

3.
冰融化以后     
盛夏的一于,冰冰在一个跷跷板的左端放了一个西瓜,右端放了一块冰,这时跷跷板正好平衡。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这个跷跷板最后会在什么位置吗?  相似文献   

4.
玩跷跷板     
老顽童看见小朋友们玩跷跷板,很羡慕:我真想玩一玩呀!可是跷跷板一个人玩不起来。老顽童就找小顽皮:"小顽皮,你同我一起玩跷跷板,好吗?""不玩不玩,我想回家。"老顽童抓住小顽皮:"你不玩,我就不让你回家!"小顽皮乘机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大人欺负小孩啦!"  相似文献   

5.
正宽阔的湖面上,运动员挥洒汗水,奋力划桨,听:"一、二,加油!一、二,加油!"水面溅起小小的浪花。给他们拍张照片,看:人和船桨组成了一个漂亮的图形,是什么?拿出笔来,沿着红线描一描。玄字头两边并不是平的,而是和跷跷板一样有高有低,有时倾斜的角度还不小,但不管怎样,横上的那一点,就像跷跷板的基座一样,处在中间,调整着整个部首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2011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雷奈克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这位医生很自然地产生了敬佩之情。于是,我重点抓住"他把一本笔记簿卷成筒儿……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这句话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起初,学生大多感到无话可说,我便引导他们把"啊"去掉,并将句末的感叹号换成句  相似文献   

7.
星期天的下午,小明陪奶奶到公园里散步,他们遇到一群小朋友玩跷跷板,跷跷板有时平衡,有时不平衡,你能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判断他们的轻重吗?  相似文献   

8.
奇妙的蛋壳     
<正>初夏的一个早上,一条青虫和一只大蚂蚁在草地上散步。青虫突然对蚂蚁说:“快看!这儿有个蛋壳!”蚂蚁抬头一看,喜出望外,说:“嗯,旁边还有一个木条呢!我们能玩跷跷板了!”“好哇,好哇!”青虫开心得手舞足蹈。跷跷板搭成了,他们迫不及待地爬上去,玩得很开心。一只蝴蝶飞过来,盯着他俩,笑眯眯地说:“真好玩哪,真好玩!”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是一位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善于驾驭语言的巨匠,又是一个善于安排戏剧故事情节的大师。其作品《哈姆雷特》中的"死亡"则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才能。从作品创作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主要人物可以说是"不得不死"。他们的死紧密相连,正因为他们的死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终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0.
魔法跷跷板     
《小朋友》2005,(5)
在一个用木尺做成的跷跷板上,两头各放着一个空纸杯,两边一样高,木尺是平衡的。你把脸靠近其中一个纸杯,当然并没有任何东西碰到纸杯,你嘴里念念有词,跷跷板就自动动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道具:木尺一把、火柴一盒、两个一样大小的纸杯。表演方法:A.将木尺的中间位置放在火柴盒上,使木尺平衡,做成一个跷跷板。在木尺的两端各摆上一个盛了水的纸杯,调整至木尺重新平衡为止。B.将你的一根手指放进其中一只纸杯,那边的跷跷板就下降。再将手指放进另一只纸杯,跷跷板便向另一端下降。可以多做几次。C.关键的时候到了,你倒空两只杯里的水,大声…  相似文献   

11.
跷跷板是幼儿常玩的一种游戏,可他们总是玩不好。通过观察,我发现,主要原因是幼儿没有很好地掌握平衡。 今天,体育活动的内容之一又是玩跷跷板,我和詹晨小朋友两人分别站在跷跷板的两端。她用了很大的力气也没有把我跷起来:“江老师重,我轻,我跷你不起来。”  相似文献   

12.
将梦想置顶     
温暖的笑,苍白的面容,消瘦的身体和暗夜里那一阵阵的咳嗽声,是母亲留给法国男孩雷奈克最后的、也是最深的记忆。幼年时的雷奈克几乎没有得到多少母爱,便被父亲送到了叔叔家寄养。多少次,从睡梦中醒来,雷奈克静静地  相似文献   

13.
雷奈克,19世纪法国临床医学家,听诊器的发明人. 雷奈克的全名叫何内·希欧斐列·海辛特·雷奈克,1781年2月17日生于坎佩尔,当时的法国医学正处于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4.
当孩童跟玩具娃娃玩耍时.他们是在排演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当他们玩积木时,是在教自己空间几何学与力学的基本原理。等到稍大,他们将通过荡秋千学习钟摆原理.通过跷跷板学习杠杆原理。娃娃、积木、荡秋千与跷跷板,是教育理论家所称的“过渡对象”(Transitional Obiect)(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相似文献   

15.
田向工 《班主任》2011,(11):13-14
一、"80后"班主任的优势1."80后"班主任善于学习,知识面广,思维活跃。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经历了经济腾飞、文化多元、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受了社会发展变革的洗礼。他们善于学习,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明显优势,他们善于了解时政、体育、文艺等各方面的信息,因此,"80后"班主任的知识新、眼界开阔,善于将所学知识、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6.
坐在跷跷板上,一上一下地跷呀跷,是多么美好的童年回忆啊。对于跷跷板,我们除了想到玩之外,还能想到什么呢?但是,世界上却有一个人因受到跷跷板的启发发明了一项诊疗工具。那么,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到底发明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郑东华 《科学课》2008,(8):40-42
一、提出研究问题师:(课件出示一个跷跷板和一大一小两个男孩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到了什么?生:两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师:这样一大一小两个小朋友玩跷跷板,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课件出示课题: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生:不能。因为那个大个子太重了。  相似文献   

18.
《平衡》(第四册第十二课)是让儿童通过对杠杆尺的操作,感知什么是平衡,什么是不平衡,从不平衡达到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次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并经过集体研讨归纳概括出使杠杆尺平衡的一个条件——左右距离一样长,挂得一样多,才能平衡。一、设计游戏,激发兴趣。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一上课就出示一特制的小型跷跷板,再拿几个玩具小动物——长颈鹿、小狗、骆驼等来坐跷跷板。学生会发现,在小动物们“坐”跷跷板的过程中,有的动物如长颈鹿和骆驼“站”在跷跷板上,跷跷板一样平,而当一些动物如小狗和长颈鹿  相似文献   

19.
“口当口当口当……”洪亮的钟声响了起来。安静的校园立刻变得沸腾起来。同学们仨一群俩一伙地跑向操场,分散到各个场地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靠近操场的东边有一个较大的滑梯,这是给低年级的同学玩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排着队伍,有秩序地进行活动。一个个“嗖嗖”地爬上梯子,又迅速地向下滑去,真像一只只小飞机降落在地面。他们满头大汗地爬上滑下,一会儿也不闲着,玩得开心极了。 滑梯的旁边,有一架跷跷板,跷跷板的两边各坐着两名同学…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都有过玩跷跷板的经验,玩跷跷板的两位同学,可能体重差不多,也可能体重差距很大,但他们都能想方设法玩起来,为什么呢?义务教材自然第四册第12课《平衡》就是以小学生玩跷跷板为例,认识平衡和不平衡现象,从而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