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司马懿克日擒孟达”一节,写孟达据新城反魏,司马懿日夜兼程赶往平叛,孟达不料司马懿大军来得如此神速,又不料金城太守申耽、上庸太守以及心腹李辅、外甥邓贤乃佯许与他同谋,实则成了司马懿的“内应”,孟达失了城池,落荒而逃,“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枭其首级”。孟达是被杀死的,为何回目中又称之为  相似文献   

3.
徐浩 《语文知识》2012,(3):103-105
奇有美义,前人已有论述,本文在补充更多文例的同时,借助前代训诂材料,对从奇得声的同源词的意义进行归纳,发现奇字的美义与其长曲义密切相关,于是从字形和词义上追寻美义的来源。奇字所从之可是奇字声音和意义的来源,可本初的长曲木茎义逐渐衍生出奇字的长曲、美盛义,美义即在其中。  相似文献   

4.
现行古汉语辞书多将古文献中表“率领”义的“以”字释为介词,但据古字形所示词义、与动词相同的用法和分布、动词异文、训诂学家以动词相释及与动词同义连文的语言事实,则充分说明了它应归属动词而非介词。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字典》收"弃"(古文"棄")字6个义项:(1)舍去,抛弃;(2)除,废除;(3)遗忘;(4)古代放逐刑罚名称;(5)抛尸于野;(6)人名。本文从"弃"字的造字理据和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究,认为"弃"字应当增补"杀"这一义项。  相似文献   

6.
古代汉语中“向”一词还有“看(见)”的意思,大致经历了朝北的窗户一面对、朝着一看的发展过程,现代汉语及方言中仍然使用。大型辞书失收,需要补入。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但”作为副词,一个常见的用法是,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例如《史记·刘敬传》:“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后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但”从这个用法又发展出一些别的用法: 一、用于条件复句,作连词,表示条件。犹“只要”。(1)房忧不得到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晋葛洪神仙传壶公)  相似文献   

8.
《说》:“无,奇字,无也。通于元,虚无道也。”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都是牵强附会之说,不可信。  相似文献   

9.
由"谯"字"酷烈"义为缘起,笔者通过分析《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中"谯"字的释义处理,结合大型语文辞书义项的设立原则,探讨"酷烈"的义项设立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夜莺之歌》(六年制第十册)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鬼子的故事。学生读完课文后,往往认为课题意思是:一个男孩学夜莺的鸣叫声。显然,这样的认识是很肤浅的。 教学时,我针对课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题中为什么用‘歌’,而不用‘鸣声’或‘叫声’呢?”  相似文献   

11.
给字除给予义外,还表处置义和被动义。给字的这些不同的意义,在相对早期的汉语中能够找到很多用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着眼于近现代汉语,对表处置义的给和表被动义的给的出现时间及来源进行初步地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一《康熙字典》作为字书,率先在“薪”字下列出了一个义项:“草亦曰薪”;晚清之《经籍纂诂》未录。后来,《中华大字典》“薪”下引了《说文》“荛也”及《通训定声》“草柴”之说,而未加按断,模棱两可。近出《中文大辞典》、《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与新《辞海》等,均于“薪”下列有“草”义;而新《辞源》又付之阙如。集汉语字书之大成的巨著《汉语大字典》(1986~1990)亦将“薪”之“草”义排除在外(见第五册3306页),《汉语大词典》因之。“薪”字有无“草”义,语言学界历来看法不一。至今,权威辞书不收这个义项,我们不敢…  相似文献   

13.
14.
职高语文第一册(人教社版)《赤壁之战》一文课后练习第四题要求学生说明句中加点词的词义,其中有个句子是:“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人教社编写的《教参》提供的“参考答案”为:  相似文献   

15.
“朱”义源流问题,语言学界探求已久,而至今仍未解决。许多谐“朱”声的形声字各自声义关系如何;这些语根相同的字,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如何等等都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颇负盛名的《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1989年中华书局版)在这方面的阐述就问题不少。例如“侏”字为何从朱声,书中作了如此解说:“以朱者木之心,具体而微;侏儒为人之具体而微者,故侏从朱声。”个子短小之人,何能称“具体而微者”?又如“诛”:“以朱有光明一义,《诗·七月》‘我朱孔阳’注‘谓朱色光明也’是其例;对叛逆申罪致讨。乃正大光明之事,亦正大光明以行者,故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第25页是这样分析的: 夔,读kui,上倒“八”,中“自”,左“止”,右“巳”(音si,地支第三位,不同“已”或“己”),下“文”。  相似文献   

17.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绝非漫无边际的空谈。“道”字初义指婴儿分娩的过程,“导引”是其在使用过程中较为原始的涵义,含有“接生”的意思。《老子》是考证“道”字初义的重要文献依据。探求“道”字初义有助于对老子思想的研究,但文字初义并不完全等同老子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8.
“读”字当头其义自见平罗县城关二小龚丽萍《群鸟学艺》是一篇童话,内容浅显易懂,富有趣味性,读后给人以启发和教益。课文讲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搭窝的本领,由于态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为了使学生在40分钟之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在...  相似文献   

19.
20.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造字义为“日光”,通“帛”、“别”、“伯”和省“曰”,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字头缺失、语源混乱问题,本文试作探讨。辞书释义,一个语源一个字头。“白”有5个语源和一个特项,应该标立6个字头。辞书释“白”,对它的字头处理,一种是“以音类义”,一种是笼统释义,一种是“标立字头”。《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以音类义。“音帛”释义37条,“读自”释义1条,“音杷”释义1条,“与‘伯’”释3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