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地初中实验教学中使用的电解质溶液导电装置形态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并联4个以上的灯泡,通过灯泡能否被点亮来判断溶液是否导电。该装置制作容易,材料易得,但是此装置致命的缺点是在220V高压条件下进行操作,尤其不适合学生探究实验。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我改制了该导电装置。  相似文献   

2.
1设计背景 液体导电演示仪是用来试验溶液导电性及导电能力强弱的装置。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测试电解质、非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及高一教材中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比较,均要用到此装置。无论是按教材要求制作的简单装置,还是市售的溶液导电演示装置,都存在以下不足: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化学一年级教材中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建立 ,初中化学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的导出等演示实验中 ,都要用到测量物质 (固体、液体 )导电能力的仪器 ,教材中所示的实验装置 ,在实验教学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其一 ,装置连接 2 2 0V交流电源 ,电极裸露没有任何防触电保护措施 ,教师操作时手持电极放入溶液中 ,极易造成触电的危险。而且 ,电极的引线常因焊点腐蚀而脱落 ,影响实验效果。其二 ,强、弱电解质的区分以灯泡的明暗亮度不同来确认 ,灵敏度低 ,当电流较小时灯泡无法点亮。有的时候 ,为得出相应的结论而不得不改变溶液的浓度 ,这…  相似文献   

4.
在原有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仪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探究型电解质溶液导电仪,不仅能用于区分溶液是否导电、区分强弱电解质,还可以让学生开展定量实验研究,探究电解质强弱与其电离程度、导电能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积极探究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5.
根据“理科综合”、“文科综合”的中考考试变革要求 ,教学中教师在把握单科基础教学的同时 ,还要注意联系和渗透其它学科。研究各学科知识的交点和结点 ,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下面具体分析几例综合试题。例 1 :如图 1 ,电源电压不变 ,A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B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 ,当闭合开关K、K1、K2 时 ,灯泡L正常发光。试回答 :1 )用电离方程式说明A、B两烧杯溶液的导电原理 :A :     B :     。图 12 )当逐渐向B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加到产生一定沉淀时停止滴加 ) …  相似文献   

6.
“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高中化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能使学生建立强、弱电解质的感性认识。但为什么实验要求保证几个电极要基本一致,而且电极没入液体的深度要一致,学生对此不易理解。为让学生正确认识影响电解溶液导电能力的因素,拓宽该演示实验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电解质溶液的时候 ,我们通常用图 1所示装置比较强电解质溶液和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如图 1把装置连接好 ,然后将等体积的 0 .5m ol/ L的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醋酸、氨水溶液分别装入五个烧杯中 ,接通电源 ,观察灯炮亮度并填入下表。图 1序号 12 3 45溶液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醋酸氨水灯炮亮度亮亮亮暗暗  从上表可得出 :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溶液的导电能力比醋酸和氨水溶液强。由此可区别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此装置不仅能够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演示 ,而且在学生的活动课和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其妙用。  一、用于学…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物理课本第二册第52页中,图4—12是高温玻璃导电电路图。按配套教参的建议,使用废灯泡芯来做。由于废灯泡芯的导线间的玻璃厚、绝缘程度高,使用低压学生电源无法演示成功。而使用照明电压做电源,给学生和老师在操作上带来了不安全因素。为此,我们应用学生熟悉的贺年片中的音乐集成电路,结合自制的易导电的玻璃球,进行了成功的演示,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化学课程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同一种弱电解质在不同浓度的水溶液中,弱电解电离度越大,溶液导电能力也越强。”的问题,除了教会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外,最直观的办法是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冰醋酸在稀释过程中导电能力的变化。即冰醋酸在用水冲稀过程中,可观察到由不导电到导电能力逐渐增强,又逐渐减弱的过程。通常实验过程如下:在烧杯中插入电极(碳棒),电极与演示电表(欧姆挡)相连,烧杯中缓慢加入10mL左右的冰醋酸,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观察电表指针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刚开始由电阻很大到逐渐变小的现象很明显,但是后来冰醋酸中加蒸馏水浓度变化太慢,指针几乎不移动,老师只好将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再加水冲稀,如此往复多次,既浪费时间,冲稀后的溶液也不再有回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是一个传统的化学实验,在初高中教材中均有安排。此实验仪器在初中化学、科学和高中化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中均有配备要求,有供教师演示实验用的溶液导电演示器和供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微型溶液导电实  相似文献   

11.
高中化学中原电池实验是分组实验。这个实验的一个难点是配置硫酸溶液,同时在实验中通常用小灯泡发光来验证原电池产生的电流,但小灯泡亮一下就灭掉了,实验现象很不理想。有时干脆让学生直接把毫安表接到原电池的正、负极、通过指针的偏转来验证电流的存在。但这又违反了毫安表不能单独接过电路中的规定,给学生造成了一些混乱。曾经有许多文章对该实验进行了探讨,有从电极、溶液浓度着手的,有从加重铬酸钾固体着手的,虽能够使灯泡亮的时间长一点,但实际让学生做起来,还是很不理想。为此,我们重新设计了这个实验,效果十分明显,且制作极为方便…  相似文献   

12.
原电池是最古老的一种电池 ,它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于十九世纪初发明的。他把一块Zn片和一块Cu片平行插于稀H2 SO4 溶液中 ,用导线把Zn片和Cu片连接起来 ,由于Zn比Cu活泼 ,容易失去电子 ,Zn被氧化成Zn2 + 而进入溶液 ,电子由Zn片通过导线流向Cu片 ,溶液中的H+ 从Cu片获得电子 ,被还原成H原子 ,H原子结合成H2 分子从铜片上放出。若把小灯泡接在Zn片和Cu片之间 ,则小灯泡发光 ,插入稀H2 SO4 溶液中的Zn片和Cu片构成一个电池。人们为纪念伏打 ,同时也是对他的贡献的肯定 ,因此也把这种装置称为伏打…  相似文献   

13.
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全一册)第八章第四节实验(8-26)“试验物质导电性”,以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实验(1-1)“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这两个演示实验都涉及溶液导电性。这两个实验对学生正确认识溶液导电性,正确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教师不愿意演示这个实验,实验员不愿意准备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纳米Ag包裹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在磷酸盐缓冲溶液和Fe(CN)6^4-/Fe(CN)6^3-/Fe(CN)6^4-混合溶液中的导电性能,结果表明纳米Ag和多壁碳纳米管具有协同导电的性能。另外,研究了此修饰电极在Fe(CN)6^3-混合溶液中的电子传导机理,属于快速的表面控制的氧化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在初三物理书128页中,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组成一个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使小灯泡发光。但实际演示过程中达不到预期效的果,往往亮的时间很短促,只有几秒钟,要第二次重做就不亮了。我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找出了做好这个实验的几条规律: 1.稀硫酸浓度是1:20,1份浓硫酸注入20份蒸馏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得出醋酸溶液在浓度为0.5mol/L,体积为50mL,并将碳棒电极完全浸没时,导电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传统实验教学演示自感现象是通过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反映线圈在电流变化时将会产生感应电动势。由于小灯泡的亮度不完全由电流强度决定,人对亮度变化的识辨能力有限,易使学生产生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线圈电流变化时才会产生自感现象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1)实验改进金属及溶液导电性测试实验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实验。原实验由于需要实验器材较多,操作较复杂,课堂耗时较长。为此,我们改用自制微型导电测试仪进行实验。不但缩短了实验时间,而且增加了趣味性。制作微型导电测试仪的主要材料:电池(2~3块,废旧的也可使用),  相似文献   

19.
自然教材《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有一句话 :“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学生如果用电池、导线、电珠做这个“导体”的实验 ,电珠不会发亮 ,显然得不到验证。学生对这句话便会产生怀疑。问题出在导体因其电阻的大小不同 ,导电能力差别较大。在相同电压的情况下 ,金属因电阻比较小而通过的电流大 ,灯泡就会亮 ;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因电阻比较大 ,通过的电流小 ,电珠亮不了。因此 ,如何验证人、大地、不纯净水都是导体成为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使用学生万用电表来解决问题。万用电表测量电阻档用来测量金属、人体、大地…  相似文献   

20.
双金属片预热器吴忠甫(湖北通城墨烟学校437400)中小学实验室中的幻灯机和投影器,一般都没有灯泡预热装置.灯泡在开机的瞬间往往被烧毁,其原因是灯泡的冷态电阻只有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开机时的电流强度数倍于灯泡的额定电流,因此开机时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