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是货币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至春秋战国之交,群雄割据,自行铸造发行货币,其形制、重量都不一致。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实行盐铁专铸的同时,虽规定法定货币为黄金(上市,以镒为单位)、圜钱(半两)两种,但也只做到了货币形制、种类的基本统一。  相似文献   

2.
近代的中国货币制度十分落后,还停留在原始的银本位制阶段上,银本位制还不完整。1935年法币改革前,我国一直无统一之货币,货币铸造权、发行权不集中于中央政府,货币流通具有地域性与排他性。而此时的西方各国早已进入金本位制,通过创立中央银行来垄断货币发行权,铸造权也归国家所有,其之间的货币可通过兑换自由流通。同时中西币制的差异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夹锡钱是宋代铸造和流通的一种特殊的钱币。一般认为,夹锡钱是徽宗时期为解决钱币外流和财政困难而铸造、推行的货币。事实上,不仅徽宗时期,而且太宗、神宗、高宗、孝宗时期都曾铸造和流通夹锡钱。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相对复杂,以汉化与胡化相互表征的民族问题尤为突出。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北周武帝作为中古时代一位杰出的帝王,在其统治北周时期,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措施。一方面,充分吸收儒家文化,弥合胡汉矛盾,缩小北周王朝与北齐等文化较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北周政权的内部凝聚力;另方面,通过多种策略,积极开展对周边民族的交往。北周武帝统一北方与这种民族交往政策是分不开的,这种政策对与增进民族融合,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作用显著,也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秦统一全国以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极为混乱。各国自铸货币,形状大小、重量皆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特别是价值不同,换算起来非常困难。在这样的状态下,货币的统一就成为社会进步的需要。此时的秦半两已经从它的制作与携带的便利赢得了人民的青睐。战国时期的货币...  相似文献   

6.
摇钱树是汉魏时期流行于西北、西南地区的特殊丧葬明器。文章通过对甘肃省武威市出土的三座汉魏时期摇钱树的考察,认为墓葬中摇钱树的出现是汉魏时期繁荣的货币经济、先进的货币铸造技术与道教灵魂不死、羽化成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汉魏时期货币以及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自从金属铸币产生并履行主要的货币职能以来,货币铸造权的归属就成为货币史上的重要议题。中国货币史上总共发生过四次著名的关于货币铸造权的争论,刘宋王朝时期沈庆之与颜竣的争论是其中的第三次。其时,为使财政殷实,沈庆之主张政府放开铸币权,使百姓均可按照政府规定的规格自由铸币,以此带来百姓与政府的共同富裕,颜竣则围绕“益赋”的目标提出了相反的政见。此次争论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着眼于保证货币稳定,而且涉及到通过铸币权的规定最终实现社会财富增加,真正由纯货币视角转变为实物视角。同时,争论双方言论中蕴含了丰富的现代经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英国的货币铸造制度形成于盎格鲁-撒克逊晚期,诺曼征服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为了加强对铸币权的控制和获得更多的铸币税,英王认为有必要对货币铸造事务进行管制。在货币铸造日益集中的前提下,英王不仅高度控制铸币所官员的任免权,而且加强了对货币铸模制造和分发的管理,并对货币铸造的过程进行严格监督。这些举措不仅反映了中世纪英国货币铸造制度本身的发展,而且亦能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9.
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货币产生之前,人们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换,随着交换的发展,物物交换发生了困难,逐渐形成了利用某种物品作为交换的媒介。“贝”是我周最早的货币。商周时期,贝币流通的领域很广。不过,并没有脱离实物货币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金属货币,初期的金属货币无一定形态,交易时要称重量。鉴定成色,方能使用,可称为金属称量货币。以后,由于商品交换日益扩大,为了方便交换,又把某种金属铸成一定成色和重量,这就是金属铸造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大量使用各种形态的青铜铸币。但当时我国处于分裂状态,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都是自行铸币,所以货币种类繁多,主要的形制有铲形(布币)、刀形(刀币)、方形(爱金)、椭圆形(蚁鼻钱)、圆形(环钱)五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布、刀、贝等币,统一了全国的币制。规宅:黄金为上币,铜钱是下币,铜  相似文献   

10.
莫高窟石窟内现存的古代木构件数量稀少,最早的有北魏时期的木斗栱,而北周的木构件只存这一低矮狭小的门框,该门框中保留的一些历史信息,为研究古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一些有力的证据,如木工工具中现在常用的平木工具——刨子,在北周时期还没有出现。同时,这一木门框中的各个构件名称也与宋代编修的《营造法式》相对应,说明中国古建筑缓慢地发展,它也可能是迄今在中国地面遗存的唯一的北周木门框构件实物。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于长安模式的内涵历来有着不同解读。文章主张,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确立于北周时期,虽然长安地区北周佛教造像的特征吸收了其他地区,特别是成都地区南朝造像的因素,但其基本形体特征来源于北周时期长安本地的自我创造,即比拟了鲜卑显贵乃至皇帝的形体特征塑造而成。这与北魏政权崩溃后东西方同时出现的鲜卑化运动直接相关。隋唐时期长安地区佛像亦可称之为长安模式,但与北周长安模式有着阶段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罗马帝国的货币制度和欧洲大陆货币流变的影响下,中世纪早期(5-8世纪)英国的货币经历了对罗马帝国铜币的仿造→金币特里姆萨→银锡特→银便士的流变过程,最终选择铸造银便士。中世纪早期英国货币的流变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变迁,而且也体现了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北朝都实行曹魏开创的九品中正制。但是通过具体的研究却发现,北周政权并没有继续沿用九品中正制,而是恢复了汉代的察举制度。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大概与九品中正制已经走向没落,北周权力核心的组成人员出身不高,生活在该地区的士族实力较弱、地位不太显赫有关;也与该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统治核心成员实在想不出更好的选官制度不无关系。不过,察举制度也并非北周政权选官的主要途径,而且在实施中也存在着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没有铁币吗贺惠陆铁质货币在我国出于现何时,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目前考古发现中,已知最早铸造铁币的是西汉时期铸造的铁半两和铁五铢钱①。由于文献没有记载先秦使用铁币的情况,包括《史记》也没有记载。所以历代学者都认为先秦无铁币。笔者...  相似文献   

15.
仁孝时期货币已渗透到西夏社会的方方面面;西夏政府对货币的铸造、流通非常重视,制定了很多货币法规;货币兴盛的原因是西夏境内商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这些情况在《天盛律令》中可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16.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四分五裂的背景下,苏绰在思想、政治、经济方面提出的施政方针和措施,促进了贫弱的西魏、北周政权的强大,为统一北方以至后来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苏绰对中国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在西汉历史上,货币问题占有重要地位。货币改制频繁,中央王朝与臣民之间争夺铸币权的斗争异常激烈,社会各阶层都卷入盗铸狂潮之中,汉武帝时期,因盗铸而犯罪的人数高达二百万左右,为中外历史所罕见。西汉铸币的重量、名称、形制多次变化,汉武帝以五铢铜钱为本位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统一了货币制度,具有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生产工具——钱、刀,在失去实用工具功能之时,通过铭铸“匕”“化”“釿”“刀”等价值单位,标明所代表的交换价值——面值,完成了第一次标准化,成为了最早的金属铸币。然而作为铸币的钱、刀,很快减重或含铜量下降成为“虚价”大钱,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差异扩大,价值体系陷入危机。历经梁布、“比”布、三孔布、三晋两周圜钱、齐国“賹化”圜钱的探索,青铜铸币含铜量稳中有升,逐步以新的重量单位——寽、两、铢等,标明币值,探索重建新的价值体系。而秦国“半两”圜钱的设计,更返朴归真,直接以新的重量单位为铭。“重如其文”,体现了青铜铸币再次走向标准化的基本方向。先秦时期青铜铸币,通过铭铸货币单位,把交换价值与青铜金属体融为一体,经过了一个标准化走向多样化、再次转向标准化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作为中国大陆的法定货币,至今存在着与港元、澳门元、新台币的比价关系,推动人民币的统一是促进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步骤。同时人民币应努力在亚洲地区成为核心货币,发挥中国作为地区大国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既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实现统一货币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来往。  相似文献   

20.
李德林生活于封建时代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动荡时期 ,一生入仕北齐、北周和隋三朝 ,特别有功于隋。在隋朝的统一进程中 ,从杨坚入总朝政、平定三总管之乱以至平陈战争等的各个环节 ,李德林于幕后策划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军事行动方略 ,起到了左右时局的重大作用 ,是隋朝统一的积极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