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不能用“合理利己主义”代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评一种“新伦理观”》(《真理的追求》1984年第6期金阳文)文章评论不久前出版的一本名为《新伦理学》的小册子,认为该书把古今中外的伦理观一概归入“利他主义”、“合理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三大流派,把利己...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各执一偏而堕入谬误的两个极端:利己主义认为人的行为目的只能利己,从而否定无私利他,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利他主义则认为人的行为目的能够无私利他,而只要目的利己,便是不道德的,于是否定一切个人利益的谋求,从而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 那么,是否有克服二者的片面性,从而既倡导无私利他又肯定正当个人利益谋求的伦理观?有的。不过这种伦理观迄今尚无名称,我们不妨称之为“己他两利主义”。属于这一流  相似文献   

3.
集体主义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集体主义的普遍类型,可以分为四种,亦即整体主义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集体主义、利己主义的集体主义和己他两利主义的集体主义:前三是集体主义的不完备形态;后是集体主义的完备形态。  相似文献   

4.
利他主义可以分为神学利他主义与科学利他主义。神学利他主义主要是新老基督教伦理观,其代表当推路德·卡尔文以及现代基督教伦理学家弗雷彻等人。科学利他主义的典型论者,如一些学者所说,是观点比较单纯直接的墨家、孔德、赫起逊;但其真正的大师,却应推观点比较复杂曲折的孔子与康德。本文拟根据对孔子和康德(必要时也涉及孟子、孔德、赫起逊)伦理观的考察重估利他主义。通过这个考察,将使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有许多可供借  相似文献   

5.
从伦理文化的视角,毛泽东伦理观的形成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并运甩于实践的产物,毛泽东伦理观有一个从精神利己主义向以大公无私为本质的利他主义转变、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有其思想的、物质的和文化的基础,并对当代中国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思想极为关注个体自我的完善和成就,其中“成己”蕴涵着丰富的含义:本体论上彰显人对于世界而言的价值和意义主体;每一个体的确认,在伦理学上对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作了双向选择,对个体尊严和群体利益的双重兼顾。“己”成为需要弱化的意见主体和利益主体;“己”还指涉道德实践的主体,儒家的为己、求己更多地具有实践论和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毛泽东早期的伦理观及其哲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作为历史伟人,其思想成果已经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其早期的思想观念,对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早期的伦理观本质上是精神利己主义,以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为特征,以“贵贱”为核心,而这种伦理观的哲学背景正是唯物主义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并存,以及相对主义和辩证法的对立并存,尽管毛泽东后来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但其早期的有些思想可以说是伴随其一生,尤其在晚年更有表现。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美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流派的研究成果甚少。20世纪70-80年代,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对美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流派的形成起着先导作用;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以杰姆逊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哈特为代表的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巴特勒为代表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学术流派在美国大学光彩纷呈。千禧年后,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进入平稳期,杜克大学文学系成为"左翼知识分子大本营"。他们注重打造学术品牌和课程品牌、掌握学术话语权、加强国际交流、保持敬业精神、严格考试标准等。这些值得中国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的领导和教师借鉴。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多元化”的旗号下,对马克思学说进行别出心裁的研究,形成了各种流派,如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个人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等等。对这些流派有的冠之以“马克思学”,有的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的则谓之“新马克思主义”。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有何区别与联系,人们常常感到把握不定。看来,对这些学派从概念上加以规定和区分是很有必要的。“马克思学”一词从构词上来考察,源出希腊语,即由 Marx(马克思)加上 logos(学科)而构成 Marxologie(马克思学)。法国学者吕贝尔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在《马克思学研究》杂志上首先使用了这一名词,继而在六十年来、七十年代初的欧美“马克思热”中流传开  相似文献   

10.
马斯洛的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己他两利主义”。马斯洛一方面认为每个人的行为目的既可能自爱利己,又可能无私利他;另一方面认为道德目的既在于保障社会又在于完善自我。从而主张既无私利他,又自爱利己。  相似文献   

11.
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是两种彼此相对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学生需要为本、学生个性化与儿童的个人理解;整体主义是东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社会需要为本、学生社会化与强制性灌输。当前,无论个人主义还是整体主义都陷入了困境,需要得到整合和超越,即纳入集体化内容,丰富和充实当代语境下的个人主义内涵,从而将教育改革建立在坚实的“整体化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根基之上。  相似文献   

12.
施蒂纳是德国个人主义哲学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利己主义。他宣扬自我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政治上藐视一切权威,否定任何国家,经济上主张建立小生产者联盟,保留私有制。 马恩批判了施蒂纳的自我意识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唯心史观;批判了他建立在利己主义基础上的国家和法权学说;批判了他想通过暴动的方式破坏国家,建立利己主义者联盟的思想及其财产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析,以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三向纬度为基础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以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和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复活的统一——“两个统一”展现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人文关怀,最终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指导当代社会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快乐观的教育是我国当前道德教育中容易忽视又十分重要的教育,它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快乐说不是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我们既不提倡“禁欲主义”、“苦行主义”,也不提倡“享乐主义”、“纵欲主义”。我们提倡一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快乐观,并对学生进行“选择、享受快乐、创造快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原则。集体主义是由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所决定的一种道德原则。在现阶段,应该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那种反对集体主义的观点,有的是不理解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的是用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来否定集体主义原则;有的是借口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不同或把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等同来反对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心性论思想有助于抵御唯利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侵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与崇高的道德追求有助于纠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可以有效地遏制学生中日益泛滥的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7.
利他主义是西方近代伦理思想史上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一种道德理论。过去我们很重视对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批判,但却忽视了对利他主义的研究。然而,不揭示利他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和作用,我们就不能正确认识近代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规律。简单地宣布它是保守的伪善理论,也不利于我们将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与资产阶级利他主义区别开来。本文以近代英国利他主义为典型,来探讨它产生的根源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利己主义、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张启述利己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意识形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除了要建立相应的法制而外,还必须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反对利己主义,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是资产阶...  相似文献   

19.
利他主义是西方近代伦理思想史上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一种道德理论。过去我们很重视对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批判,但却忽视了对利他主义的研究。然而,不揭示利他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和作用,我们就不能正确认识近代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规律。简单地宣布它是保守的伪善理论,也不利于我们将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与资产阶级利他主义区别开来。本文以近代英国利他主义为典型,来探讨它产生的根源和基本内容。1 虽然历史上任何道德理论都包含着利他性的内容。然而利他主义作为一种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特定的道德理论,却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英国。  相似文献   

20.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主义道德虽然坚持了无私利他 ,鼓舞了人们无私奉献的至善热忱 ,却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抛弃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原则 ,而以无私利他要求人的一切行为。这样 ,一方面 ,它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便最为严重 :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 ,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他主义道德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小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最为恶劣的道德。反之 ,利己主义道德否定、反对无私利他、自我牺牲 ,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因此 ,一方面 ,利己主义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较为轻微 :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颇为迅速 ,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 ,肯定一切利己不损人的行为 ,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开放了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己主义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较大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较为优良的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