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妇女受压迫的地位在文学史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各种压迫面前,女性表现出不同的反抗态势。美狄亚以“杀子惩夫”的残暴手段表示对男权社会的反抗,被称为“女巫”;而珀涅罗珀则在对丈夫无休止的企盼中摧残了自我,从而获得了在男性道德中超稳定的品格和崇高评价。她们的反抗分别代表了妇女在追求自我幸福的过程中的两个极端:“美狄亚型”和“珀涅罗珀”型。她们或妥协,或反抗,都以悲剧而告终。这昭示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无可奈何的悲哀。  相似文献   

2.
《珀涅罗珀记》是加拿大当代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史诗《奥德赛》的颠覆性改写。作品一改史诗中的男性视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展现了珀涅罗珀和十二个女仆这两类女性的生存之路,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珀涅罗珀记》戏仿《奥德赛》,用多元化的叙事声音重述了史诗中的故事。女性叙事主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叙事和男性权威,表明了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此外,个人型声音、男性声音和集体型声音等多元化的不同的叙事声音相互碰撞,在叙事的过程中分别建构起了自己的权威,逐渐揭开被官方叙事掩盖的故事真相,表明了权威的不可靠性和真相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第九个寡妇》是严歌苓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王葡萄的形象和诸多男性形象的鲜明对比为视角,从王葡萄形象对男性神话形象的颠覆、对男权意识中心与寡妇话语偏见的解构以及女性性欲的重构等三个部分,来探讨严歌苓文本中对男性中心叙事的消解和在已有女性文学的基础上对女性文学的自觉书写。  相似文献   

5.
美国女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以"意象派诗人H.D."之名步入诗坛。她从女性作家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出发,颠覆了被男权社会歪曲和篡改的古希腊神话,对当中经典的"海伦"形象进行重新解读和塑造,借以证明语言是父权社会用来钳制女性的工具,但同时也是女性可籍以反击的武器,而她的最终愿景,则是创造一个女性的神话世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女性写作与历史剧创作产生联系的内外在原因入手,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女性历史剧从感应时代需求,力图构建宏大叙事的审美风格转换成为90年代颠覆权威叙述、建构女性视角下的历史言说的沿革变化。女性历史剧呈现出以世俗化的人性构建颠覆主流神话、取消历史必然性的逻辑结构、以及直接针对男权文化特征的言说姿态等特点,从凸现女性欲望的强大和贬抑男性力量两个方面实现对父权文化的拆解,从而将性别意识与历史表现联系起来,为重构历史叙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陈染的小说以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特征和意识倾向──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逐渐逃离男权文化中心对女性既定角色的阴影;在拆解与颠覆男权中心与父权的神话的同时,在绝望与痛楚的叙事中传达出“禁中守望者”的话话,即构建女性文化自救的神话。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当代文坛在20世纪90年代迎娶了女性文学的异军崛起,诸多女性作家及作品闪亮登场、争奇斗妍、炫丽恣肆而争相演绎为世纪之交文苑笔触的一道独特的艺术景观。继而导致“母亲神话”叙事范式的颠覆、消解和重构,从而体认着新型女性叙事话语的韵味隽永的文本情趣。  相似文献   

9.
人类有阶级社会以来 ,关于女性的话语就是以男性本位为规范的女性话语。由于男权本位的规范 ,男性作家在建构女性形象时 ,必然会以男权本位的规范来建构 ;而女性作家则在建构女性形象时 ,必然会对男权本位规范下的女性话语进行颠覆。这种在建构女性形象时所表现出的对男权本位的修补与颠覆 ,已形成了鲜明的对垒阵式。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是伴随着西方的女权运动而起的.相比较而言,颠覆父权体制的文化秩序、颠覆男权制度是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文学创作的共同点;不同的是,两者的叙事角度、叙述方式大相径庭:张爱玲是远离自身地用旁观者的眼光来关注旧式家庭中旧式妇女的命运,而90年代女性主义作家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的女性写作,她们只关注女性自身,把那些极端的女性经验作为叙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剖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一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通过分析文章中女性形象和自然所遭受的种种压迫,以及女主人公玛丽安不懈的抗争,从而得出结论: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与自然所经历的迫害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找到父权制这一根源,才能通过反抗逃离"被吃掉"的命运,争取人格尊严,最终获得属于自我的人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2.
自吉尔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问世以来,文学中的女性疯癫现象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典作品中的这一问题。疯癫不是与生俱来的精神疾病,女性疯癫亦非自然化的产物,而是特定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疯癫的标签一旦落在女性的身上,她们从此陷入无声的黑暗之中。《简·爱》中的伯莎·梅森、《藻海无边》中的安托瓦内特和《黄墙纸》中的女主人公,三者的疯癫均是父权制在所谓"理性时代"的产物。对女性疯癫建构的探讨,旨在揭露父权制及其男性中心主义医疗体系通过建构女性疯癫达到剥夺女性话语权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歌唱"是黑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在许多黑人作家笔下,这一符号是漂泊、流落在异国他乡的非洲子民追根寻祖,确立自我身份的隐喻.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她的<紫颜色>一书中对这一古老的黑人文化符号进行现代女性主义的阐释.深入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该作品中的"歌唱"意象代表一种黑人女性反抗种族歧视和父权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人格,努力寻找自由和幸福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师陀在他的《果园城记》中,自觉地表现出对女性的深切关怀。小说中表现出对女性与自然同一性的关注,批判了父权制文化下女性"他者化"的现象,展示出女性自我觉醒的受挫,企图构建一种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的新型和谐关系,呈现出作家强烈的生态女性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15.
廪君神话内容丰富,但许多内容似被研究者误解。这是一则英雄神话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始祖神话。廪君与其余四姓的比赛,是巫师斗法,旨在证明谁能蒙神护佑,以宗教首领而兼政治首领。廪君射杀盐水女神,不是父权制战胜母权制的象征,而是男巫师在斗法中打败了女巫师。廪君神话没有证明巴人因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而崇拜白虎。廪君神话的象征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小说《井》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小说家伊丽莎白·乔利的一部重要著作,反映了边缘化人物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女性与父权的对立和屈从,女性与男性的对立和反叛,女性与自我的认同与分裂。小说的社会意义在于揭露了男权中心文化体系对女性的压制和迫害,表达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我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7.
非裔黑人女性在白人种族歧视以及黑人群体内部父权制双重压迫下艰难生活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充分揭示了非裔黑人女性的两难境地,并号召黑人女性应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反思黑人传统文化底蕴,重塑黑人女性自我身份。小说中的"蓝色"意象完美展现了莫里森渴望在打破种族歧视的同时,重新构建女性自我身份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作家杰西卡·安德森在小说《河边云雀叫得欢》中借女主人公劳拉·罗谢一生的经历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控制。结合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焦点问题,分析了女性实现自由和独立所必需的三个条件:取得经济独立、摆脱婚姻和家庭束缚、正确对待女性欲望。劳拉等人的经历证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