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这些都正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影响着文明的进程,形成独特的视觉文化。在这样一个以视觉文化为主的氛围中,如何使档案部门真正成为“保管党和国家(所处单位)重要档案的基地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中心”,是新世纪档案管理者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高新科技和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视觉信息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媒体都以其独有的特征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视觉文化。本文立足于媒体的发展分析了视觉文化的由来以及视觉文化的形成原因,并对其教育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教育技术与视觉文化融合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教育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与传统的文化一起来传承科学知识和人类文明。正是这样,视觉文化与教育技术融合在一起成为历史的必然,并使得在教育文化传播中引起视觉文化新的价值变化与新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呢?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审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研究,并梳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学术谱系,将有利于现代艺术教育的重构和发展,也标志着当代社会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与形成。  相似文献   

5.
读图时代的发展使得视觉文化成为人类社会一个主流的思考命题。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界定,其范畴是指以视觉图像为中心,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的现代文化。它脱离了以语言文字为中心、注重逻辑的理性主义,是一种倾向于感性主义的现代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6.
影像的教育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莹 《广东教育》2005,(7):60-61
现代传播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文化形态异军突起,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和思维方式。伴随视觉文化教育思潮的滥觞,利用电影、电视、摄影等媒介进行教育的尝试与革新,是当前教育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视觉文化对代,无数新的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深刻地塑造着我们对于生活世界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走向和思想观念,并进而影响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流变。在此背景下.视觉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既融合又分离的趋势:在教育技术的新化形态上呈融合趋势.但在教育技术的智能型态上却呈分离趋势。融合表现在物质载体、符号载体、信息资源等方面.而分离则表现在社会环境、传播内容、教育价值等方面。如何调和视觉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既融合又分离的矛盾,就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以视觉信息为主要外在表现形态的视觉文化己日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就教育领域而言,视觉文化可以理解为视觉化的教学媒体所呈现的信息,或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所形成的对信息的视觉化处理、加工、创作能力。视觉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教育技术工作者开始注重视觉资源在教学中作用。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去思考研究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将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种全新的感受,将会创造出更好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9.
大众媒介文化及其社会影响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文化范式的调整,大众媒介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全球化语境中空前复杂的多元文化因素,使对经典观念的颠覆和消解成为潮流.媒体技术的自主与视觉文化的兴盛,导致以文字为基本媒介的文化形态让位于以图像为基本形态的视觉文化,加速了"形象资本"和"图像霸权"的形成.技术进入到人类生存最内在的领域,改变着我们理解、思想和意愿的方式.我们只能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加强对技术的人文规范和控制,这在技术决定论日益盛行的今天尤其是当务之急.目前,新世纪中国文论对于媒介文化及其后果这一问题域所涵盖的诸问题的讨论,亟须整体性观照和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由最初的纸张传播到声音传播再到现如今的视觉信息传播,这对平面设计行业的需求量和要求指标也大大提高,尤其在以商业化背景下的新时代,包装设计的革新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就包括对形态的转变和对包装设计本体语言——"视觉信息传达的再建",核心围绕图形、文字信息以及色彩这三种信息传达的方式,加以视觉文化的心理和设计表达的基本规律方面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1.
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媒体,信息传播的需要促进传播媒体的不断发展,而传播媒体的发展又扩大了信息的传播。教育信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积累,也随着传播工具的不断改进而大量传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由新媒体的出现而引起的。如文字、印刷术等媒体的出现,导致了人类教育模式的彻底改变,这一模式延续了数千年。本世纪初,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电子媒体,它们被迅速应用到教育领域,开创了以电子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新时代。根据媒体的功能和呈现信息的形态,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大致可分为视觉媒体…  相似文献   

12.
李楠 《考试周刊》2011,(48):22-23
传统印刷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的阅读文化,已被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性质都不同于传统特征的现代视觉图像文化所代替。因此阅读文化已不再是人类文化艺术单一的形态.另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态——视觉文化已经占据了现代文化的主导地位。在现代视觉文化的时代,人们的阅读载体、阅读动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阅读内容与阅读主体的沟通方式及想象空间,都较传统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简析视觉文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浩 《现代教育技术》2007,17(4):90-92,86
视觉文化的扩张对当代社会生活产生一系列的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视觉文化对现代教育技术也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在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物质载体、符号载体、信息资源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但在教育技术的智能型态--社会环境、传播内容、教育价值等方面却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提出挑战,并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文化包括图像、视像和影像,而传播最快、受众面最广的就是通过栽有声音、图像的信号传播作品的电视节目。中国人在被色彩斑斓的视觉信息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热衷于通过各种电视节目去寻找和安放自己的传统和历史。在春晚、《甄嫘传》等电视节目中,符合大众审美的视觉文化却披着传统和历史的外衣充斥于电视荧幕之上,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生活中 ,电视的影响无孔不入 ,使电视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形成了一个亚文化系统即电视文化。电视日益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已辐射到了大学校园 ,与校园文化融合 ,在校园中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校园电视文化。它以电视为传播媒介 ,以校园为传播区域 ,以大学生为传播对象 ,以电教机构为传播基地。这个覆盖校园的大众传播网络 ,向大学生传送着形形色色的信息 ,影响着校园整体文化形态的发展方向和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今天 ,当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之时 ,校园电视台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也…  相似文献   

16.
城市户外文字是城市公共环境中出现在各种户外载体上的文字符号,具有视觉文化、语言文化和书法艺术等文化意义。城市户外文字作为一种视觉文化,以其图像性、空间性和碎片化特征,影响着城市户外空间的视觉审美、信息传播与多元创新;作为一种语言文化在语言规范、思想内蕴、语言修辞等方面发挥影响;在书法意义上表现为对书法艺术的历史传承、现代弘扬及对城市居民的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17.
当读图日寸代来临,视觉文化作为当代文化的一种主流形态对人们耳濡目染之时,“观看”就不再是个简单的行为,而有着耐人寻味的丰富内蕴。科技进步与传媒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也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现代人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读图和用图的能力,方能适应当今视觉传播发达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断言:"我们正在退出视觉的时代,进入听觉和触觉的时代。""!按照他以传媒为标准对世界文化及文明的划分,所谓"退出视觉的时代,进入听觉和触觉的时代"是指以文字为中心的书面文化逐渐被以电子、网络、媒体为中心的媒体文化所取代。的确,媒体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5):151-155
今天,视觉文化已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化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新的主流文化形态和大学生的时代变化,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把握视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教育目标的关系,顺势而为;把视觉文化的非理性与以理性至上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相融合;以概念文本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要结合视觉文化的主导性,创新出一种可视化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共享到共生"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对十年"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依托于开发建设的"视觉文化"专题网站(www.fromeyes.cn)的支持而逐步凝练而成的一种个性化的教与学方法。"从共享到共生"既是"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教学的实践特色,又是E-learning环境下知识建构的新理念。"从共享到共生"的形成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知识共享、新知蕴育和知识共生。"从共享到共生"的理论意义在于其揭示了信息时代知识建构的一种共性趋势:即E-learning环境下的学习将促使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在个体间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会逐渐形成一种长效的、群体参与的、以促进个体知识内化和团体知识增长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