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式的变革与变革的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体育学刊》2001,(1):1-4
文章以世界体育发展趋势的学术立场为出发点,以当代世界体育发展所赋予的那种不同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观念框架、范畴体系和意义网络为视角,以当代体育所提供的价值标准为理论依据,力图探索中国传统体育观念向现代体育观念的"转型"和演变,中国传统体育体制向现代体育体制的"特型"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发展机理。文章认为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改为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的发展模式,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举国体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已今非昔比,其曾经的"功能与辉煌"已难以掩盖今日的"尴尬与缺陷",这一境况并已发展成为当下社会各界与学术团体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正是以"体育体制转轨与中国体育的未来"论坛中,诸位专家学者的报告、发言、提问和观点交锋等为客观依据,经概括整理而成。其观点主要涉及:游戏本源与中国体育的魅力缺失;"举国体制"是一个吊诡的工具;抱残守缺的中国式体育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3.
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体制变革走向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之路将面临着发展观念的大转变,即以奥运为核心的体育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的转变,从竞技体育强国的目标指向向着体育大国的目标指向转变,从体育利益单一主体向社会化多元化发展观的转变,从渐进式自然发展观向“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系统发展观转变。发展重心的大转移,即体育工作重心将出现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战略大转移。竞赛体制的大变革,即体育体制改革将以机制改革为核心,以竞赛体制的变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从而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中国体育体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体育体制转轨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角色转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群众体育实行行政化的运作模式。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全民健身的运作模式逐 渐由政府计划步入社会自控的轨道,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这一过程突破了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促进了全民健身活 动的普及与开展。  相似文献   

5.
推进体育体制机制改革既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积极回应,也是提升我国体育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选择。回顾我国体育体制机制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与改革逻辑,提出体育强国背景下推进体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径。认为:群众体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格局,竞技体育管理、竞赛、训练等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体育产业供需两端的高质量发展机制初显成效;在全面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中,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根本保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是主要方向,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是必要方式,积极稳妥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是重要支撑,理论创新和依法治体是强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国体育的历史方位与体制转轨现代性求解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极为艰难困苦、包含着重大牺牲和痛苦的过程。在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性工业社会过渡;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向现代性文化转型;中国的经济体制也正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而当代中国体育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体育体制。 在过去几十年中,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体育体制和体育理论的改革创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创新的根本任务,是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旧体制,经过一个过渡体制,而后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全新的事业性新体制.现在就要进入新体制的创立时期,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认识(知识)创新发展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及其变革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为路径,研究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起点与动力,对中国竞技体育生成的历史架构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变革的走向。研究认为,举国体制的主要架构就是围绕着竞技体育发展而生成的中国特色的体育制度,是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所以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转变应在渐进的完善中逐步改革。此外,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也需要新思路、新跨越,需要打破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内在路径,对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进行革新,重新对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系与运行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前苏联东欧体育交往及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服从并服务于新中国外交、不失时机引进先进技术,是中国与前苏联东欧体育交往的两大特征:交旆对新中国体育各方面的发展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世界体育运动的技术规律是共同的,借鉴外国与坚持创新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与前苏联东欧国家仍有加强体育交往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构建我国终身体育体制的基本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我国终身体育体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现阶段我国终身体育体制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体制选择和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城市社区体育建设是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城市社区体育既是体育事业的需要,也是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需要。10多年来,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推动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理性的审视,进一步适应社会转型与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体制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以芬兰和中国体育体制的制度结构的比较为基础,从社会保障制度角度分析了芬兰与中国体育体制存在差别的原因,提出了我国体育体制创新的两个重要问题,并就探索我国社会管理型体育体制和完善体育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体育体制研究: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体育这一超前于社会其他行业对外开放的领域,内部的改革却相对滞后。对于体育制度层面特别是体制改革的研究,自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理论研究及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体育制度的改革走向如何?突破口在哪里? 文章在对体制研究历史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想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14.
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面向社会与市场,采用献资料法、实证法,研究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过程,探索这种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澳大利亚体育体制的组织结构的剖析,以及对其体育政策的分析,得到对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一些启示,即结合学校体育发展竞技体育;加强政府及体育组织的绩效评估;平衡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发展;理清服务型体制内各组织的关系;建立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体育体制的“认受性”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试图运用社会学的"认受性"概念,建构一个分析类型化的框架,探讨中国体育体制的"认受性"变迁逻辑,探讨可能的体制创新.建国初期,体育体制面临攘外安内的社会环境,军事化色彩的全民体育体制,政治认受性和社会认受性较高;文化大革命时期,尤其是体育脱离世界奥林匹克大家庭,政治认受性削弱,"以劳代体"的群众体育使得体育的社会认受性降低;改革开放初期,在全球化的话语下,体育体制的政治认受性赋予新的意义,竞技体育成为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重要手段,并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整个体育体制倚重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1995年前后,体育执政者还要重建社会认受性,全民健身计划启动,同时,面对追求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期,体育产业化势在必行,体育执政者的经济认受性初显;21世纪,单方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全球危机出现,中国发展模式必须转向以建设"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的科学发展模式,执政党的认受性追求已经从"经济发展"转向"社会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必将成为体育体制的根本目标,扩大体育参与,才能更好地发展竞技体育.因此,如果坚持以单方面追求金牌为目标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必然背离中央的"和谐发展"要求,违背增强体质的人民需求,政治认受性和社会认受性出现危机.此外,宏观的经济体制改革环境要求体育行业必须完成从行政指令、行政干预方式的体育经济发展模式,转向现代化的体育运营机制,促进体育资源整合、提高使用效率、拓宽体育投资渠道,如果体育体制坚持财政拨款,政府大把花钱,经济认受性遭到挑战.因此,体育体制改革必须应时政治、经济和社会认受性危机,及时做出适应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体制改革与改良具有不同的含义,当前我国体育体制发展过程中存在改革和改良两种趋势;对近年来国家历次在体育领域,发布的重要文件法规分析发现,与体育体制改革目标的叙述具有极大相似性和重复性,表明多年来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任务艰巨而且效率低下;同时,进一步考察我国体制改良的制度环境和动力,指出由于体育既得利益和发展主义思潮的存在,改良成为当前我国体育体制发展的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容易将“改良”等同于“改革”。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整体、联系的大历史观,以标志性历史事件或重要时间节点为依据,从纵向上将我国体育体制的嬗变历程划分为源头、过渡、形成、定型、发展、调整、完善和趋向八个阶段。在总结分析不同时期管理特点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将我国体育体制归纳为军事动员型、党政军融合型、职能衍射型、部门全能普化型、部门间有限分工型、契约法治型、非常规任务驱动型和生态系统治理型八种组织模式。结合体育发展目标,阐述了每个历史阶段体育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1)"国家建构"的历史使命;(2)"新体育"的任务目标;(3)"普及和经常化"的指导方针;(4)"举国体制"的制度安排;(5)"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导向;(6)"六化六转变"的改革目标;(7)"办好奥运会"的中心任务;(8)"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定位。  相似文献   

19.
作为计划体制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基石,单位制度对社会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建构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动员和整合机制。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体育整合模式不断弱化,而社区体育整合模式逐步兴起。  相似文献   

20.
用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对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运行机理进行了解析,分析了中国竞技体育体制存在的路径依赖负效应,并从加强竞技体育体制的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与完善体育法制、引导各利益主体回归以民族凝聚力为核心的价值理性、充分尊重各主体的利益走渐进式多元化和社会化的制度变迁道路等方面,就如何形成路径超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