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与成型具有重要影响。但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一"学"独大,造成"物质主义"的泛滥和"工具理性"的崇拜,人文知识及其重要性在现代知识系统与高校教学体系中相应受到压制,人文知识与大学生的精神修养和人格塑造的密切关系也遭到轻视。这是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出现严重精神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对人文教育的现状和困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析,指出人文教育的入手之处应该是围绕人文经典来重新设置高校课程体系,通过经典的精读和导读,达到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同时,文章还对走出困境的出路做出了探索:一是正确把握高校的自我认知与目标定位;二是围绕"全人"目标重整高校院系格局,破除(特别是文史哲)学科之间的利益壁垒;三是精心建构人文教育计划,以中外经典的精读和导读为核心来配置利于长远发展的系统课程。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是对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教师的人文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支柱。在小教专业增设“大学人文”课程,提升小教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是科学构建小教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理念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人文选修课的能力培育功能值得关注。本文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且主要得之于人文教育。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要想充分发挥大学人文选修课的能力培育功能,必须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高等教育的本质决定大学必须具有追求真善美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本文探讨了大学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对目前大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人文教育虽然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但是,大学人文教育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网络时代更应该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突出其特殊而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大学人文教育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大学人文教育成为当代全球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从人文教育的含义、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以及大学人文教育的途径三个方面对1995年以来我国学者的论述进行梳理,以帮助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大学人文教育的相关问题,并希望对大学人文教育今后的研究去向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7.
章从中国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现状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大学人教育与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加强大学人教育、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对策:改革高校课程设置体系,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教育的相互渗透融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适应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隐性教育作用,积极营造学风民主、学术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分析了人文教育长期缺失的状况及其不良影响,探讨了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和改进大学人文教育的重大意义与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9.
顾丽霞 《考试周刊》2011,(73):202-204
中国当前的社会状况对大学本科教学的就业导向.引发了当代大学的理念危机,通识教育问题成为公众关注之焦点。两种不同涵义上的“通识教育”,使中国大学教学改革处于十字路口。本文从树立大学理念的要求出发,反对通识教育概念的功利主义理解,主张大学通识教育的真实目标是为培养有高尚人格的创造性人才,奠定独立思想和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学之所以能让中外学子心向往之,根源在于:大学应比其他机构,更关注人的心灵发育与成长,它是呵护青年至情至性的摇篮,亦是诱导青年反身体人格奥秘智慧谷,更是砥砺青年独立践行精神成年礼的祭坛。换而言之,大学应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需要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与所有当代大学生携手创造、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高校体育教学中所蕴涵的德育教育因素进行初步探析,重点归纳出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和学科教学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并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为大学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终身教育的理念及在我国实施的政策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国际教育思潮 ,确立终身教育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终身教育的提出是现代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的回答。终身教育体系应理解为 :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整合、协调和互动。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侧重于“时时”学习和受教育 ,社区教育侧重于“处处”学习和受教育。作为体系的终身教育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强调基于各种形式并又超越这些形式的全面组织的原则。实施终身教育应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高师环境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环境问题现状的紧迫性.我们认为在环境教育中应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工作母机”的作用,以带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全面而有效地发展。在高师环境教育中,应结合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建立不同层次的教育实施体系,遵循“专业──专业渗透──素质提高”的基本模式,使环境教育工作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大学人文教育自近代以后出现了诸多问题 :人文教育受到科学教育的遮蔽 ,位序式微 ;人文教育科学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形式化 ,导致人文教育中的人文性缺场。要改变大学人文教育的这种境况 ,就得重构大学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正视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现状。大学生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大多是理论学习的标兵和积极工作的表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理想信念淡漠、理论学习脱离实际、进取精神不强。如果注重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健全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引入党员导师制,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效果会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有明显的提高。但身高、体重、胸围的增长却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下降形成较大反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毅力、耐力、吃苦耐劳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多数学生不能科学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和自我健康评价,学生在课余和节假日自主锻炼意识尤为薄弱,因此,如何进一步培养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which the universities are only part, is changing rapidly. Although broad social conditions explain why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entres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specific institutional needs are in fact pushing them in this direction, changing demography is only one explanation among many. The kinds of programmes and related policies concerning students, teaching and curricula which are seen as relevant to continuing or lifelong education are widening and diversifying as the political and funding enviro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lso changes. Research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hat generated by it are also being perceived differently. The new decade of the 1990's seems likely to witness significant changes in what is identified as continuing education as present trends in favour of integration or mainstreaming accelerate and new arrangements are made for more accessible and flexible forms of study both for degrees and for short courses. This process will be a part of a wider and more fundamental change as higher education moves somewhat towards a mass from an élite model and as the concept of a university and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changes in step behind these changes in practice. The possibility exists that mor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initial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will also make universities more effective centres in terms of preparing their young students for lifelong learning.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