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龙的传人》本是一首由台湾作曲家侯德健创作的流行歌曲,后广为传唱,被作曲家任策改变为一首混声合唱,它是作曲家在美国与台湾断交后而作,是一首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本文从歌曲创作背景、作曲家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合唱作品的声部分析、作品的排练提示、作品的演唱提示等方面入手,对《龙的传人》作品进行了作品分析和排练方法提示,结合了对合唱作品的演唱要点提示,为排练和演唱这首作品提供一些新的灵感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一、情感的认知与乐曲内容的统一一部钢琴作品是作曲家情感的寄托,是钢琴表演者酝酿感情的依据。我们拿到一首新的乐曲,首先是读谱,对整首作品要认真研读与揣摩,在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作品。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还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创作意图、或者参考其他的文字资料。这是因为每一部作品,总是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作者可能因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日记和书信中的相关评述及梦记录为读懂《乡村医生》提供了线索,作家与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复杂联系由此可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理解这一作品的重要参照,《乡村医生》的若干场景可以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找到来源并得到解释,而这一作品反过来也可以看作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戏仿;语言学一精神分析的分析还可以切入到作品的微观层面,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主义式的整合,呈现作品生成的机制;以文学、哲学和宗教传统为参照,作比较研究与寓意解读,可以揭示出这一作品深广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4.
论萧红笔下的太阳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对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它对萧红作品主题、风格构成的意义与价值。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不但体现了作者心中那种被社会抛弃之孤独荒凉感,而且用对毒太阳的诅咒来体现她对暴力的男权社会统治的愤慨,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象征了男性权力的统治。而作品中朝气蓬勃的太阳则暗含了萧红对光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太阳意象成了她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的描述,又形成了一种悲凉、忧郁、甚至有些冷峻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她的作品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菡子在建国后 17年的作品虽打着时代的烙印 ,但展现了一种女兵风姿 ,展现了“共和国情结”的诚挚与纯情 ,着意发掘普通人美的品质和美的人情。菡子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作品的反思性拓展了作品的内涵 ,强化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菡子散文具有清纯朴素、自然流畅、情致婉然 ,如诗如画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通过作品整个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但是,有时作者会把作品的主题思想,通过作品的某一段叙述、某一节对话或某一首诗词集中地表述出来。《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首主题歌,那是第一回中的“好了歌”及其注解。  相似文献   

7.
在著作权司法实践中,要判断两部涉案的文学作品是否构成抄袭,关键看“后续作品”是否对“一次作品”进行了穿越,“后续作品”是否具有不同于“一次作品”的个体化理解。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看是否发生了创造性转换;二看是否自有境界;三看是否构成了他人作品的替代性作品。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方法1.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客观的存在物,是对作品的观赏者而言的。一部艺术作品只有被读者阅读了.其价值和意义才会体现出来.而读者从什么观点、立场、方法出发去阅读这部作品.就决定了他对这部作品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法是决定性的。因此,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在阅读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方法是作为主体的读者与作为客体的作品之间的中介,是客体的对应物,在  相似文献   

9.
人性的坦露     
《收获》杂志2007年第2期刊载的晓苏小说《我们应该感谢谁》,是一篇不可多得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底层有关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的好作品。作品通过我们常见的一件事、两组人,揭示了一种传统美德的延续,一种夹杂着私欲的和谐。晓苏在作品中用大众最常见的事情和最能接受的场景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作品评价法,简单说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了一件作品,然后再围绕作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作品评价法经常被运用到。就作品评价存在的现状,作品评价的重要性,立足课堂,进行作品评价的探讨进行了阐述,旨在提高课堂作品评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独具意义,他的作品不只由文字构成,还有其刊行方式、读者期待以及资本运作,这些因素勾连在一起,构成了张恨水的作品。张恨水的作品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文学活动方式、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一种新的文学生产方式、一种新的文学阅读方式,乃至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一种新的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2.
您的长篇小说《西府游击队》我昨天整整读了一天,今天又读了一个上午,它能让我一口气读下来,让我手不释卷。 我想,一部作品能够抓住人,能够激起读者,特别像我这样以读作品为职业、而多少有点欣赏疲劳的读者一种与人言说、和人交流的愿望,这本身就说明作品的成功,说明作品有相当的欣赏感染力和思考启动力。 小说开头就挺不错,第  相似文献   

13.
伤痕文学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如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本富有寓意的书、重视科技及大学生等。这些不但充实了作品的内容,也反映了时代对作品的影响,是伤痕文学富有特征的历史胎记。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作品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其作品中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扇生活之窗,透过它我们能够阅读到生活的真谛,发现了生活的真实面目。阅读汪曾祺的文学作品,我们仿佛能够跟随作者走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那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及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生活气息,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文学张力。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写作内容、写作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琐细性,这极大地加深了作品细腻的文风,提升了语言的张力,让读者随之产生很强的共鸣。本文将重点围绕汪曾祺的作品《五味》来进行分析,探讨出作品本身的琐细性,从而让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有这样的序言,并不是每一篇序言都有这样的故事。房龙在《宽容》这部大作品里安排了这样一个小作品,用这个小作品讲述的小故事来对全书所演绎的历史大故事,进行形象的诠释。小作品、小故事在与大作品、大故事的对话与交流过程中,就把大作品、大故事的内涵披露出来了,这便是《<宽容>序言》。  相似文献   

16.
文本缝隙是一篇作品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形式、结构、语言、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不一致、不和谐之处,寻找作品文本的缝隙,是一种很有效地细读现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寻找文本缝隙的目的在于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本身,许多时候还需要研究者对已发现的文本缝隙不断深入挖掘,直至作品的隐含意蕴。  相似文献   

17.
李韬瑾 《文教资料》2012,(23):25-27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近代耽美派(又称唯美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作品得到了永井荷风、三岛由纪夫等人的高度评价。谷崎润一郎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虽然各个时期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文身》等早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初期审美意识却贯穿于谷崎润一郎毕生作品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其人及作品《十三的夜晚》。对作品的标题、主人公及体裁和意义都作了分析。承认作品的价值,也提出了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19.
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有这样的序言,并不是每一篇序言都有这样的故事。房龙在《宽容》这部大作品里安排了这样一个小作品,用这个小作品讲述的小故事来对全书所演绎的历史大故事进行形象的诠释。小作品、小故事在与大作品、大故事的对话与交流过程中,就把大作品、大故事的内涵披露出来了,这便是《〈宽容〉序言》。  相似文献   

20.
梁斌的《红旗谱》这部长篇小说,是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光彩夺目的鲜花。这部作品一问世,就深受人民喜爱,并得到了文学界的极高评价.为当代文学增添了光彩。即使今天欣赏这部作品,其强烈的艺术效果仍使人爱不释手,倍受鼓舞。如果认真研究,探讨了作品后,就会发现《红旗谱》之所以在当代文学中享有很高的声誉,那就是作品除有着深刻的思想和广阔的内容外,还因为作品的民族形式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因此,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