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图书评论》2010,(10):25-25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许倬云/三联书店/2010 中国文化系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足以涵盖的。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这一个出现于东亚的"中国",有其自己发展与舒卷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人来说,GDP总量则未必那么重要,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质量才是最值得关心的事。中国的日子要自己好好过,而不是过给别人看。所以,当今的中国人,应该避免被"老大"心态所误导。这样才能认识到什么是自己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21世纪谁主沉浮?这一直是被全球媒体热炒的话题。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则占据了这一话题的中心地位。中国是否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否将主宰世界?中美能否在这场大国崛起的博弈中避免冲突?中国究竟是在被"唱低",还是在被"捧杀"?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所有这一切,不仅仅基于对中国发展的展望,对美国的估价也同样  相似文献   

3.
高荣伟 《档案天地》2013,(10):36-38,19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6月生于杭州。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11岁时司徒雷登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他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立志于传教。1904年司徒雷登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开始在中国传教。  相似文献   

4.
期刊崛起与媒体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中国期刊界整体的崛起,应该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这次的崛起,有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就是它不是表现为刊物数量的增加,相反,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是期刊在整顿中数量的减少,大约由原先的8000余种减少为6900余种.而给人的印象,却是期刊界整体在蓬勃发展.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意见领袖     
“和平崛起”不会让中国吃亏 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郑必坚说,回顾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带来国际体系、国际秩序的剧烈动荡,甚至引发大战。其中的原因就是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依靠对外扩张,特别是依靠战争手段来争夺霸权。这条路走下来,结果总是失败,害人终害己。就中国来说,从来没走过这条路,今后当然也不会。中国选择的是和平崛起。和平崛起要依靠和平的环境来发展自己,又要用自己的发展来巩固和加强和平。中国这样做是得到利益,而不是吃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韩国电视剧发展迅速,它的流行,从多个方面来说必然有它自身的存在价值。本文通过对"偶像叙事"这种创作模式的分析,借鉴韩国"偶像叙事"的发展特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国内偶像剧创作的问题以及从中找到我国"偶像叙事"自己的发展道路。"偶像叙事"不是低级的模仿,它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它也不应该只作为大众生活的一种娱乐方式,它应该与文化相结合,将通俗与艺术更好的融合,提升"偶像叙事"这一叙事模式的艺术水准与文化水准。  相似文献   

7.
共同体主义的崛起,使共同体不断被付诸超国家的现实。但是并不是任何地区都具有欧洲社会历史的特点,欧洲以外所建立的共同体的努力实际都已经脱离了共同体的本质。所以他们并不可以对欧共体和欧盟一味的模仿,而应该立足于各自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特点,走出自己的区域整合道路。  相似文献   

8.
熊玄  翟晨 《新闻战线》2012,(8):79-8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受到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形象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种是对中国经济奇迹的极端赞美,典型的是"中国模式"的提出;一种是对中国经济与军事崛起后的担忧,典型的论调是"中国  相似文献   

9.
王祎 《新闻世界》2014,(11):139-140
《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在保持高收视率、扩大海外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外媒的非议,被指并非纯粹的美食纪录片,而是一档爱国主义教育节目,将个人情感上升到了政治层面,意图藉助食物来宣扬民族和谐。本文认为,美食对于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塑造朴素而有力,是爱国主义心理归属的基础。在社交媒体崛起带动下传播方式不断重构的时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大众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传播媒介,推进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型,摒弃生硬叙事,寻求柔性呈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性的八大特性是什么?各国实现现代性的模式绝不是一种模式,中国的崛起标志着西方主导的世界已经是过眼云烟!但没落的西方也不会就此罢止,世界将会出现新的竞争。禾来的世界谁才是最终赢家?国际知名学者马丁·雅克历时数年精心创作此书,预言未来世界的发展大趋势。本文选编自该书。  相似文献   

11.
采访成洋时,得知他自己曾经也是军人,扛过"枪杆子",但在电视镜头前,他却是一派儒雅学者型形象;他不是新闻科班出身,却登上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殿堂。他策划推出的30集大型系列片《中共政要话改革》,被专家誉为"首开全国广播界对中共高官系列专访的先河";他领导的《海峡新干线》栏目被评为"全国十大创新栏目";他还被香港观众评价为"内地值得赞赏的主持人",在福建他被称为"专访台湾政要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我所读到的、关于"情妇"这一特定女性角色和生活方式的最精深也最坦诚的理解。作者以一个情妇和作家的双重身份,第一次以女性为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主体,打开"情妇"的内面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女人被承认为具有女性躯壳的无限复杂的人,而不是女性躯壳。  相似文献   

13.
俎明 《新闻窗》2011,(5):121-121
教育电视台姓"教",但教育电视台不是完全的教学电视台,"黑板加人头"、"课堂搬家"的方式传播教育内容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的收视率与社会效益面临着挑战。因此,教育电视台应该运用各种容易让人接受和喜爱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施展教育的魅力,达到教育目的,培养各类人才,这就需要进行深度策划,找准栏目定位。一个好的策划是栏目成功的一半.而准确定位是栏目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如果在1980年,吴仁宝选择在苏州市做官而不是回华西村,那么他本人及华西村的命运又该如何呢?要作一个绝对准确的回答也许是困难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将既不会有今天的吴仁宝,也不会有今天的华西村,华西村的乡亲们说:“没有老书记,就没有华西村的今天。”华西村模式的意义,在我看来,还不仅仅是那一连串耀的经济数字,而在于它为彻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华西村模式既不是欧美的,也不是澳洲的;既不是大寨的,也不是小岗村的。而华西村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走出这样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吴仁宝当初决定将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  相似文献   

15.
丁锐 《新闻爱好者》2011,(10):38-39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一部分个人媒介日益被系统地用于信息传播活动从而演进为标准的新型媒体,即自媒体。作为传播的自组织形式,自媒体是建立在个人媒介基础上、以个人应用为中心的新型个人传播信息系统。类似的概念还有"互媒体"和"新媒体"等。在这种自媒体的传播形势下,滋生出一种新型的文化——自恋文化。自恋文化是以自己为中心、高度关注自己、意识着自己和眷恋着自己.并不断以某种理想标准来改造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微博在中国的发展仅仅是这两年的事,但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公民以微博为渠道参与的公共事件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重要因素,促进了中国公民自身话语方式和与官方对话方式的形成,让"草根"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也更有价值。本文从分析微博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入手,引出对微博舆论情况的讨论,并以"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引发的博友的关注为例,说明微博上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生成机制等。最后论述微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17.
"访谈"作为一种电视语言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突然崛起,是中国电视专题片叙事语言结构的一次重大转换。遍查1993年以前的电视书籍,"访谈"一词尚杳无踪影。然而在此后的短短数年间,"访谈"却成为中国电视界使用频率极高的一则术语。但是,"访谈"在使用上的广泛性和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不能不说是近年来的电视实践所留下的一个理论空缺。  相似文献   

18.
不过是北大一学生的余杰,几年来以其文章的犀利及博学,迅速在中国文坛崛起,甚至被冠以新生代“青年思想家”代表人物这样的称号。即使是余秋雨,也表示自己甚是欣赏余杰的文章,认为“这是一个有理性的人”,不过这回他很吃惊,因为余杰的枪  相似文献   

19.
黄思洁  赵阳 《大观周刊》2010,(48):173-173,134
"法感怜"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是人们在自己的应得利益受到侵害之后内心所本能反应的应该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而斗争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应该出于人的本能反应.虽然说法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用来调整各种不同社会关系的产物,但是法感情却更多强调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特殊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元素看中国广告对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玮 《东南传播》2010,(8):157-160
本文首先对"中国元素"进行解读,认为"中国元素"并不仅是一种符号,且应该更注重其所蕴含的动态的文化内涵,把"中国元素"本身发展成一种文化。其次分析了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的模式以及与"中国元素"内在的关联。最后针对中国广告如何运用好"中国元素"对外传播的问题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