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淑捷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5):41-42
《背影》自问世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什么使得它有如此之魅力呢?其中既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更重要的是文本从结构到内容的独具匠心自然而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柳士军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4):126-128
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朗费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他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拥有不同的读者层。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文本具有意义未定性,读者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朗费罗现象"在于它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实现了读者完美的"召唤结构"。依据接受美学的批评理论,以朗费罗的《箭与歌》为个案探讨其在中国流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6,(11)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学课所占的比重很大。通过文学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们在今后学习工作中的竞争力,面对人生时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是文学课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以《生死场》为例,展示理论在文学课上的实际应用以及学生学习该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的。而翻译就是在文本和读者、作者和读者间反复进行对话的双重交流过程。翻译活动应关注读者"期待视野""召唤性结构"和文学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5.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6,(10)
《田园交响曲》的译者李玉民先生主张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译作应是给读者以文学享受的作品。本文将从文学翻译的美学范畴和审美标准的角度来鉴赏《田园交响曲》译作在内容、语言形式和意境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种种美学元素;并且分析了审美观下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文本召唤结构批评方法为高校文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文章探讨了读者接受教学模式———Seminar(讨论式)的理论依据、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等。阐释了学生———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的能动阅读和讨论是对文学作品的最佳理解和诠释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孙丽曼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33(6):88-90
接受美学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新理念是息息相通的.将接受美学理论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意味着教学思路的一种转换,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期待视野,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填补,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该小说独特的叙事方法与巧妙的人物塑造模式为读者留下许多等待填补的"空白"与"未知",形成强大的召唤结构。这种审美效果不断否定了读者的先在审美经验,促使读者对文本进行重构与再创造。强大的召唤结构使得这部小说像一坛佳酿,历久不衰、悠远留长。 相似文献
9.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之一。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读者"期待视界"和本文"召唤结构"的观点来分析这部短篇小说的表现艺术,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0.
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编年史》在英美国家掀起了一场"吸血鬼热"。它的成功是创作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动态交往的结果。作品的成功在于它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让读者能从中找到自我认同。它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艺术情感,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也能让读者为之共鸣。这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As a kind of reader-centered paradigm of literary research, reception aesthetics studies the reception effects of the text,which is a shift of the focus of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text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ext and the reader. Based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 the reader of the original text as well as the author of the translated text — must take the reader'shorizon of expectationsinto consider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so as to reach thefusion of horizonsto the largest extent. 相似文献
12.
陈世荣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1):38-43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的开放的理解创造,文本对读者是不断敞开的;解读体验观,认为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的生成,解读是通过读者的体验显现文本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布莱希特的剧作《高加索灰阑记》中的人物形象阿兹达克的“陌生化”及其接受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作者同时期剧作中的伽利略、潘第拉、沈德等形象相比,阿兹达克除在阻止观众的感情共鸣上与上述人物具有大体相当的作用外,在“陌生化”以及引起观众的惊异、惊讶程度方面,在激发观众的能动性和认识能力方面,在经由观众的接受所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方面均更为充分地体现了布莱希特在其戏剧创作和实践中所遵循的陌生化原则。 相似文献
14.
15.
接受美学的"读者重要理论"、"视野期待理论"、"空白理论"对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批判地借鉴接受美学中的有关理论于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才英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6):21-23
在名牌意识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要让一个品牌享誉世界,除了产品本身的硬件以外,一个好的商标名无疑会让其如虎添翼。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提出在对泉州本土商标进行翻译时须从法律、认知、审美、语言、文化等方面对消费者进行关照。 相似文献
17.
陈曦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83-85
中国诗词意象的强烈模糊性使其翻译困难重重。接受美学中所提到的概念对于意象的理解和鉴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接受美学的意义空白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与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契合,为诗词意象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用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和理论来审视批评暴力美学电影,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了读者的参与批评,那么这样的作品是不完备的,甚至是空的。同时无论任何影视作品,当读者观看完之后,它所呈现的主题思想应该是:感情是真的,人性是善的,让人觉得世界和生活是美的,是值得我们留恋和珍惜的。 相似文献
19.
接受关学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兴起的文艺美学思潮,该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应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以及审美者和阐释者的双重身份。周方珠教授对于元曲《凭阑人·寄征衣》的译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读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的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解构与重组,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引导读者进行文本之外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