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设计观,既要预设更要生成,并使二者和谐共存、相互转化,使课堂充满活力与变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识,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经历.同时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思想与信息的主要过程,英语教学应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际。教学时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合适的情境成为一大考验。一般课堂设计有如下几种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魏玉香 《考试周刊》2010,(57):234-234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了绿色课堂、和谐课堂,但一些教师往往兴致勃勃地踏上了新课程改革的征程,时间不长便偃旗息鼓,退下阵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没有使课堂成为师生双方互动的场所。课堂教学的实质仍未发生根本的变化,师生交往互动成了教师"独舞"。要改变这种状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确立一个开放的教学目标,构建充满活力、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了其生命价值,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教师应多维度地激活课堂教学要素。为课堂注入活力,使师生双方共享高质量的课堂生活。  相似文献   

5.
郑梅先 《天津教育》2007,(12):48-48
生态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以及生命质量整体提高的生态模式。生态课堂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自由开放的合作与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自己知识的“生产者”,使课堂成为师生共赢共生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不仅在课堂上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而且还把这一活动延展到课前的师生交流和课后的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6.
《江苏教育通讯》2007,(3):F0003-F0004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着力点,要求教师做到“精心”准备教学,“精心”实施教学,“精心”组织训练,使课改精神在教学中得到落实。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明显变化,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师生个性展示的舞台。师生不断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不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就不可能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也关系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而传统教学忽视人的发展需要和潜在能力,导致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与活力,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用动态生成的高层次观念全新地审视课堂教学,构…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只充当示范者、组织者和裁判员的角色。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进行交际,从而获得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师生双方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才能使学生敢于发言,勇于创新。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民主化。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建立以…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传统的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革。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教师需要在这个大环境中转变观念,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努力成为"亲善大使",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以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为媒介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可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师生间零距离的交流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许多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原有知识的梳理,搭建更为合理有效的认知结构。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往往是直接讲授难以获得的。那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互动呢?一、小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策略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策略,从实践的角度来考虑,可以包…  相似文献   

12.
汪勇 《课外阅读》2011,(11):83-83
课堂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使课堂教学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它又是课堂教学中的调和剂,可以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它还可以成为课堂中的清醒剂,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但是,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个体为主,即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行为。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作为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是教师教的点缀。新课标一再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参与程度、情感体验、探究答案的过程等。也就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更能更多的指向于激励、提升、诊断。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然而,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很难避免出现矛盾与冲突。师生课堂冲突经常发生并干扰着课堂教学。现场观察及访谈发现,每个教师在师生课堂冲突中会采取各自不同的办法,而这些办法则充分反映了教师的课堂应对及掌控的能力和风格,最终能够影响课堂秩序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论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原则和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教学管理是指在课堂中针对师生共同面对的具体一堂课,对课堂环境的建构、课堂气氛的营造、课堂具体问题的解决、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与检验等各方面的协调与组织,其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主体直接参与,并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实现,具有情境性的管理。课堂教学管理是师生共同参与,彼此交往,有目的、有计划和多维度地协调课堂内外各种因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单国谦 《考试周刊》2008,(9):165-166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使其顺利成长的场所.而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体系,是教学研究的重点,是一种师生间的互动活动关系,其中涉及到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通过探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来寻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教学的教师的课堂行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能.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增强师生互动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新课导入、课文讲解及课堂结尾阶段均应有的放矢地增强师生互动,让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引导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然而,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很难避免出现矛盾与冲突.师生课堂冲突经常发生并干扰着课堂教学.现场观察及访谈发现,每个教师在师生课堂冲突中会采取各自不同的办法,而这些办法则充分反映了教师的课堂应对及掌控的能力和风格,最终能够影响课堂秩序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正>问答教学法,顾名思义,是一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的、最终使学生理解、获取知识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法.在当前的课堂上,师生问答基本贯穿于知识讲授的各个环节,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一、课堂教学中问答法的结构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便会出现诸如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一言堂”等现象;如果过于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又会出现诸如课堂自由散漫、学生“无组织”等状态。互动课堂的提出是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课堂教学问题而生发的概念,其目的在于变“教学主导”或“学习主体”的两极走向的单向主体性为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还课堂以高效、鲜活的本色,使课堂中的师生交互行为得以强化、多样而生动起来,从而促进教师、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深度体验。  相似文献   

20.
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教师、文本、学生之间有效互动,使课堂成为师生感悟自然、关注人生、引领心灵前行的场所。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提升课堂教学价值、成就灵动课堂的重要途径。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做好以下"四变"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捷径。一、变教师主导的被动为教师引导的主动——让课堂充满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