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每天他仍然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时,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指手划脚地批评起来。二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  相似文献   

2.
法国有个地方让我们闻着味就能找到,尤其是女士们用她们那种对时尚超敏感的嗅觉更是能够找到这个地方的准确方位——没错,这就是有香水之都美誉的格拉斯。小城格拉斯紧邻尼斯和戛纳,这里气候温暖、沙滩金黄,整座小城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一如一瓶香  相似文献   

3.
在风光秀丽旖旎的日内瓦市西北部,矗立着一座深红色别致的三角型建筑物。世界上最大的比较教育研究与信息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及其国际文献中心就座落在这里。 国际教育局正式建于1929年,其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一所民间教育机构,该局初建时只有波兰,厄瓜多尔和日内瓦州三个成员,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教育领域里的跨政府机构。从1929年起,  相似文献   

4.
不愠而喜     
<正>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贝罗尼到瑞士度假,每天仍背着画夹四处写生。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画画,3位英国女游客看到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指手画脚。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加以修改,末了还跟她们说"谢谢"。次日,贝罗尼到了另一个地方去,又碰到那3位女士。她们问道:"先生,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我们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  相似文献   

5.
日内瓦是欧洲最具有世界性的城市,它与阿尔卑斯山和美丽的日内瓦湖相毗邻。尽管它仅是瑞士的第二大城市,但却绝对是最国际化的都市:日内瓦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外国人。旅客们抵达日内瓦的克万特兰国际机场后,经常一下飞机就直奔向他们的客车,然后前往他们最喜爱的滑雪度假村。他们这么做会忽视了这座迷人的小都市,并且错失了一次可能会非常有趣的经历。这座城市博物馆云集,它拥有众多有声有色的  相似文献   

6.
珑云睁开眼睛,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惊叹道:“哇,好漂亮的地方啊,这是哪里?” “这是17世纪的法国,正处于欧洲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时代。”小喜也目不转睛地盯着不远处一座漂亮的城堡。这时,身  相似文献   

7.
我尽管是在法国中部一个小村庄出生的,但我对这个地方印象并不深,因为在我不到两岁时,我家就搬到法国南部的所谓蓝色海岸。因此,我最熟悉的地方还是我一直到中学毕业的一九七五年住的海滨城市尼斯。尼斯是个中等城市,大约有五十万人。尼斯作为避暑的地方,在西欧享有盛名。早在十九世纪,法国和英、俄等国家的贵族就喜欢在那里度假,这不仅是由于尼斯市本身和尼斯市周围的环境十分优美,而且也是由于尼斯的气候宜人。近几十年来,尼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是沿海的马路和建筑物以及附近的古城大概从本世纪初以来没有过很大的变化。沿海的马路比海…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人可能很难想象18、19世纪的欧洲人是怎样地热爱阅读。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卢梭出生于日内瓦,那里的居民有三分之一从事钟表制造、珠宝加工和纺织业,人民勤劳而衣食颇丰,但不尚  相似文献   

9.
爱百合,因而也就爱上了法国──一个洋溢着浪漫与激情,充斥着人文主义色彩的国度。 谈到法国,不能不想起百合,因为百合与法国人有一段解不开的情结。 百合花是法国的国花,法国人民用它象征民族的纯洁、庄严和光明磊落,并表达着自己对光明与自由的不懈追求。早在12世纪,法国的国徽上就绘有百合的图案,到1958年,法国宪法规定现国徽即三色旗,其中白色象征王权,这与历史上用百合代表君主是一致的。 法国人民热恋着百合花,他们相信百合是胜利女神的化身,指导怕们追寻幸福。正是缘于这种高贵的情感,法国人民始终坚定地与命运…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后期,我国的大西南一带受到战争的威胁。曾经在桂林工作的不少文艺界人士,先后撤退到四川重庆,金近同志也在其中。当时我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工作,会址在中一路。中苏文协设在一个短短小巷中的院子里。这座西式楼房的楼下是展览厅,楼上是协会几个部门的办公室。难得的是楼上有一条宽阔的长廊,放了一些椅子,于是就成了访问与谈话很方便的地方。在那段时期,客人中不少是桂林来的,尤其是楼下有集会和展出的时候。我和金近同志最早也就是在这样的场合认识的。我们都是二十几岁的人,一下子就很熟了。在这前后,我曾经读过金近同志翻译的一本书,加拿大人写的《巴斯德传》。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的功绩闻名世界。法国的葡萄远渡重洋不致变质,同他的研究发明有关。更重要的他是狂犬病疫苗的发明者,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仍在享受着他所给予的这种恩惠。除了金近同志译的这本书外,当时还出版过另一本篇幅略大些的巴斯德传记小说,即一位苏联作家写的《显微镜下的敌人》。两者相比,我更喜欢金近同志译的这本加拿大人为孩子写的、只有百余页的感人的书。这本小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金近同志是个谦逊的人,以后几十年中,每当我向他提起这本书时,他只是淡淡笑一笑,从来不多说什么。  相似文献   

11.
提起宇航城 ,我们马上就会想到我国的酒泉、西昌 ,美国的休斯敦、洛杉矶。那么 ,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发达的欧洲的宇航城在哪里呢 ?它就在法国第四大城市———图卢兹。图卢兹位于法国的西南部 ,南靠比利牛斯山 ,源于比利牛斯山的加龙河穿城而过。这座城市最早出现在公元前 4世纪 ,到公元 2世纪~ 3世纪时它已成为西罗马帝国的第四大城市。曾被匈奴人驱赶而西迁的西哥特人曾将这里作为他们的国都 ,不久它又成为法兰克人的领地。 16世纪时 ,商船载着这里的特产菘蓝 (一种蓝紫色的染料 )运往整个欧洲 ,给图卢兹带来令人羡慕的富庶 ,使这个…  相似文献   

12.
阅读特区     
有一本书的晚上,就是一个在天堂的晚上,书带来一个很广大的世界。一个中国十几岁的孩子,在晚上就可以去19世纪的法国,可以去20世纪初的俄罗斯,可以去美国……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你就可以去什么地方……我记得,在同学家借到一本书,然后两耳生风地飞奔回家,感觉自己是在飞,自己的心也在飞!  相似文献   

13.
正在日内瓦旅游时,我发现每隔一个公交站就设有小铁箱。在Appiar公交站,我看见走在前面的一位女士停下脚步,顺手从小铁箱里扯出一份报纸,哦,原来小铁箱是报刊箱,这多像我们城市的报刊栏呀。翌日,当我们乘坐公交车游览日内瓦时,我们发现城市的街道旁设有不少小铁箱。有的在公交站旁,有的在商店门口的人行道边,有的地方只设一个小铁箱,有的地方是两只小铁箱并排,也有不少地方是三四只小铁箱并排或叠放。小铁箱没有统一的颜色,大小规格也不一致。在17路公交线的Place Favre站台,就设有一只小铁箱,箱内放有一沓名为"20分钟"的报纸。乘上汽车,我环顾四周,看到车厢里的乘客大  相似文献   

14.
一、瞻望巨人:卢梭其人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法国大革命的先驱人物之一。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有许多习语都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某些文学名著。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将大大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词汇的理解与运用。现举几例,供大家略窥一斑。1、take French leave 这则习语来源于法国人的习俗。16、17世纪时,法国人出席宴会经常不向主人告辞就离开。这在说英语的国家看来显得不懂礼貌。于是take  相似文献   

16.
曾经的辉煌     
世界上有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建筑,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经过时代的更迭、自然的变迁,它们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被遗忘在历史的一隅。意大利鬼城柯奥柯曾是意大利马泰拉省的一个繁华村落,沿着一座峻峭的山而建。这座小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甚至更早。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这座小镇经历了一系列的地震,其中的一些地方被毁。1963年,在出现了大面积的泥石流之后,小镇的1800名居民陆续搬到了附近的村庄,这个小镇就成了满是荒芜建筑的鬼城。柯奥柯的地震在20世纪70年代渐渐地减  相似文献   

17.
风之趣闻     
印度有一座古城叫作斋浦尔,据说在19世纪,擅长外交的斋浦尔国王在准备迎接英国一位王子光临时,下令把整座城市涂成了这位王子喜欢的粉红色。建于1799年的风宫是这座粉红之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风宫共有5层,它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布满953个蜂巢状的窗子,使宫殿内任何地方都有风吹入,故有风宫之称。烈日炎炎时,宫内却凉风阵阵,而且在皇宫里还可以从窗子向外观看风景。其设计精巧,结构严谨,风道畅通,令人叫绝。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9,(9):79-84
西欧中世纪晚期,城市的社会结构出现新的特点,社会管理的公共性特征日益显著,新教思想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城市社会福利改革的开展。加尔文的社会理论对日内瓦大众医院社会救济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法国新教流亡者实施救助,是日内瓦社会救济的重要措施。日内瓦的社会救济活动在宗教改革时期获得较大发展,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坚守的底线     
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时会有底线,一座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有底线。一日内瓦是一个国际机构云集的美丽城市。这个城市的建筑都很低矮,根本见不到那些现代化的高大建筑,建筑大都还是18世纪和19世纪的,甚至还保留着中世纪的古典建筑,显得古朴、典雅、深邃。  相似文献   

20.
这座斜塔本应是垂直建造,作为12世纪比萨贸易实力的重要纪念。然而,由于是建在松软的土层上,这座塔在开工后不到几年的时间里就开始倾斜。到1350年完工时,这座塔倾斜了4.5英尺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重达1.6万吨的塔的倾斜角度变得更大。到1990年,比萨斜塔倾斜了大约13英尺,以至必须在其一侧放置近200万磅重的铅块以防止其倒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