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娟 《新闻世界》2011,(5):112-113
自由传播权作为表达权的衍生,是公民与生俱来的一项基本权利,而政府对于公民以及媒介的言论管制只有在确有必要,并且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情况,才能酌情对一些传播活动进行规劝,否则任何的限制措施都是不合理,不应该的。政府与媒介以及公民个人不应该是层级差序关系,而是信息交互式传播中的平等关系。本文藉由近年网络引发的若干事件,认为网络舆情具有吸纳民意,有利于制度内的政策与网络舆论达成互动。  相似文献   

2.
羿克 《今传媒》2012,(1):27
正主持人语: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宣传、新闻传播、舆论监督、实用和文化积累这五项功能。社会公正则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公正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法理上追求利益关系特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语境下的舆情应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语境,也改写了官方与公众在信息互动中的力量格局.公共事件当事者置身于媒体的聚光灯下,置身于网民的注视之中,一言一行都会被高倍放大.秉持社会责任,坦诚、全面、及时地发布信息,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应对舆情风波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在线社会网络传播运行逻辑以及在线社会网络组织结构出发,分析了在线社会网络舆情传播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并就如何应对提出了对策,包括严格把关标准、加强质量审核、加强网络监管、做好大学生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荣婷 《传媒》2018,(8):92-9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自媒体的迅速崛起带来全新的传播生态,塑造和改变着传统的社会舆情生态,给国家和政府的舆情治理带来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新传播生态下社会舆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机制、法制、技术三个层面对如何开展新传播生态下的舆情治理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其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网络传媒迅速占据主流传媒市场,并逐渐发展成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传媒之外的传媒形式。这种新型的传媒方式,在日常的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互联网和纸质传媒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对比两种不同性质的传媒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党报评论,其实就是‘党的声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多,全面深化改革难点多,新媒体、自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两个舆论场"交流交锋日益增多,党报评论需要做活政论、增强贴近性,做靓时评、增强互动性,做精短评、增强可读性,从而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壮大主流舆论。  相似文献   

8.
"党报评论,其实就是‘党的声音’。"~1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多,全面深化改革难点多,新媒体、自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两个舆论场"交流交锋日益增多,党报评论需要做活政论、增强贴近性,做靓时评、增强互动性,做精短评、增强可读性,从而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壮大主流舆论。  相似文献   

9.
张园 《今传媒》2014,(6):25
正主持人语:在当今以网络传播为主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也更加便捷。新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也使得普通大众的意愿得到即时表达,这充分体现了普通民众的网络话语权与舆论监督权,同时为政府搭建了网络外宣平台和网络问政平台。但由于新媒体的"双面性"特质,一方面带给民众更多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另一方面网络话语权释放导致不良信息或假新闻的迅速扩散。鉴于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和隐忧的种种表现,加强网络媒体的法治建设则势在必行。本期"传媒与法"栏目精选的文章主要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具有天然的去中心化和无限扩张的特点,其话语赋权特性使网络成为舆情窗口,其相对的隐蔽性又为舆情表达和传播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出口.新兴媒体的兴盛,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交流和串联,同时亦为孤立的个人提供了联接的渠道,网络平台的公共性、隐蔽性促使网民更加积极地在社交平台上表达意见;不同传播主体依据主观意识对传播文本进行解码和...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发文批评称,微信上充斥着的"错误言论以及谣言"使得网民难以辨别是非,且由于微信不像微博那样可以直观统计转发情况,一旦谣言开始传播,便再难以阻止。5月13日,新华社发布的报道称,许多网民谴责微信"像陷阱一样"让他们饱受各  相似文献   

12.
袁媛 《记者摇篮》2012,(5):26-27
舆情:群情;民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所谓新闻舆情就是新闻媒体作为中间个体,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以及作为主观个体对此产生反应的综合分析及相应报道。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论是现实社会的镜像。从网络舆情的视角出发,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在对2014年网络生态变迁和国家治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社会舆情指数,从2014年150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中选取50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案例,将其与2013、2012年各50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比较,以凸显2014年网络舆情的特点及规律,呈现2014年中国社会的发展脉动。  相似文献   

14.
羿克 《今传媒》2012,(10):24
主持人语:近年来,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了相关法律的研究。如何规范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如何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信息的有效传播,必须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媒体公众的知情权为大众媒体及时报道新闻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在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傅国春 《新闻知识》2012,(2):26-27,25
南唐李中《献乔侍郎》诗:"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宋秦观在《与苏公先生简》:"伏乞为国自重,下慰舆情。"明刘基《处州分元帅府同知副都元帅石末公德政碑颂》:"予既敬公德,又重父老请,於是述舆情而颂之。"根据以上关于舆情的表述,笔者认  相似文献   

16.
胡忠青 《新闻界》2008,(3):14-16
从新闻传播的规律角度分析,传媒在传播风险时面临着理论困境,即新闻(预测性报道、新闻策划)事实的先发性这一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导致了传媒在传播风险时的必然"迟到",而风险的潜在性与新闻显著性之间的矛盾、传媒自身特性等问题必然会使传媒在风险社会中充当"报警"而不是"预警"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背景下,舆论传播的质与量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全民法制意识的提升和监督问责意识的增强,网络舆论场的舆论诉求取向,从娱乐、骂人转向政策纠偏、民事索赔和刑事问责,越来越具有公共性和专业性。网络舆论与政府部门间的冲突之所以频现,恰恰是因为网络舆论的道德力量和法律力量。网络舆情传播事件如何处置,作为司法体系的实践者和捍卫者,正确而恰当地使用好法律的授权,才能保障大多数人的长久利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探索微博舆情传播周期中不同传播者关注的舆情热点和传播内容的主要观点,进而发现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为舆情分析与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以特定舆情事件的事实文本数据为来源,以生命周期理论和LDA方法为指导,设计研究流程与构建研究模型,对微博舆情事件中不同传播者的话题进行主题研究,其中包括主题抽取和结果语义标注、各阶段的不同传播者主题的语义分析、基于时间维度的舆情主题观点识别与刻画。[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论文所提出的研究模型能够挖掘出舆情传播周期中不同传播者的主题结构、观点脉络以及特征,研判出分布在文字当中有关联性的、代表性的、重要的词语。同时,结论中还发现微博中的官媒、大众媒体发布信息中的话题和用户谈论的热点话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羿克 《报刊之友》2012,(7):26-28
在这个信息积聚的时代,互联网的力量势不可挡,已经几乎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就连当今政府也已经通过互联网发布重要信息。但是互联网在我们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避免不了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在互联网被大量应用的影响下,平面媒体相应受到巨大的冲击。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如何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愈显迫切。同时,媒体在大力开展舆论监督的时候,虽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身权利受损的现象也屡现不止,新闻舆论监督维权的研究成为我们当前迫切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劭强 《传媒》2023,(S1):82-86
新时代主流媒体需要生产出与时代相匹配的“刚需评论”,使其成为沟通对话、应对危机、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工具。其中不可或缺的研究角度,就是技术革新对主流媒体新闻评论产生的冲击与赋权。研究发现,主流媒体新闻评论提升传播力的技术路径包括:纵深化融合拓展新闻评论版图、多模态传播丰富新闻评论式样、主流化算法驱动新闻评论传播、超文本网络整合新闻评论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