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辑的底气     
有同志问我:"你一直在为编辑说话,到底编辑好不好当?"我说:"编辑好当,也难当.如果仅满足于做一个'上靠作者,下靠校对'的'二传手',编辑的确'好当';如果要做一个底气足、有作为的编辑,就不容易."  相似文献   

2.
图书策划是近十年才时兴起来的.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刚开始当编辑那个时候,出版社的领导特别是通过言传身教把我"领进门"的"师父",给我们讲的最多的是如何把好关.因此,在我的脑海里,编辑的主要使命便是"改错"、"把关".所谓的"补漏拾遗,锦上添花",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引申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拔苗助长"是带有贬义的成语,多用来比喻有些人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好心反而办了坏事. 但是,我也听到有人用这句成语表示自谦的.2011年某出版社下属的公司请我去给新编辑讲课,中午请吃饭,陪同的有几位总监,总经理席间介绍某女士,说她是新任的编辑总监.这位年轻女士,前几年也是新编辑,入公司时听过我的课,请我审过稿,她说,我们公司年轻编辑多,总经理让我当总监,是"拔苗助长".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笔者当编辑十多年,深感思想内容对于刊物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思想内容就是刊物的核心和生命线.然而,在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编辑,不是组不来好稿子,就是拿到一篇稿子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乱砍滥伐",对原作进行了去"精"存"芜"的"编辑",使刊物缺乏思想内容.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由于个别编辑缺乏思想认识水平造成的.由于笔者一直从事新闻类综合性期刊的编辑工作,所以,在这方面有一些心得体会,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笔者当编辑10多年,深感思想内容对于刊物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思想内容就是刊物的核心和生命线.然而,在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编辑,不是组不来好稿子,就是拿到一篇稿子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乱砍滥伐",对原作进行了去"精"存"芜"的"编辑",使刊物缺乏思想内容,造成同一刊物同一版面、栏目因责任编辑不同而编辑水平差距悬殊.细心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报刊也有类似问题.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由于个别编辑缺乏思想认识水平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到出版社当编辑是一个偶然事件造成的,但入了这行才渐渐发觉这正是我所向往的事情.与书结缘,书里书外的人和事,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现在大家都在谈数字时代来临,新媒体正悄然取代图书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传统出版业似乎已日薄西山;"利润"像达摩克利斯的剑一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让每位出版社社长和每位图书编辑神经紧绷.顺应市场的潮流,似乎是每个编辑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7.
谢锦 《编辑学刊》2005,(4):63-64
记得数学上有一条公理,叫"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进入出版社当了编辑以后,我一直觉得这条公理很形象地说出了编辑的位置和作用.对于编辑来说,是作者和读者这两个点决定了这个职业的存在,而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是最短的,当编辑能够成为一条笔直的线条时,作者和读者之间就能够"千里因缘一线牵".  相似文献   

8.
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先生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当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又是全国政协常委、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民主促进会名誉副主席……但他最看重的头衔还是"编辑".他曾编过一本集子,书名便叫"我是编辑",干脆,明确,坚定,从中流露出来的是职业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9.
我的编辑经历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出版社做过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从来没有离开过策划和组织书稿工作,一晃儿就是二十几年.我在给编辑讲业务课时,有的编辑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让我谈谈在策划和编辑书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这便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说是"体验"也好,说是"教训"也好,期望对同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1.
水涓 《编辑之友》2007,(5):89-90
作为编辑,如何审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这方面,既有有关专家、学者的编辑学论著专述,也有很多编辑论文专评,在此,我不必赘言.也许是职业的缘故,我对期刊尤其是文学期刊的"更正"内容产生了更多的关注,每当看到一些文学杂志上的"更正"时都会多加留意,并从中借鉴.下面我仅从"更正"谈编辑审稿中的问题,就教于同人方家.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新华日报当记者、编辑,入党以后调到社长室和总编办公室当秘书,又兼任编辑部团支部书记.当时正赶上所谓的"肃反"和"反胡风集团"的政治运动,又是在农村推行从互助级到初级合作社向高级农业社,最后向所谓的人民公社转化的特殊年代.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新闻业务探讨上,"策划"当属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吧.所谓新闻策划,就是对新闻及版面的精心构思、表述及安置.我在这里所说的策划,是作为一名党报副刊编辑在编辑每一个副刊版时,在不经意间做到精意,在不刻意间做到娴熟.  相似文献   

14.
正一1923年的春天,我的爷爷叶圣陶经朱经农先生介绍进商务印书馆工作,正式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那年他29岁。1982年,爷爷为刚刚创刊的《出版史料》写了一篇题为《我和商务印书馆》的文章。人们常常引用的爷爷说的"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我当过教员,又当过编辑,当编辑的年月比当教员多得多"那句话,就写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头。  相似文献   

15.
关于期刊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我说些什么呢?咱们都是当编辑的,都是同行;我又编过几种期刊,跟各位可以说是小同行。我就说说我是怎么当起编辑来的吧。我生长在一个编辑的家庭里。我的父亲叶圣陶,大家都说他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语文学家,其实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在编辑工作上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就是没有人说他是个编辑家。我父亲一九二三年进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正式当编辑,到一九六六年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四十三年间,他几乎没有放下过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6.
我说当编辑是当无名英雄,这个也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说。无名英雄跟有名英雄不一样,有名英雄有真英雄有假英雄,无名英雄只有真的没有假的。说起当编辑,我是当过一阵编辑的,不过时间很短,就是在开明书店当过一年编辑。编杂志有一点儿经验,《中国语文》自从复刊以来一直是我在那儿管那个事情。不过总起来说,经验还是很少的,特别是编书的经验,看别人的书稿的经验不多。所以,关于编辑上遇到的具体的问题,我说不出很多经验。我教书的时间比较长,拿做编辑跟当教师来比较,那的确当编  相似文献   

17.
"一把剪刀,一瓶浆糊",这是不少人对文摘报刊编辑的"认识".于我,在没有从事这一工作之前,多少也有这么点"意思".然而,当我正式任职<报刊文摘>,接触这一行当,并为这特殊形态的媒体的"要求"所缠绕着,为继承和发扬这一"品牌"所苦恼着,方才知晓以前的认识完全是一孔之见,大有认为"鲁班就是一把斧子一把锯"之谬.  相似文献   

18.
刘万永 《青年记者》2012,(22):42-44
最苦闷的日子 稿子第二次被退回来的时候,我都快崩溃了.更让我沮丧的是,编辑杜涌涛语重心长地说:"要放下架子,不要认为自己是成熟的记者了……" 稿子有问题吗?没有呀!那就再补充、修改. 这是我当记者6年来遭遇的最大"挫折".以前,自己的稿子基本上一遍通过,部门版面头条、头版头条,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怎么一篇3000字的人物稿,写得会这么痛苦?  相似文献   

19.
王建章,郑州晚报杂文编辑.他虽说比我年轻许多,但生活经历有若干部分都和我相仿佛;有军队生活史;当报纸副刊编辑;喜欢并在写作杂文.正由于我对后两者(报刊编辑和杂文作者)有较长时间的体验,对于当编辑和当作者的甘苦至今历历在心.由此,和他自相识而相熟而建立友谊,使绝非偶然了!  相似文献   

20.
大学毕业来报社就编副刊,算起来差不多也有10年了.以前常听前辈老师们说,当编辑,尤其当副刊编辑难.许多年下来,遍尝个中滋味,现在要我说,也是编副刊不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