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先霈的《圆形批评与圆形思维》是“新时期艺学建设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集中体现了他新时期以来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发展历程。所谓批评的“圆形”境界既指我们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学批评学过程中,充分占有并尊重中西方几千年的学批评传统,总结和确立的学批评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也指我们在从事学批评学研究、从事学批评裎占所应当具有的开放、宽容、宏阔的批评心态。  相似文献   

2.
学批评机制是驱使学批评活动的动力,对批评家来说,就是批评动机和批评意图产生的魇因,其表现形态为发愤机制,补偿机制,认同机制,交流机制,理想机制等,就社会方面来说,还有意识形态机制,政治机制,化机制,经济,批评机制的产生有个体和社会原因,因此必须加强批评机制的建设,使批评机制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3.
西方修辞批评的繁荣是20世纪西方修辞学发展的一大重要标志,也是当代西方修辞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修辞批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与修辞理论交织在一起,成为修辞理论与实践之间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定义、范畴、对象、目的等侧面,主要探讨修辞批评的内涵,特别是修辞与修辞批评之间、文学批评与修辞批评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消除误解,加深对于修辞批评的理解,对于建构修辞批评的体系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知人论世"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经历了不断地衍变与发展。它有着自身存在的文学理论依据,也在漫长的批评实践中证实了其有效性。但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内部批评、接受美学的兴盛,"知人论世"也显现了理论的局限性。文学批评应立足文本,参照"人"、"世",以求对文本的阐释具有审美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学,研究者面临的文化环境和指导思想都是不可更易的。第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环境,以及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艺批评传统。对此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在接受它们潜移默化影响的同时进行时代的创造性变革。第二,建设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学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从文化类型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一种外来文化,它的批评原则、思维方式、具体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批评对象,具有区别于中华本土文化的特点。要使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原理对建设当代中国的文艺批评学具有指导的有效性,要使我国的批评学建设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和中国固有文艺批评的结合点,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7.
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三者联系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反馈与互生性,从而论证同一“文本”的可读性、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存在的必要性及如何正确对等和运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8.
法国文学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的《六说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史上享有很高声誉,他把文学批评分成三种类型: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并认为这三种形态组成一个和谐的文学批评“共和国”。本文尝试对这三种形态作简要的描述和评论,并指出其文学批评“共和国”的思想是符合文学批评多元化之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批评呈现出泛文化、娱乐化、大众化的特点。批评主体的迷失;批评功能的弱化;基于文学文本的感悟的缺乏是文学批评的主要缺失。建立起文学批评内在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尺度、构筑一种大众传媒与文学批评的双向互动的双赢局面是文学批评的未来构建。  相似文献   

12.
"80后"文学作为"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逐渐趋于稳定与成熟。在"80后"文学发展已逾十年的今天,回望"80后"文学发展过程中主流文学批评所起的作用,可以概括出主流文学批评在"80后"文学批评中所经历的三重尴尬。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文学批评面临着困境,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批评必须以其自身内部机制的转换和蜕变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品位才能走出困境,抓住机遇。批评品位的结构构成的哲学、文化、审美、历史意味既出自社会对批评的要求,又出自批评的内在要求。通过批评标准的建立将批评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是社会对批评的需要和希望,也是批评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对首先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家。其次才是文学批评家的沈从文来说,他的文学批评更富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批评观点和原则上看,沈从文从创作实践出发。相对注重文学本体和创作主体的估衡;从他的批评本章身来说。又是一种再创作。其评论本身就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同时,在其文学批评中。读者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15.
"雾霾评论"被喻为文学批评圈中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文学批评实践中的雾霾现象在当下的文学批评界已成一定气候,且达到不可小视的程度。如若不及时对其加以有效治理和正确规引,"雾霾评论"必定会让整个文学批评活动面临"烟雾缭绕"和"粉尘漫天"的巨大考验。理论至上、内心迷失和精神匮乏等雾霾笼罩下的文学批评正在背叛自我,远离现实生活,呈现出逐步滑向悲哀与没落之趋势。今天的文学批评已经处在必须反省与审视自己的时刻,文学批评活动需要坚守自己的批评精神、社会良知与责任担当,批评家需要守住底线、记住良知,营造客观公正的文学批评氛围,让文学批评远离雾霾、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对当代文化批评的操作背景及历史流向作了分析讨论,并结合文学批评的现状,指出文化批评不能替代文学批评,应该全力复兴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事业。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中国新文学久负盛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有个性、有影响的批评家。他的文学观带有审美理想主义色彩,因此,他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否认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恰恰相反,他认为文学有“引人向善”的力量,能够承担起重塑民族性格的使命。同时在为数不多的文学批评文章,他已显露出独特的批评个性。  相似文献   

19.
每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由于文学场域不断被冲破,既有的文学批评理论面对新近出现的文学式样表现得滞后僵化,不能给予充分有效的阐释。针对这种文学批评阐释不完整或失效的现状,笔者认为,虽然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有其不可或缺性及阐释的权威性,但是其对新的文学样式却缺乏深刻有效合理的阐释,一种新的批评模式——张力性的文学批评结构模式有待深刻挖掘,从而对新的文学样式进行有效阐释和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