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炳娴 《文教资料》2013,(12):77-78
《西游记》自成书以来被动地接受了很多艺术性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呈现出娱乐化、情爱化、特效化的趋势。作者以《西游降魔篇》为例,从故事主题、主体及人物形象方面阐释影视对文本的改变,并具体分析当代人对《西游记》改编后的影视的接受状况。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有着"喜剧之王"之称的天才演员兼导演,周星驰在《西游·降魔篇》中除沿续了其一贯的搞笑风格外又融入了许多其他的电影元素,通过借鉴恐怖片和惊悚片的一些表现手法实现了对传统《西游记》的彻底颠覆,在给众多的影迷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的同时也在众人心中重构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西游神话。  相似文献   

3.
夏亚:蓝港在线首款自主研发的写实派御时战斗网游巨作——《西游记》将于2009年登场。据蓝港在线市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游记》是以吴承恩原著为背景,用不同于Q版的写实手法还原了《西游记》中经典的人物及剧情。同时,即时战斗的游戏方式方式,一改以往西游题材类同游回合制的模式,让玩家在重温“九九八十一难,西游之旅”的同时真正享受到“斩妖除魔”的快感,体会到古典浪漫主义名著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相较于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研究,《西游记》的研究较为薄弱,《西游记》续书的研究则更为寥寥,文章以明末清初的三本《西游记》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和《后西游记》为研究对象,拟从《西游记》续书对原著在主旨、故事建构等方面的继承来对明末清初的《西游记》续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的主题是“金丹大道”--这是明清时大多数《西游记》研究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李安钢先生重提这一观点,遭到了不少学的反驳。这就是说式图通过辨析《西游记》中的“佛教”,“心学”,“游戏笔墨”等关键性问题,澄清以往学对《西游记》的误解以证明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有影响力的电影有喜剧《西游降魔篇》《私人订制》,爱情剧《北京遇上西雅图》《101次求婚》《分手合约》,青春偶像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动作片《一代宗师》,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蛇年》等。《西游降魔篇》完全照搬了《大话西游》的故事模式。《大话西游》用男女间刻骨铭心的爱情重新定义了《西游记》和孙悟空,错乱的时空与前世今生的无奈让一  相似文献   

7.
禅门心法──也谈《西游记》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的主题研究众说纷纭,而宗教主题说是最重要的一种。本文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佛教的“禅门心法”。并且详细辨析了作品中与之有关的释与儒道的关系、反佛教的现象、个性解放的倾向以及主题的多义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 ;“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 ,正位居体 ,美在其中 ,畅于四支 ,发于事业 ,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 ;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反英雄 ,而是人类心灵最最完美的象征 ;《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言绝句《还源篇》 ;《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 ,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 ;《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 ,而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相似文献   

9.
善恶果报观的影响在明清之际发展到极致,在许多明清小说中都见其渗透痕迹。从《西游记》文本分析,小说的整体框架结构及某些具体章节都以此建构。《西游记》众多人物形象均经过"抑恶向善"的历程,尤其是孙悟空形象更是因"性恶"而受惩戒,再因"抑恶向善"到臻于至善,修成了正果。我们根据《西游记》小说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再结合前人于《西游证道书》《西游原旨》中的多处点评,可以进一步挖掘与探讨《西游记》以善恶果报而"淑世辅化"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的主题,有十数种提法。每一种主题论,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有其局限性,本正是分析了诸种主题论说局限与狭隘的一面,希望借此吸收读的注意,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深入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西游补》成书年代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董说的个人经历,分析了小说的讽喻主题。小说创作于处于内忧外患的明朝末年,文人对于皇帝的昏庸无能,朝廷的政治腐败敢怒不敢言。而《西游补》的主题正是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统治阶级的无能及对奸臣当道的谴责,作品虽然是编织孙悟空的一个梦境,却真实向我们展示了明朝末年的世态炎凉和民不聊生的世间百态。作者通过虚幻的梦境,利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游刃有余地暗讽了当时的政治腐败,确立鲜明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的作者与主题存在着许多争议,这只是我们对于原文理解和把握的程序而已。但是,要对原著进行改编,却必须以遵守原著精神为前提。《西游记》电视剧续集的拍摄,几乎是在对于原著文化内蕴报知甚少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收视效果,大肆歪曲原旨主题,胡编乱情节,是对原作者权益的侵犯,也同时误导了观众和读者。文学批评工作者应该挺身而起,捍卫《西游记》作者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初,周星驰凭借其贺岁档电影《西游:降魔篇》取得了“全球华语票房冠军”的票房佳绩。影片中诙谐幽默的周氏无厘头除带给人快意一乐之外,还蕴含了深刻的教育功用。本文试从教育学的视角对影片文化进行解读,发掘娱乐电影对现实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15.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6.
《红玉》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别具一格的小说,其所涉及的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作者的态度既有歌颂也有批判,爱憎感情表现得十分鲜明强烈.其主题思想并非表现爱情婚姻,而是呈现出多层面的意蕴:既有对红玉和虬髯豪客侠义行为的歌颂,又有对当时土豪劣绅和官府罪行的揭露和批判.这种多层面的主题意蕴显示出作家蒲松龄对小说创作的深入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而关于它的主题时至今日一直争论不休。仅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举:“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文词甚繁。”近年来,《西游记》主题又成了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密码”说、“赎罪”说、“情理”说、“心路历程”说等新说烽起,其研究重视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开放活跃的态势。笔者以为,这么一部惶惶巨著,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作者立足原著及其诞生的时代思潮的背景当中,追本求源,饶有新意。认为:原著作者“因理设象”《西游记》中一个个形象不是某种类型的人,而是人所共有的某种“人性”的表现;另外,《西游记》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借鉴了传统诗词书画艺术的表现技巧。讲韵味、讲神似、讲意在言外,它给予人的是一种蕴藉含蓄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西游记传》在《西游记》演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陈新先生的点校本是一部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整理本,但失校、误校现象时有所见,本文择要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20.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带给人无穷的享受。诗歌的魅力除了行云流水的畅达外,更重要的是在美景的描摹中将两种人类永恒主题——生死主题与爱情主题融入。这两种主题,正是自先秦以来文学作品中不断呈现的母题。融合了初盛唐精神“哀而不伤”的基调与在宇宙意识关照下的生死主题与爱情主题,使得诗歌具有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