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莱芜张氏始迁祖张文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直隶枣强(今河北枣强县)迁入莱芜县张家泉(今莱芜市张家泉),明清以来族人不断发展壮大,五百余年间或为战争、或为逃荒、或为做官、或为其它谋生张氏族人不断迁徙,张氏族人的不断迁徙是对明清以来泰莱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时亦与全国性的人口迁徙浪潮相吻合。张氏族人的迁徙及发展对探究明清以来的移民以及有清一代泰莱地区乃至整个山东的人口变迁状况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清福州通贤龚氏家族由一迁居他乡的普通家族,成为闽都闻名的循良世家、藏书世家、文化世家,靠的是龚氏"孝友忠厚相传"的家风和子孙恪守修谱、刻书、著述、藏书的家学传统。  相似文献   

3.
明清以来,宗族的编纂族谱,形成不断续修的特点,而以清代最为突出,相当多的宗族数度修谱,甚至三四十年书写一次,周期不可谓不短,密度不可谓不大。清人续谱是在克服种种困难情况下实现的,即解决房支之间的利害之争,族人取得续谱的共识,在由权威人士组成的谱局主持下进行撰修工作;大族一次修谱,开支数百两银子,甚至上千两、数千两,诚非易事;谱书的编写原则和方法逐步完善,能够容纳宗族历史各个方面的资料,又令族人人人上谱,人人有历史记录。清人如此追逐于修谱续谱,受着一种理想的支配:修谱续谱能够达到尊祖敬宗收族的目标。事实上宗族编纂族谱,宗旨是为联涣散维宗法,过程是宗族的一项重要活动,其后果有二,一为修谱是宗族建设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令宗族群体稳固,以大族、望族出现于社区,而族人取得强有力的宗族保护,易于生存;二是形成族史,成为宗族的一种载体,也是宗族成为社会群体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4.
1934年,我曾撰《方志提要》若干卷(其中有《故宫方志考》四卷)。人事沧桑,多有亡佚。今检存稿,先就河北省明刊本方志发表。地区曾隶今河北省现改属他省市者,姑亦列入此编。嘉靖甲午藁城县志十卷、二册明尹耕修,李正儒撰,嘉靖十三年刻本邑志创于嘉靖十二年,知县尹耕聘县人李正儒纂,内容本于《大明一统志》,有增  相似文献   

5.
德州《张氏族谱》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州《张氏族谱》前后三修,记事历时近六百年,内容涉及谱序凡例、世系繁衍、人物传记、族规族训、恩荣艺文等诸多方面,为研究德州张氏家族及德州地方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任继愈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学术成就卓越突出,言行美德风范高标。考察其平原任氏家族族谱就得出其成就来自家族优良的家风家训。平原任氏家族是明清民国时期德州区域兴起的重要文化家族,其家族编修的任氏族谱续编五次,收录了历史画像、历代族谱序集、先祖传略、凡例、平原任氏名器谱、圣旨集录、平原县志节选等史料内容。任氏族谱格式体例创新、族谱内容完整、定期编修,具有保存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优良家风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On "Zhang's Family Tree In Suining" Printed in the times of Public of China   总被引:108,自引:0,他引:108  
蜀中遂宁张氏家族,从明代至今,先后修谱7次.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尤为突出,内容丰富,价值颇大,是研究清代名人张鹏翮、张问陶的第一手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蜀中遂宁张氏家族,从明代至今,先后修谱7次。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尤为突出,内容丰富,价值颇大,是研究清代名人张鹏翮、张问陶的第一手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因编纂《余姚市志·人物传》,查阅民国20年(1931)刊版的《民国余姚朱氏谱》,在卷17“录·家传”中发现黄宗羲写的两篇佚文:一为《明庠生惩庵朱君传》,一为《清诰授中宪大夫云南大理府知府湛公宋公传》。《民国余姚朱氏谱》编纂者朱元树(1880~1946),字致棻,号敏人,余姚城区太守房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余姚人称“末代翰林”),后留学日本法政大学,三年后回国。历住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  相似文献   

10.
西晋太康八年,奉皇帝旨意,崔琳最早修撰琅邪王氏谱。咸和九年,王导全面修订王氏谱。两晋时期尚有其他若干次修订,已不可考。贞观六年至万岁登封元年,唐代官修王氏谱。北宋徽宗朝琅邪王氏后裔王缙私撰王氏谱牒。明嘉靖丁酉年,王轼修《琅邪王氏宗谱》。明天启二年,韩昌箕修撰《王谢世家谱》。另外,明代尚有王应斗修《新安瑯琊王氏统宗世谱》、清代有王以镜修《开闽忠懿王氏族谱》。  相似文献   

11.
黄河档案馆是黄河水利委员会汇集档案、情报、图书资料收集、整理保存和开发利用的综合管理机构。黄河档案馆是为治理黄河服务的专业档案馆。自1985年正式成立自今。已馆藏档案23万卷(册)、资料近8万册。内含明清及其以前的档案史料达2.3万件,民国  相似文献   

12.
庄氏谱牒纂修体现出强烈的维持士大夫家族风范的高远深湛的文化追求,这种追求集中体现在该谱所收训诫中。这些训诫是该家族的代表人物将儒家经典与日常人伦和事君为政联系起来后,所获得的具有浓郁士大夫之学气息的人生箴言,特别是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与阐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既旷达而又深邃的境界;并且恰如春风化雨,使庄氏子孙世蒙润泽,代传家风。鸦片战争以来,庄民代表人物认识到谱牒是保存和传布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因而民国修谱宣示出坚定的文化认同立场,是一种积极的文化抢救行动。  相似文献   

13.
清代四川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明洪武二年(1369)迁蜀,卜居遂宁县黑柏沟(今属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至康乾时期达到鼎盛,出现了千古贤相张鹏翮、一代诗豪张问陶,人称"清代蜀中第一家"。但到近代,张氏家族便销声匿迹了。本文对张氏家族兴衰之原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榕轩家族对侨居地和祖国内地的慈善公益贡献巨大,其善行义举活动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多样,惠及众多民众。从张氏家风家训和张榕轩留下的《海国公余辑录》及杂著的内容,可以发现张榕轩昆仲的慈善理念与客家优良家风一脉相承。张榕轩家族的善行义举体现儒家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深刻影响,也展示海外客家华侨对优良家风的坚守和传承。以张榕轩昆仲为代表的韩江上游客家华侨不仅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而且传承和弘扬了客家优良家风。  相似文献   

15.
滨州杜氏家族是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家族在绵延明清两代500年长盛不衰的历程中,形成了力倡子弟以读书为志业、秉承儒家的孝悌忠信、为官从政清正廉洁、仁爱万物、致中和与乐天知命等传统家风。杜氏家族的家风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家风存在一定距离,但研究杜氏家族的传统家风并汲取、传承其中的有益因素,有助于重塑新时代家风家教、化解家庭矛盾,改进地方家庭教育工作。同时对于增进区域文明、形成高尚文明的道德风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旧唐书》二百卷,据史料记载为后晋刘昫、张昭远(后名张昭)等撰。后晋开运二年(925年)六月,修成奏上。唐亡以后,典藉散逸。因此,《旧唐书》是在唐末资料奇缺的情况下,在过去国史的基础上缀补编成的。宋人王溥《五代会要》云:“晋天福六年二月敕:‘有唐远自高祖,下暨明宗,记传未分,书志或阙,今耳目相接,尚可询求,若岁月寝深,何由寻访?宜令户部侍郎张昭、起居郎贾纬、秘书少监赵熙、吏部郎中郑受益、左司员外郎李为先等修撰唐史,仍令宰相赵莹监修’。其年四月监修国史赵莹奏:奉敕同撰唐史起居郎贾纬丁忧,请以刑部郎吕琦、侍御史尹掘同修’。从之。寻改吕琦为户部侍郎,尹掘为户部员外郎,令与张昭等修唐史。其年四月,监修国史赵莹奏:‘自李朝丧乱,迨五十年,四海沸腾,两都沦  相似文献   

17.
"翼城莱芜话",是源出山东莱芜而后在晋南地区定居的移民所带来的方言,是山东方言的域外(山东省域以外)分支。通过对翼城方言和山东方言岛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比较考察其异同既特点。  相似文献   

18.
桐城桂林方氏家族是明清时期江南名门望族,历代族人以订立"家法"、书写"家训"等方式教育家族子弟,为家族仕宦确立刚正清廉的品格律条,由此培育、传承优良家风,以维系家族的绵延久远和兴旺发达。方氏家法、家训积淀衍化为方氏家族优良的家风,世代传承,使得家族侧身名门望族之列。  相似文献   

19.
《滇南碑传集》是一部以搜集明清时期云南历史人物碑传文为主体、兼及民国初期人物的碑传类历史文献,由云南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方树梅在20世纪30年代纂集。本文在简介作者撰述经过、本书编辑体例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析了其对研究云南地方文化以及明清以来云南与内地关系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略论六朝时期吴郡张氏的家学与家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各有其家风与家学。吴郡张氏作为江东土著文化世族的代表,自汉代以来,特别在孙吴时期形成了重视文化的门风,其代表人物多清秀、飘逸、善言辞,而不重实务。在学术文化上,张氏虽出自儒学,但自两晋之际始其子弟普遍接受玄学新风的熏习,是江东世族中玄化最充分的家族,这大大提升了张氏的社会地位。但究其根本,其习儒之基因尚在,治理经术之道未绝,从而维系其宗族内部的团结,使之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