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新青年》杂志为研究对象,揭示“五四”现代性建构的复杂的文化危机语境和西方思想资源,其具体表现为批评理论的非中国化、文学译介对西方的移植、语言的欧化、文化思想的西方化。从中可反思其背后隐藏的西方中心论以及东方主义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核心要素。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高度文化自觉的根本要求。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以文化为维度,凸显文化特色,积极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目标、文化环境和文化策略,不断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群防群治”是当代中国治安治理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专有名词之一,它既是治安指导理念,也是治安工作制度。“群防群治”先后经历了探索、改革、确立、巩固、完善等不同发展阶段,制度效能不断优化与提升;在打击、改造、防范、宣传教育等犯罪预防与治理环节中与专门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形成互补。当代中国“群防群治”在兼具“工具性”和“目的性”两重价值统一的进程中不断巩固与发展;并受政府、市场、科技三种力量的影响,显示了在动员式参与基础上持续提升自主参与度的趋向,彰显了当代中国国家治安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增强“群防群治”发展的内驱力、外动力及助推力。  相似文献   

4.
幼教“小学化”对幼儿身心健康非常不利.通过对多所城乡幼儿园的走访发现,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进展不力,阻滞因素主要有:幼儿家长不认可;冲击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根本利益;缺少奖惩机制和监管机制.相应的对策,一是全民倡导新型价值观和教育观;二是建立幼教“去小学化”可操作性标准,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追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流,它是由多重基因聚合而成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的有益精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大力弘扬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当其中的是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须文化自信出谋划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须文化自信保驾护航;全球化时代中国多元化思潮亟须文化自信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文化观所阐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打下了更为厚实的思想基础,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前行。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22,(1):39-45
1949年至今,中国当代文论已走过70余年的历程。70年来,国外文论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构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未中断。其中,俄罗斯文论对我国影响较大,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范本与参照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作为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不仅对俄罗斯文论的发展有着突出贡献,而且在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随着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与转向,车尔尼雪夫斯基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但就其本质而言,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论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品格的形成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引发了我们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2011年7月11日,南京公布的2014年青奥会的6句候选口号中,"天天向上"的英语翻译正是"day day up"。报道称,伴随着这句话的入选,曾被诟病的Chinglish(中式英语)也开始逐渐被外国人认可,例如美国大片《阿凡达》中,在影片放映到1小时40分左右的时候,主人公就说出了一句"地地道道"字正腔圆的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发展进程中,有明显的“文化转向”。从文化批判到文化研究,既是西方理论思潮影响的结果,又是本土文艺现实变化的产物。如何在“转向”中发展、重建文艺学学科体系,成为理论家们争讼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语言生活领域,还存在着不少语言“去中国化”现象。在国内主要表现为文教用品、教学领域、商品的商标、服装商品上的语言、地名标志、街路名称牌和办公室名称等存在明显的弃汉语用英语现象;在国际上主要表现为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语言“去中国化”现象应引起重视,它不利于我国实现汉语的国际化、不利于我国国内语言生活的和谐、不利于实现世界语言生活的和谐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此,我们需从三大方面入手来改变这种现状:一是国内文教用品、教学领域及服装商品的语言应突出汉语地位;二是要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借此扩大汉语在国内外的影响;三是积极争取汉语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学习是成人生活的必需,赋予日常生活以整体意义,而日常生活有助于学习空间的不断拓展。然而,工业化社会以来,日常生活的窄化理解使得职业生活逐步被剥离出来;日常生活失去了其应有的丰富意义,剩余的只是单一性、重复性、实用性。日常生活的异化,导致人的内在分裂及学习的异化或日常生活的“去学习化”。田野研究发现,幼儿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去学习化”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单一化、程式化、碎片化、无我化。究其原因,幼儿教师的学习、生命活力的显现与幼儿园工作时间的紧迫、空间的有限性有密切关系,即“个体内、外时空的不匹配”;同时,工业化时代推崇的科学知识以隐性技术的形式渗透到幼儿园中,形成一种无形的权力剥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彰显的巨大空间。幼儿教师需要用实践理性来平衡各种知识的地位,通过自我理解、自我解释、自我反思,运用自我批判的精神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使幼儿园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还日常生活的整体性,进而使学习回归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4世纪,中国西南边疆开辟了一条始于四川成都,贯穿云南东西方向,通往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蜀身毒道”。学者习惯上把云南、缅甸境内的这段通道称之为“滇缅商路”。内地商人循此商路与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商品贸易往来,一方面,他们输出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购买缅甸的棉花、印度洋的“海货”,互通有无,活跃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也带去了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爱岗敬业、诚信为本的商业精神。滇缅商路不仅是一条繁荣滇缅贸易市场不可或缺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之路,还是一条吸纳东南亚、南亚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之路,具有承载物质流动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讨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文化语义的生成,阐述文化的语言模式和语言的文化模式的关系,提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动态的意义生成的交互中,必须彰显第二文化习得的意识,以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门社会史和文化史交叉的新学科,“社会文化史”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新趋向,已经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尽管从总体上说,它还处于兴起阶段,研究比较分散,还未形成公认的比较成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但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成为史学新观念和新方法的一个生长点。近代民众生活史,文化心态及观念史,国家、社会与民众的互动等领域,逐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视觉消费是当代消费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当代社会的文化生产。当代文化生产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欲望需求,广告是开发人们欲望需求的重要手段,而复制则是文化生产的基本方式。发展我国大众文化,必须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试论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是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文化领域里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考察,这一思潮主要有回归传统、反现代化、否定革命、走向世俗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以许大同为代表的几乎所有的在美华人,试图在所面临着的西主化的冲击下改变自己,将自己融入到它们中间,彻底改变自己的第三世界的身份。第三世界的许大同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着第一世界化的挤压。像《刮痧》这样的电影正处于中国影视走向世界的第二步,它们不像第一阶段的影片那样,向西方所展现的那种“中国特色”或“东方化”还往往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上的揭示也是停留在展示给西方人看的立场上。到《先刮痧》,这种简单的线形判断没有了,化批判虽然淡了,但是编导对于东西方化冲突的理解加深了,那种冲突的复杂和转化体现了各种化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以后,彝族妇女的形象经常被强势话语所主导。在异文化视野中,彝族的他者形象大多是由女性来代表的,身着各色传统服饰的彝族妇女往往成为各种艺术、文学和现代传媒争相表现的主题。彝族妇女作为带有落后乡村特色却又青春盎然的融合体,在当代中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情境中,彝族妇女成了区别族群的标志并承载着多重涵义,成为与现代性相对照的民族性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了中国近代史的衍变与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与细化,研究方法的不断演新.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关系等方面对此作了系统的回顾与评述.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型中,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融合,具有明显的和谐性特征。政治文化的和谐对于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塑造合格主体,提供伦理支撑,注入全球化时代的新意蕴。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福州的贡献是独特的.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福建巡抚徐继畲作<环瀛志略>一书,全面介绍世界各国;马尾船政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科技体系的尝试,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船政学者中,严复翻译<天演论>、<法意>等西方社会政治学名著,使中国人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从而推动了清末的雏新运动;而林纾与船政学堂人士合作,翻译了大量的西洋名著,给中国文人展示了西方文学世界;他们的贡献为铸就新一代中国人奠定了文化基础.此外,在法国生活的陈季同,用法文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沟通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