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辨二例     
一、频道、频率频道,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在电视广播中,高频影像信号和伴音信号占有的一定宽度的频带。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如无线电波的中波频率是一百至一千五百千赫兹(简称千赫,短波频率是六至三十兆赫兹(简称兆赫)等。由此可见,频道是电视广播专用名词,频率是无线电广播专用名词,两者不  相似文献   

2.
晓言 《中国广播》2006,(11):78-79
一、频率广播频率的单位名称:1.赫兹(简化为“赫”)单位符号“Hz”。它是为纪念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Rudolf Hertz)而命名的。“Hz”是英文“Hertz”(赫兹)的缩写。请注意“Hz”是小写拉丁字母“z”。常见的错误是把小写拉丁字母“z”写做大写“z”即成了“HZ”。2.兆赫,单位符号为“MHz”。“M”是英文“Mega”的缩写。它是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单位“兆”的词头符  相似文献   

3.
报纸有大报和小报之分。然而,区分大小的标准是什么?人们的认识颇不一致。有以办报单位的级别为根据的,省级以上单位办的为大报,地、县以下单位办的为小报;也有以报纸的开张大小为根据的,对开的为大报,四开的为小报。这两者又往往是统一的。大报和小报,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有高低之别。于是乎,一些报纸纷纷扩版,以跻身于“大报”之林,有的宁肯将刊期延长,也要扩大版面。其实,这是一种向声背实、得不偿失的做法。报纸原名“新闻纸”,  相似文献   

4.
音乐录音的任务就是要把声源及其声场空间信息尽叮能真实地记录下来,这一直是不言自明的公理。“传统的”录音方式遵循这一原则,从拾音、调音到合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即“双轨立体声录音”方式。它不仅要严格记录声源的音质,还需真实记录声音的空间信息。因为当声音传递到我们的耳朵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由振动物体的不同频率、振幅、谐波等所造成的不同的音高、响度、音色,还有不同的时差、相位差所造成的不同的方位感,以及声波在不同声场中的反射所造成的不同的空间感。后两者也是声音的组成部分、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立…  相似文献   

5.
凭声音传播的广播,听众接收时靠的是耳朵,人的耳朵在人的一生中,由于经常靠面对面的接触声音,形成了爱听这种说话方式声音的习惯。喜欢的就专心听,不喜欢的就不听,听不懂的就反问。老舍先生曾说过:耳朵不像眼睛那么有耐心,听到一个不爱听的字或一句不易懂的话,马上就不耐烦。这就是说作为广播声音的传播者播音员,播送稿件就应该具有像说话一样的特点。这样才能使听众感到:广播就是他对面的说话人。  相似文献   

6.
播音是一种有声语言的再创造,也是一项语言艺术活动。说播音为艺术,因为它不仅使人精神愉悦,同时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声音是播音员和受众交流的唯一表现手法。在播音中,恰当的声音形式能准确体现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因为每个人声音的高低、强弱和特色(声音的本质,也叫音质、音品、音色)不同,表述的内容也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和理解,这就要求播音员的声音要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造型能力,以此来吸引观众,感染观众,让观众获得“美”感。因此,在声音、气息的运用上,要做到“真”、“准”、“稳”、“精”。  相似文献   

7.
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特德·怀特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发出"为耳朵而写"的呼吁。这说明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它直接对听众的听觉产生作用。从表面来看,广播和视觉的联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的各种感官往往是相通的,通过声音也确实能让人联想到发出声音的场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耳熟能详的声音,至今让亿万人感动。听到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时的动人的声音,人们会联想到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面和中国人民自豪的神情。事实证明,一些优秀的广播  相似文献   

8.
录音报道,作为一种广播形式,由于它的新闻素材多样性和在宣传上的特殊功能,在结构、语言方面也有自己特殊的地方。录音报道首先是要行文流畅。因为一般广播新闻都是由播音员播讲,相比之下,声音、语调比较单一。对听众的影响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录音报道则不然,它除了有播音员和记者的声音外,还有现场音响、环境音响和人物谈话的多种声音。这些声音弹性较大,音调、频率变化较大、较多,感情起伏比较明显,而在听觉上容易触发较多的兴奋点,稍有不畅,就  相似文献   

9.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是靠听众的耳朵获取信息,感受事物的。它既然是给人听的艺术,就应当充分表现和发挥声音的魅力及作用。以画面为特有语言的电影能够用“画外音”增强其表现力,我们的广播也可以,  相似文献   

10.
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的传播媒介是声音,诉诸于人的听觉,是为耳朵而存在的,这是广播媒介的本体。它是一种经过放大、提升的人际之间的口耳传播。因此,广播改革应该回归广播本体,从单向灌输模式到平等的互动模式,从一人独自到对话讨论,从书面雅言回归大众口语。广播新闻回归广播本体就是要把新闻“说”出来。 主持人说新闻 珠江模式的主持人大板块直播节目改革,改播音员为主持人,变播为说,曾经如一夜春风,为广播带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而新闻节目作为最后一块禁地。却依然“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似文献   

11.
阮志孝 《今传媒》2006,(10X):20-21
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表现为人的传播行为。这种行为和人的其它行为一样,有两个方面:物质(存在)的和精神(意识)的。例如,两个人谈话是一种传播行为,张口发声是物质的,器官运动,推动空气,产生声音;而通过声音和形体交换的信息、思想则是精神的。由此可见,传播有物质的传输也有精神的传通。这种传输与传通是不是一种力,要看它是否具有某种功能,发挥某种作用。两个人谈话,声音对对方的刺激会引起反应,交流的信息和思想也会在双方头脑中构成新的信息结构、产生新的想法,并对双方的态度、情感、进一步的互动产生影响。可见,传播是具有某种功能的。它具有人际交往、社会交往的作用。因此我们说传播能够产生一种力,传播力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组织传播力"也是一种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志孝 《今传媒》2006,(10):20-21
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表现为人的传播行为。这种行为和人的其它行为一样,有两个方面:物质(存在)的和精神(意识)的。例如,两个人谈话是一种传播行为,张口发声是物质的,器官运动,推动空气,产生声音;而通过声音和形体交换的信息、思想则是精神的。由此可见,传播  相似文献   

13.
郭飞 《新闻爱好者》2008,(10):37-37
电视是一门“声、光、电”的综合艺术,更是观众视觉、听觉感官的双重享受。如果把电视当做一个生命有机体,那么画面是它的灵魂、声音是它的耳朵,字幕就是它的眼睛。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敏感是新闻从业者所应具备的发现新闻的能力。它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水平高低的标志,是新闻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这种能力内生于心,外化于形,其内生性与外化性达到了高度的协调统一。新闻敏感跟个人的内功修炼有很大关系。一个人审美情趣越高、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越高,发现有意义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袁家芬 《新闻世界》2011,(10):210-210
均衡器(EQ)是一种用来对频响曲线进行调节的音频设备,它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进行不同的提升或衰减,从而弥补各种声源发声中的频率缺陷。使用EQ对声音进行处理时,用好了,可以让我们对声音进行润色,用不好,就会破坏声音。  相似文献   

16.
悟"静" 当今的电视创作,人们越来越体会和理解到了声音的作用和价值。声音不再被人冷落。创作者和欣赏者都有同感,声音能够赋予形象许多出人意料的意境和效果。可谓,形无音,不成其为形;像无声,不以为是像。形是声的这一面,声是形的另一面。声音无处不有,声音无处不在。声音逐渐恢复了它应有的地位…… 但是,不知人们是否忽略过一种特殊的声音效果,一种独特的声音表现:"静"。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无声即"静",有声即不"静"。其实,无声固然为"静",但"静"不会是无声,有声也不是不"静"。因为"静"是一种效果,一种状态,一种创造。 …  相似文献   

17.
广播剧是一门听觉艺术,主要靠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它在人们面前展现的是一个充满奇情异趣的声音世界。与影视、戏剧等直观艺术相比,它的短处在于没有鲜活确定的视觉画面,而长处则在于能给人以广阔的自由驰骋的想象天地。这决定了它反映生活的特点:不宜表现复杂曲折、故事性太强的生活题材,适于反映简单明了,抒情性强的人物事件,描写人物间的感情冲突和心理波澜。因为听众耳朵的分辨力是有限的,而稍纵即逝的声音又是流动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十分复杂的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产  相似文献   

18.
电视是通过双向媒介--图象和声音作用于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形象,快捷是它的优势,真可谓“咫尺屏幕,广阔天地”,其弱点则是,传播内容稍纵即逝。正是因为众多的人在观看一个小小的屏幕,这就要求电视工作必须处理好视觉与屏幕的关系,把握电视技术特性,并重视宣传效果,通过屏幕传达观众需要的方方面面的信息,使电视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话语形态,广播的基本属性是“声音”,客观表现为“时间”。社会心理学家有数据认为,人类获取信息的70%来自眼睛,也就是说在人们获得的信息中“视觉信息”占了大多数。以耳朵为接收工具的“听觉信息”比例仅  相似文献   

20.
报纸在看,广播靠听,适宜阅读的新闻稿不一定适宜收听。听觉若跟视觉相比,耳朵是比较敏感的,不过耳朵也是偏狭的,排他性强,而眼睛则是比较开放的,联合性强。用著名作家老舍的话解释,就是:“耳朵不象眼睛那么有耐性,听到一个不受听的字,一句不易懂的话,马上就不耐烦。”我们写在纸上的新闻稿,广播出来的却是有声音的语言,所以应当看到书面文字与广播语言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为了把新闻稿写得符合广播特点的需要,我们不能忽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