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高等教育已发生深刻巨变,社会舆论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促进高校与社会沟通的最有效手段。高校有效地运用新闻发言人制度来保障社会公众、师生对学校有关信息的知情权,推进校务公开、民主治校步伐,着力构建和谐校园,化解公关危机,是维护学校自身形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定位及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态机制,为公众所熟悉,而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尚未广泛走入公众视野。2006年10月2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2008年12月19日,海淀区政府公布的《教育系统新闻发布工作管理规定(试行)》指出,  相似文献   

3.
“宣传和新闻是两个概念,”面对着参加“首期高校新闻发言人高级研修班”的高校宣传部长们,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如是说。“宣传侧重的是静态,是单向性的、一方的行为,它有一定的权利色彩,有一定的功利性的目标,”王旭明说,“而新闻传播是一种行为,是动态的。它可以在交流中不断变化,具有双向性。受众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面对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建立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收到良好社会反响,大大改善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在公众的整体形象的新形势,王旭明对高校引入并探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充满信心。看到来参加本次培训的高校宣传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4.
高校如何面对公众目光:把脉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月25日,在教育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特别介绍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全国30所高校的宣传部部长——“首期高校新闻发言人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在荧光灯下,来自不同高校的新闻宣传负责人正在注视和学习王旭明的一举一动,在未来并不太长的时间里,这些宣传部长也将分别走上各自高校的前台,代表学校发言,成为学校某种意义上的形象代表。毋庸置疑,当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已成为促进政务公开,建立“阳光”政府的一项重要措施。高等院校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也已经进入大众视野。日前,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中国…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末,教育部要求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该制度是高校深化改革进一步实施校务公开,坚持依法治校的必然趋势,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对外宣传的重要措施;高校在实践中要努力把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本要求和特点,选拔好新闻发言人,加强对这一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您了解新闻发言人制度吗?”您是否关注过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的具体工作?”“您认为高校宣传工作目前存在哪些问题?”这是本刊在举行新闻发言人高级研修班之前,发给各高校意向调查表中的几个问题。从反馈表中的情况记者发现,超过半数以上高校表示对此制度的建立并不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与公众关系密切的事业单位,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议论权和参与权是它的义务。高校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明确两个概念,即新闻发布、新闻发言人。实施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明确高校新闻发布的职能,即高校新闻发布的文明执政意义、依法治校意义和树立形象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阳光高校"的一种必要制度设计,该制度的施行是打造"阳光高校"的重要路径。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践还存在制度规范缺失、话语权垄断、互动与反馈梗阻、面对突发事件"失语"等问题。"阳光高校"视阈下我国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构应从重塑制度理念、完善制度体系、坚守制度之魂、疏通制度梗阻、提升制度魅力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与一般突发性事件相比,高校突发性事件在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征。建立和完善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选任称职的新闻发言人,完善应急机制,加强新闻人队伍建设,可以使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有效地处理好突发事件,维护学校师生利益,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信息化民主社会的产物,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保障公众信息知情权的实现,也有利于使公众利益实现最优化。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较晚,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因此,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必须作为整个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规范和完善,从而充分发挥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本土化研究,是立足于本土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的需要,面对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实践而进行的,旨在促进既蕴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容纳现代先进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理念的、本土化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构而进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教育部10月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全国各地各部门都要陆续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也要建立这样一项制度,也要设立新闻发言人。他认为,推进新闻发布制度,是政务公开的发展方向,教育部会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努力完善下去。王旭明透露,40位来自各地高校的有关人员,已经接受了中国教育协会教育机制分会举办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这为学校的新闻发布工作打下基础。与其他新闻发言人不同的是,作为精英荟萃之地的学校新闻发言人,不仅要具备新闻发言人的基本素质,如思维清晰、口齿伶俐、熟悉有关政策文件等,还要具备较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发言人还表示,学校新闻发布制度的具体措施将在今后陆续公布。他特别强调,学校要给新闻发言人一个宽松的环境,要让他们不但“会说”,还要“敢说”“,不怕说错”。目前,北大、清华等著名学校已经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教育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要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要通过发布会的窗口把学校的办学动态、教学管理、科研成果、就业成绩、发展目标等适合向社会发布的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新闻发布会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民众对高等教育发展、关注、关心的需要.高校的发展需要通过宣传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认知,这无论对于名牌学校还是新办学校来说都十分重要.高校的新闻发布会制度要在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有程序的状态进行才能收到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二元属性看其在我国作用弱化之主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我国当下情境中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实践中作用弱化的突出问题,从新闻发言人制度自身所具有的“信息通报机制”和“政府公共关系手段”两种属性出发,指出在“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等方面缺少法律保障和法律认可是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两种属性无法达到合理和理性平衡,并最终导致新闻发言人制度作用弱化的主要原因,从而为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提供了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对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系认识的基础上,从领导方式的转变和执政能力的提高、营造公开透明有责任的政府及保障、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等方面,分析论证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并提出要从加强立法、完善监督和提高新闻发言人整体素质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必要性自不待言,要谨防曲解“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了在危机管理中构筑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角互动信息平台,危机传播中新闻发言人应专业化;对外传播的种种经验与教训都表明:新闻发言人专业化是全球传播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对外传播的策略亟待创新,充分意识到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种制度。要切实提高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促进危机情境中有效的风险沟通。  相似文献   

17.
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公正、公开、透明的新闻发布环境,规范高校内部重大新闻的发布,搭建互通互动的信息平台,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成为高校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是高校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重要体现,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时代,民众的网络表达、网络监督等需求不断增长,对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和非专业化等问题提出了挑战。在分析政府新闻发言人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角色定位、网络延伸、媒介素养、制度完善和科学培训五个方面探讨政府新闻发言人专业化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2003年以来,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迅速普及。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政府信息来源上提供了积极的渠道,在中国新闻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为一项政府倡导下的制度,它也有很多可能存在隐患和值得注意的负面效应,需要一些配套措施才能使之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20.
余芳梅 《文教资料》2006,(14):217-218
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政府应建立“发言人”制度、完善新闻发布机制,这样有利于政府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本文分析了政府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机制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一般企业公共关系中新闻发布的原则,提出政府新闻发布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