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逆喻:本体与喻体呈逆向形式的比喻。逆喻与倒喻的异同:相同之处都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不同的是,倒喻的本体与喻体次序颠倒,二者有修饰或限制关系,而逆喻是本体作喻体,喻体作本体,二者无修饰或限制关系。逆喻分三类:一,把“A像B”说成“B像A”;二,把“A是B”说成“B是A”;三,在诗歌中喻体与本体并列。例如: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常用修辞法,用于记叙文、散文一般称“比喻”,用于说明文一般称“打比方”,用于议论文论证时一般称“比喻论证法”。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比喻有几个常见理解误区,下面略作分析。常见误区之一:比喻的本体、喻体都是名词或名词短语比喻的三种常见类型(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体一般是名词或名词短语,鲜有例外。如:《荷塘月色》中“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明喻,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明珠、星星”;《十里长街送总理》中“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是暗喻,本体是“长安街”,喻体是“大海”;《故乡》中“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是借喻,喻体是“厚障壁”。不过,比喻还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的结合情况,衍生出另外一些变化形式,如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等。其中有一些比喻的喻体,不是名词或名词短语,而是句子。如,扩喻就是本体、喻体互为平行的句子的一种扩大形式的比喻。“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句歌词,用“老鼠爱大米”来比“我爱你”就是这一类。这类比喻有时本体在前,有时喻体在前,比喻词常被省略,两个句子的结构可相同也可不同。荀子的《劝学》,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由本体与喻体组合而成的,无喻体则无比喻,无本体则喻体无所依托。本体喻体的组合也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两者必须是本质不同或属类不同的事物。《墨子》中说:“辟也者,取也(他)物而以明之也。”取彼物以明此物,才能构成比喻。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体“雪花”是无生物,喻体“梨花”却是有生物。而另一  相似文献   

4.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和各类复习题,比喻考查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直接考查比喻知识。例1:(文段)刘向《说苑·善说》记惠子论“譬”,说“弹之状如弹”则“未喻”。皇甫溰根据“岂可以弹喻弹”的意思,总括出比喻的原则:一方面“凡喻必非类”,另一方面“凡比必于其伦”。(题目)皇甫溰总结出比喻的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   ;二、   。(每空不超过15字)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要构成比喻必须做到:本体和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具有相似…  相似文献   

5.
修辞格比喻,又叫“打比方”,指利用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借这一事物来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的语言现象。比喻有四个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标明比喻的词)、相似点(本体与喻体共有的特点)。有时本体和相似点不明显,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根据这四要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征,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及其若干种变式,后者常见的有博喻、连喻、引喻、缩喻、倒喻、逆喻、进喻、派生喻、类喻和较喻共十种。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介绍。 1.明喻:明显地打比方。明喻的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比喻词常用表相似关系的“像”、“好像”、“如”、“比如”、  相似文献   

6.
短语构成的比喻,是指比喻的变式。一是指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构成的修饰喻,一是指由复指短语构成的同位喻。所谓修饰喻就是把一个比喻压缩在一个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之中,格式是“本体”的“喻体”,或者“喻体”“的”“本体”,是用修饰语和中心词构成的比喻,本体和喻体演化成了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常见的是本体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喻体以中  相似文献   

7.
徐岳的短篇小说《数学权威和他的宝贝儿子》中有这样的话: (1)雪睛啊,人生象一道数学题,又不象一道数学题。题解错了,还可以重演,人生是不能重演的。“人生象一道数学题”,用的是比喻,是肯定形式的比喻;人生“又不象一道数学题”,用的也是比喻,只是否定形式的比喻罢了。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前者叫做正喻,把后者叫做反喻。作为比喻,二者具有共同点,即都由本体和喻体构成,而且本体和喻体有本质的区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倒喻”?比喻都是借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前者称为喻体,后者称为本体。通常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如“美女如花”;如果有意颠倒次序,把喻体移置在本体的前面,说成“花似美女”,那就是“倒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人们通常给比喻分类,用的标准是本体和喻体关系上的显隐疏密,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另外,有人又把比喻分别分类为;正喻与反喻;近喻与远喻(即近取譬与远取譬);单喻与复喻(博喻);诗的比喻与散文的比喻;等等。它们都有各自的分类标准。我曾以语言规模和表现方法为标准,把比喻归类分为简略型比喻与细腻型比喻两种(见拙文《含苞未放与孔雀开屏——比喻识别》,载《毕节师专学报》一九八九年第三期。此文于一九九○年,被列为在美国德州大学举行的国际汉藏语言及语言学第二十三届  相似文献   

10.
博喻,亦称复喻,比喻的一种。博者,多也,它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说明一个共同本体的比喻形式。它既兼有一般比喻的基本特点,又具有一般比喻所不及的优越性,它凭借多个喻体的优势,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景物,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韵致风流的写景散文,作者用带彩的笔、奇特的想象和精巧的比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摄下了一幅幅小屋的英姿。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这里写了小屋的点缀效果,采用了博喻的手法,把“山”喻成“一望无际的水…  相似文献   

11.
在战国时代,孟子为捍卫和继承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经常与各色人群辩论。孟子在辩论中,尤其擅长运用譬喻,其喻体选材范围广泛,而以水作为喻体的“水喻”在孟子散文中比比皆是。从认知比喻的现代理论对《孟子》中的“水喻”进行归纳分析,以“水”喻品德修养,以“水”喻人们的生活状况,以“水”喻仁政,以期能够解读孟子运用比喻手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比喻,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的出现情况,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别。如果从喻体的语法功能来看,比喻又可分为这样几种类别。(1)宾语喻体式。在这种句子中,宾语是喻体。如:“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药》)“铜丝”是喻体,作宾语。(2)状语喻体式。在该句中,状语是喻体。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祝福》)“受炮烙似的”是喻体,作“缩手”的状语。(3)定语喻体式。在这种句子中,定语是喻体。如“在我们的母亲  相似文献   

13.
<正> “甲不象(是)乙”这种修辞现象是不是比喻?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甲不象(是)乙是比喻,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即“反喻”,其根据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相似点,而这相似点需从本体或喻体的反面去理解;另一种是,“甲不象(是)乙”不能算比喻,理由是它既然用了否定形式,那“甲”,“乙”就不具有相似点。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的“喻”(二) 比喻的价值大小.新颖与否.还与比喻的内容大有关系。所谓比喻的内容,主要是指用什么样的喻体。在这方面,钱先生的比喻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4.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描绘或说明本体的比喻,即一体多喻;喻体以排比句的形式出现;公式是:A像B,像C,像D……。例如: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关系比喻是复合比喻中的一种。从内容和作用上看,关系比喻主要是为了明白生动地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从格式上看,关系比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喻复合而成,分喻之间并非平等并列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从构成要素上看,关系比喻具有本体、喻体、相似点、相异点四个构成要素,这四个要素在表层皆可隐可现,并不一定全部出现。关系比喻在实际运用中有很多变体,是人们常用而常被误解的一种比喻类型。  相似文献   

17.
所谓“互喻”,就是互相比喻,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范围中,比喻的一对本体和喻体互易,也就是第一比喻分句的本体(喻体)是第二比喻分句的喻体(本体),两个事物互相做比,从而达到一种较深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18.
比喻复合词的本体、喻体从概念层面可分别被归入不同的语义类别,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表现出特有的分布规律。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造词能力不同、在比喻复合词中的搭配规律不同、与比喻点的对应分布特征不同,这体现了语义类别对本体喻体分布特征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造词过程中人们对本体、喻体选择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下列问题:1、比喻词格和比拟词格的逻辑结构;2、它们的相互关系;3、它们在认识论上的特点。一比喻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辞格之一。比喻的逻辑结构应分为四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和喻点。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从形式上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喻点:体现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的词语;如果是反喻,那么就是从反面强调本体和喻体不同  相似文献   

20.
博喻,亦称复喻,比喻的一种。博者,多也,它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说明一个共同本体的比喻形式。它既兼有一般比喻的基本特点,又具有一般比喻所不及的优越性,它凭借多个喻体的优势,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景物,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