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商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艺术独创性的大诗人之一,他的爱情诗不仅是唐代爱情诗的奇葩,在历代文人的爱情诗也是不可忽视的佳作,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爱情的世界中,李商隐得到了无限的感伤和悲情。在他的诗作中,大都诗情真事实,含蕴繁富,意绪深长,缠绵往复,深细婉曲,凄艳迷离,极富艺术魅力。诗人将三次爱情的失落与仕途的沉浮、身世的悲慨杂糅在一起,构架起作品中悲叹伤情的美感,李商隐运用一系列的艺术手法,熔词铸语,将“无端”的思绪和混沌的心灵与爱情的悲情互相交融在一起让其爱情诗充满着感伤、哀叹和朦胧凄艳。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在诗歌艺术上创造了深婉精丽、富于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的新诗风。他的“无题”诗均以男女相思离别为题材,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张岱是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是晚明小品最后一位大家。其小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最动人处在于一个“空”字:从审美境界上,创造了一种“空灵”的诗意境界;从情感意蕴上,传达了一种“空幻”的感伤情绪。“空灵”的诗意境界中,弥漫着一种“空幻”的感伤情绪。  相似文献   

4.
王尔德童话的“三美”指幻想美、诗意美和感伤美。幻想美是他童话的基本特征,这是由童话的特征所决定的。诗意美体现着他对童话语言的运用。而他的童话总给人以感伤美,这是作家“世纪末”情绪的一种反映,是他童话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晚唐抒情诗人。由于自身经历的坎坷、政治上的失意、爱情的不幸,使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多选择柔弱的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凄迷与感伤。悲剧性的人生经历使他诗歌的字里行间浸染上了浓浓的感伤色彩,渗透着一种阴柔美。  相似文献   

6.
晏几道是北宋中后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词中充满了浓厚的感伤情绪,感伤是他词的情感基凋。人类的情绪有许多种,感伤是其中的一种。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它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源于人类无法超越生存境遇的生命体验,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普遍情绪,  相似文献   

7.
北宋新旧党争的倾轧,迁谪、流放的命运,远隔亲人的痛苦,独居孤馆的幽闭,促使秦观的词作中流露出深浓复杂的感伤之情。秦观在感伤词的艺术表现方面,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景意象,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他的长调慢词章法跌宕疏朗,语言含蓄柔婉,为词体艺术的演进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文坛的“江南才子”,从上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至今,在30多年的时间里,苏童以飞扬的想象、优雅的语言、如水的叙述建构了他独特的小说世界,开拓了当代文学的视野。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学风格,主要表现为精致而绵延的叙述、现代艺术手法的运用及感伤主义的美学风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李春平的《我的多情玩伴》是一部以描写赵德发、刘小巴、欧阳一虹、诗人“我”等年轻人在上海的都市生活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作者以独特的眼光,抓住“玩伴”这一现代生活的板块,用灵动、机智而幽默的语言阐释了现代都市的爱情与友情,并且表达了作者对真挚友情的大喟叹和人类真善的大呼吁。文章从小说的选材、价值内涵和叙事语言等方面论述了《我的多情玩伴》所具有的独特文学魅力,以丰富目前日益繁盛的李春平作品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亲情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情感已经变得多种多样了,像友情、爱情、亲情……各种情感交织成了当今复杂的情感世界。然而,在这么多情的世界里,也有不少人感叹“无情”。确实,当今这个社会,“利”字当头,许多人为钱奔走。在“利”的阴影下,试问还有多少崇高的感情没被掩埋?诸如为利博情的骗子,砍手抢包一类的事情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要是在强盗作案时,大家群起而攻之,一起捉住他,强盗还能有这么猖狂吗?但在今日,大街上的人们他为他的利忙碌,我为我的钱奔走,谁有闲工夫理你?当你遇到这种事,只好哭着骂他人“无情”。但是,即使在“利”的阴影下,有一种情…  相似文献   

11.
宋琬作为"国朝六大家"之一,其诗歌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对于他入清之后即参加科举考试,出仕清朝的行为却很少有人提及。宋琬在清初的身份和经历比较特殊,他以"白衣秀才"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出仕清朝不属于"失节",但其世家弟子的身份和举家被清兵屠戮的灭族之仇对其心态影响较大。本文分析了宋琬仕清的矛盾心态与缘由,并叙述了仕清行为对其诗歌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官至一品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毅勇侯,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可曾国藩却说他自己远不如其祖父曾星冈.曾星冈在曾国藩心目中形象高大,地位崇高.曾星冈的言行对曾国藩及其家族后辈的影响深远,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处世,二是治家齐家.在曾星冈言行的影响下,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成为近代以来家庭文化建设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松阳卯山叶法善的高祖乾昱,虽是位有出世情怀的隐士,但并未与道教发生直接关系。曾祖叶道兴,才是"遹开道脉"、"始构大门"的人物。祖父叶国重和父亲叶慧明习道和传道活动,在浙西南已有相当影响,乃至升闻帝庭,受到征召,但他们仍是在家受箓传道的职业道士。直到叶法善,才由江南道教世家子弟,进位内道场道士、国师、大洞三景法师,乃至景龙观观主、越国公,"恩开五君,名动四国"。侄子叶仲容,晚年弃官从道,承袭黄冠旧业。后裔叶藏质,入天台习道传道,人称尊师,中兴卯山叶氏道业。叶法善及祖孙一门,真称得上是浙西南一个典型的道教世家。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求仕经历是极其艰辛的,先后长达二十多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次求仕之苦涩、长安求仕之屈辱、战乱入仕之忘我。他的求仕动力主要源自三个方面:重振家声的家族责任,"不仕无义"的儒学信条,"再使风俗淳"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赵孟 作为赵氏宗室而出仕元朝 ,长期以来受到一些人的指责与讥讽 ,认为“有伤气节” ,并影响到对他的艺术作品的评价。但是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应将赵孟这一历史人物置于宋末元初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探析。从他与南宋宗室关系的淡漠 ,他对南宋末年黑暗政治的不满与失望 ,再结合元初统治者忽必烈所采取的对汉族儒士、赵氏宗室的怀柔政策所产生的作用 ,综合考察后不难看出赵孟仕元是一件自然而又合乎情理中事。因此 ,对赵孟仕元不必多加指责 ,更不必为此贬低他的艺术成就及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试论张之洞的廉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一生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廉正形象,他重立功立言,更重立德,体现了以廉为本的特色。他居身检索,廉于自身,服官47年,在故里未造一间房,未置一亩地,身后“家无一钱”;正身率职,廉于本职,就兢业业,事必躬亲,廉于社会,惩贫赏廉,裁撤陋规,整肃吏治,给当时腐败骄奢的官场带来了缕缕清风,也为当代人反腐倡廉、忧已戒已,留下了不朽的风范。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中的陶渊明有着非常浓厚的家庭情结,是一个对儿子们充满爱怜之情的慈父。正是这血浓于水的人伦亲情和亲子之乐让陶渊明抛却功名甘于归隐。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也是其田园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王维为何选择了走一条亦官亦隐的道路,个中原因,历来颇多争议.文章试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析.一是从主观思想来看,王维这一选择是出于养家、避祸、修身、愉情的考虑;二是从当时的社会实情出发,王维的这一选择还与唐前期的游赏别业之风、唐代官员的优厚俸禄、唐代官员的休假制度以及唐朝一步步由盛转衰的政治局面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一生的心灵矛盾和苦闷在于入世与出世间的无奈,文章名世与大道践履的抉择两难和情与理之间的徘徊。矛盾的根源在于家族、师友、社会对他慧命的期许和他自身强烈的济世情怀与无奈仕途回归的抵牾。  相似文献   

20.
在苏轼的青年时代,对人生的思考已成为其文学作品表现的重点。在《南行集》中苏轼即已流露出对有限与永恒、仕与隐的困惑;正式步入仕途后,他对时间与生命、仕宦出处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踯躅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内心斗争相当激烈。苏轼人生观的形成与其个人禀赋、家庭背景以及蜀地特有的乡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