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处于魏晋动荡时代的阮籍在政治、思想和生活上都是矛盾的,内心很痛苦,他以仕为隐,儒内玄外,弯而不屈,放诞全真,其人格具有悲剧性。他追求宁静却浑身焦灼,力图圆通却处处分裂,而焦灼、分裂的挣扎,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在而又自为的一方心灵秘土,标志着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2.
魏晋易代之际著名诗人阮籍的处世态度和人格型态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反映了传统人士人格文化演进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他的矛盾人格和复杂心态为后世文人进一步文化整合、成熟地处世哲学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不可忽视的承前启后作用。  相似文献   

3.
阮籍常人人格的过渡性特征及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日常行为及诗文创作的研究,揭示阮籍极富个性的人格特征。与邺下文人的英雄人格和陶渊明的至人人格相比较,阮籍的人格属于常人人格。在将这种常人人格置于阮籍个人的人格发展和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中进行考察时,发现这种人格构筑具有鲜明的过渡性,并由此而显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始终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保持警惕并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他看到更多的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负面影响,但他对西方文化优秀的一面逐渐重视并有意与中国传统文化作比。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是不断变化的,他把拯救中华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仍保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下层士兵、市民和知识分子身上。在此基础上,他寄希望于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主要表现在现代国民独立人格建设和民族文化自强两方面。  相似文献   

5.
刘学智 《甘肃教育》2011,(17):64-64
关于“文化”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汉代刘向有“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之语,“文化”大致是与“武”相对的意思;还有人把“文”和“化”分开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王迎春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4):63-65,113
中古魏晋时代政治动荡,具有典型的乱世特征,因而士子隐逸成风,遂形成了这一时代重要时代特征之一的隐逸文化。在这些隐士中。阮籍与陶渊明是其中最有成就而且具有相似之处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的创作与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阮籍的思想理念。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古时代隐逸文化特征及阮籍、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形态及作品创作来阐释二人共同的隐逸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大学作为由学生个体集合而成的文化组织,在社会进化历程中扮演着精神高地和文化坐标的角色,它负载着以文化民的使命,通过对个体的文化熏染达成对群体及社会文明开化的使命。大学对社会的正能量引导,集中地反映为大学在文化传承与保护、开发与创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改变,更反映为通过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变革的正强化、学生社团活动对个体理性诉求的合理表达与团体存在愿景的强势引领等,从而完成对新时期大学生求真、向善、唯美、独立人格的养成路径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认为:读对于学作品的解读是一种建构,实际上是要读出自己的化情趣来。作为学批评,我以为批评家更应该通过阅读,读出自己的化人格来,并以此为社会树立一种高尚的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高校管理文化是高校管理领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高校管理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发挥积极的内隐文化教育功能。本文结合我校内涵建设,探讨内隐教育功能的途径,提出采取“人本管理”的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原倩倩 《文教资料》2014,(30):81-83
历史小说可谓是当代文学的重镇之一,它本身具有浓厚的跨世纪文化启示气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的表现和与之具有特殊精神气质连接的这一文类,历史小说在其自身发展进步中对“再造中华文明”作出了自己深沉的回应。其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士”阶层,张扬着本民族的个性与气质,其内涵的丰富性足使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将对当代传统历史小说作品中“士”阶层的文化意义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更清晰地呈现出搏动着华夏民族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 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评议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派 ,抗战语境中的文化流派。借助“历史形态学”提供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该派认为 ,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地缘国家”为归属 ,“个性焕发”、“国命整合”为基本内容的民族主义。改造中国文化 ,就在于吸收浮士德无限进取的精神 ,呼唤英雄主义 ,改造国民性。笔者提炼了该派学说的基本理念 ,认为其学术性格中对“时代的意义”的强烈关注 ,以及广阔视野的“理想主义”值得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3.
教学改革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试图对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极其出现的根源进行剖析,并以此作为视角力图系统地阐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体格、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一中心任务来设计和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