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兵 《甘肃教育》2005,(7):47-47
《新课程语文标准》在阐述写作能力的培养时,提出如下要求:“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实现写作个性化,使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可见其目的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引发真情实感,这就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应该打破旧的作文教学模式,营造一个“新”、“活”、“灵”的写作大氛围。就是抓住学生原生态写作与教师个性化写作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写作变成他们的心灵之声。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作文要表达学生真情实感。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写作的个性化,改变以往作文内容“空洞无物”“千人一面”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指导下研究提升学生个性化写作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要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写作教学的要害。例如,某省对高考作文试卷进行抽样调查,结果竟然有不少考生作文都写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以至引起社会震惊与批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只有认真领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用真情实感去叩开作文殿堂大门。作文教学怎样达到这一要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考作文在评分标准中增添了"发展等级","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特征"成为优秀作文的一个重要标准。新课改也对写作教学提出了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引导学生走写作个性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写作难,难于上青天。”这就是我们班学生的写作感受。一到作文课,有的学生就“唉声叹气”、“眉头紧锁”一副愁容,读他们的作文也如同嚼蜡,究其原因:内容空洞虚假,无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6.
赵炳庭 《新读写》2014,(12):36-38
个性化作文写作,就是学生能够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个性化作文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摆脱束缚,打消顾虑,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独立思考,不入云亦云。所谓真实,就是不说空话、大话、假话,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之“表述与交流”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述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要紧紧抓住“真实生活”这一主题。众所周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能写出好的感悟作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相似文献   

8.
新《大纲》指出: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热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我们指导学生作文选择材料的总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写作目的来确定  相似文献   

9.
彭丽 《考试周刊》2011,(21):42-42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作文大都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无相干的东西,更谈不上创意。我们有必要对症下药,探讨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只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进行创新作文。  相似文献   

10.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和情感表达,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作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自己,作文教学必须确立在以学生“自我”为中心的体系之上,坚持“主体意识”的教育思想,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是整个写作行为的执行者操作者,学习者思想者,而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服务者催化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励他们自觉主动地观察和思考生活,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的需要,一种自愿自觉的行为,一种生命本质的自由表达,一种提升激扬生命的行动。本人经过长久的…  相似文献   

11.
写作最能展示学生个性、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由于各种原因 ,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来得不到长足的发展 ,学生作文中那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得不到根本性转变。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我们教师没有认真地有效地指导学生去感受生活 ,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创新能力被禁锢在那些有形或无形的模式中。“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对学生来说 ,其实他们缺少的并非具体的生活 ,而是对活的自我体验和独特感受。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这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 ,也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指导写作时的一个原则。只有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 ,才能透过生活的现…  相似文献   

12.
不管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目标与内容”,还是中考作文评分,都将“真情实感”列为重要条目.高度的重视恰恰说明学生作文中“真情实感”的缺乏.《初中生·作文》强调“真情表达,轻松作文”,可谓是牵住了牛鼻子. 写真情实感为什么这么难?原因当然不在学生那里.我们从最受关注的中考作文题说起.  相似文献   

13.
作文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修养,我们倡导写作的“真性情、真生活、真体验”,“三真”就是真实、真切、真挚地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通过“三真”作文来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告诉学生,只有真实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富有创造性和想像力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转变学生作文观念,破除旧框框,让真情实感回归作文。我们总希望,在学生作文里能够看到阳光真实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倡导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重视对写作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真情实感的表达”等,但我们仍然看到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无奈:就学生而言,许多学生怕写作文,一上作文课就感到头疼,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写作往往出于应付,缺乏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5.
作文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修养,我们倡导写作的“真性情、真生活、真体验”,“三真”就是真实、真切、真挚地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通过“三真”作文来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告诉学生,只有真实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富有创造性和想像力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转变学生作文观念,破除旧框框,让真情实感回归作文。我们总希望,在学生作文里能够看到阳光真实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提倡高中作文"真写作"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真写作"首先要求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学生审美鉴赏的基础。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寻找内心真实的生活体验。"真写作"还要求学生把真情实感表达得有个性、有创新。这就对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汲取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给养,会使"真写作"作文的思想内涵提升到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7.
潘金敏 《考试周刊》2011,(85):70-71
目前的初中生作文,有的无话可说,有的彰显出一些写作套路。无话可说的.固然内容、语言都贫瘠;彰显套路的,那是得到了老师的秘密武器——魔方式的“范例”与“变革”。学生一旦掌握,在中考中以不变应万变,有时也能侥幸对付过去。然而.考试结束,学生终将觉得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无能为力,与前者又有何异?并且,这种作文教学中容易滋生假思想、伪情感,形成不负责任的写作态度,这已然严重违背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当作文指导紧紧围绕怎样才能得高分时.我们已经失去了教学最该尊重的东西:真情实感。使学生作文失去了一份真。  相似文献   

18.
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听到学生叹息“作文难,作文难……”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明确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是引起写作动机的关键,而写作兴趣又是写作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明确写作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可以写自己熟悉的一切事物,所见、所闻、所爱、所需,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需要作文,离不开作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 无内容可写,是学生最棘手的事情,让学生有话可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核  相似文献   

19.
张英 《学周刊C版》2011,(8):176-176
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写文章,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新课标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综合为一句话,就是作文要写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0.
个性化写作课题的提出是针对学生作文而言的。写作不是作文,但作文可以是写作。要使学生作文进入写作的层面,必须使其具有个性,具有独立创制的特征。这其中的问题很多,但最要紧、最直接的就是作文的命题。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加以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