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利益主体和多元矛盾冲突是其基本特色.多元社会要求公共政策需要确立多元价值目标的取向.针对转型时期,我国政府面临的社会群体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保障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取得实效,本文特将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性以及民生幸福等价值元素贯穿于政策过程中并予以内化.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是政策的本质属性和伦理诉求,此乃民丰政治的应有之义,是契约精神的内在规定性.但由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等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动态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理性限度和价值取向中制定和执行的,理性不可避免的有限性和现代多元价值的冲突性决定了政策整个过程并非会自觉地从公共性的政策伦卿要求出发,以致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在很多时候处于日标或理想状态而非结果状态.  相似文献   

3.
政策网络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公共政策领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指的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机构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的制度化的互动关系模式.政策网络的构建与运行内含着对话语民主的要求,意味着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元话语",而是要通过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实现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推行话语民主和政策网络的理论与实践,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与价值,分析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意义,是当前中国公共管理学界探讨的热点。总结国内外有关公共政策科学对基本价值的研究,透视政策实施范围的有限性、政策制定过程的互动性和政策程序与内容的合理性三个方面,有助于加深对公共政策学的了解、认识与研究,从而深入对公共政策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廉政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法定组织为实现公共权力拥有者廉洁从政的目的,在廉政建设中制定的引导和规范公共权力拥有者行为的准则.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腐败现象也愈演愈烈.面对日益复杂的反腐倡廉新形势,如果我们不了解可能影响廉政政策制定的各种因素,就无法出台周全和优质的廉政政策,最终使廉政政策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以致无法顺利达成政策目标.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廉政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与分析.现代公共政策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环境的产物,离开了公共政策得以产生的外部环境,就不可能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国廉政政策的制定来说,它是在我国特定的政策环境下进行的,必然受到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博弈等因素的影响.政策主体在制定政策时必须理解多元因素对廉政政策的影响以及政策过程的社会动力机制.唯其如此,才能透彻解析廉政政策形成的各个层面,使廉政政策设计更具完备性、更合乎多数人的需求、更易达成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6.
弗兰克·费希尔在《公共政策评估》一书中提出一种公共政策评估的新方法,即建立一个将事实与价值结合起来进行评估的多重方法论框架结构。这种评估公共政策的方法论框架有四种讨论形态: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1]本文试图运用这种方法论框架对我国的“就近入学”政策进行评估。“就近入学”政策是中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公共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受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手段特别是价值与事实相分离的二元分析方法的影响,公共政策教学中存在着重价值选择、轻事实分析,重说理恩辩、轻模型技术的倾向,以致对公共政策解释力度的缺乏而影响教学效果。本文对政策制定、政策评价和政策选择等核心政策活动进行模型分析和博弈论解读,以求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公共政策教学的难点与困境。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排斥,是指政策主导者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政策安排,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部分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排除在政策受益范围之外,使其未能享受某种权利和社会机会,实现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的过程。依据是否公正的价值标准,公共政策排斥可分为政策正排斥和政策负排斥两种类型。这两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政策排斥分析框架直接把关注对象投向被排斥群体,深入地研究被排斥对象利益被排斥的过程及形成机理,这种研究视角具有与社会排斥、政策歧视、政策分配、社会公平等分析框架所不同的分析范畴,为揭示社会公正问题的深层成因与治理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1公共政策的涵义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正的,公正性表现为公共政策内容的公正即实质公正和公共政策形式的公正即程序公正。此外,公共政策应该是公平的。公共政策要兼顾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需要,不能对一部分或团体持有政策歧见,有意忽视其利益,或者通过牺牲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以成全另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最后,公共政策应该是公开的。公众具有对公共政策及一切重大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公众能就政策问题与制定者达成磋商意见,能够通过民主的程序表达和整合自身利益,通过意见表达机制和特定的规则决定公共政策的选择。2信息社会对公共政策质量的要求2.1变革公共政策制定组织。电子政务等信息技术手段将使政府决策组织减少中间管理层,扩大管理幅度,使结构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信息流将摆脱结构上的壁垒和束缚,变得无孔不入,使每个层级都可以从最直接、最便捷地获得信息,从而能为改善公共政策品质奠定基础。2.2优化政策制定过程。政府应该通过一种政府政务公开机制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公示在公众前面。这样政府的政策信息和制定过程能够为公众知...  相似文献   

10.
於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33(10):134-138
政策主体基于一定的政策环境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作用于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的基本运行过程,公共政策的系统性优化也在于政策主体是否明确、科学,政策客体范围界定是否清晰、准确,政策工具选择是否恰当、合理。文章基于对当下中国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实施现状的考察,立足于政策主体、客体与工具优化的视角,探索了当下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优化之道,指出构建多元主体、多元力量、多元服务、多元工具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推进模式,从而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功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绩效。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对政府目标、手段的选择及其相互转换的过程,即利益调整的政治和技术过程。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体之于主体的意义和效用。政治学话语中我们把公共政策价值分析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政府—公共政策,其中主体是政府,客体是公共政策。政策之于政府的意义和效用在于它的实施推行过程中使政府得到满意的利益分配;第二层次,公共政策—群众,其中主体是公共政策,客体是群众。群众之于政策的意义和效用在于,群众中社会公共问题在公共政策的指引和推行中得以解决。就公共政策的价值而言,赋予公共政策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在利益优先的前提下,选择、分配、综合和落实利益,最终达到平衡利益,解决公众问题。以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政策价值分析无疑揭示了公共政策的本质,也为公共政策价值判断建立了一个客观参照系,为政府行为的良性循环引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必须包含着价值取向,这是公共政策的基本问题。只有当公共政策包含着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时,才能获得公众对公共政策的信任和支持。但是,不同的价值取向可能会把公共政策引向不同的方向,而不同的社会体制也需要与其相适应的价值取向来引导。文章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进行讨论,主要论述了我国现阶段对政策价值取向的两种选择,同时就如何加强政策价值取向中的公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大学生就业而制定实施的一项政策。文章注重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运用公共政策的学科知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概念进行界定,探讨了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价值取向、政策背景、政策内容与政策执行。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不仅具有公共政策的共同属性和特征,还表现出多元参与的课程政策制定、制度化的课程政策实施、生成和积累的课程政策优化、规范与问责的课程政策评价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哲学视域下,融入性别视角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存在着以分配为核心的政策模式和以承认为核心的政策模式.在以分配为核心的政策模式中,公共政策的核心在于对一个社会进行权威性的价值分配,但是它没有合理地解决女性作为一个身份群体在文化上的承认问题,甚至忽视了女性主体地位与主体选择的结果.以承认为核心的政策模式是在承认社会中女性群体与男性价值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的差异基础上进行的,但它往往强化了两性的差异,从而将女性限制在现有的性别分工之中.所以,对性别平等真正有利的政策模式将是以分配为核心的政策模式和以承认为核心的政策模式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政策格局.  相似文献   

16.
政策网络的动力演化机制及其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网络将公共政策理解为国家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基于资源依赖关系的动态互补过程,克服了以往公共政策研究中完全理性和集权的缺陷,弱化了权威和制度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作用,增加了结构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在政策网络中,存在学习机制、隐性契约机制和博弈协调机制等内部动力演化机制。在这三种机制的推动下,政策网络对政策效果发挥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学习机制(包括行为学习、价值学习和规范学习)对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考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公平性主要是就公共政策公平与效率价值取向博弈分析的。对政策公平性调查分析不仅是整个中国社会对公平概念及原则的一种理性选择,同时对政策的未来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采用对象评定法对湖北省高考加分政策公平性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有权威的分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程度和质量是衡量社会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尺度。由于我国目前政策参与制度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均衡、公民自身及政策制定者方面等诸多因素,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深度及广度受到限制。政府应健全参与制度的建设,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让公共权力阳光运行,实现政策效用最大化;同时加强公民素质建设,以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实现公共政策合法性、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并不是一个有条不紊、相互协调、运转准确的过程.文章从政策制定结构的历史和现实分析、政策制定主体和参与主体的强弱不对称关系等七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复杂性,以期促进我国公众政策参与的合理、有序和有效.  相似文献   

20.
政策文本研究以文本生产的作者、类型、生产过程及与其他政策文本的关联为研究重点,是教育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以我国民办高校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政策为例,分析指出相关教育政策文本的生产表现出类型多元、作者之间利益不一致以及权威层级模糊的状态.本文认为,这种状态对预测政策文本的实践效果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政策制订和执行的复杂性,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可争辩的问题及推动政策变迁的机会.这种政策现象彰显出中国教育政策所具有的多元价值和多目的的特征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