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语言简短却流传至今,并吸引众多译者对该民歌进行翻译交流。在国内,翻译领域有秦大川、朱曼华、王宏印、许渊冲等众多翻译学者及翻译大家的翻译版本,国外有J. D. Frodsham以及英国汉学家Author David Waley等翻译版本。因此,基于生态翻译学,笔者通过对几篇不同的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音乐维四个维度进行赏析斟酌,综析译文版本的优劣,以期为《敕勒歌》的英语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时要注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钗头凤》是南宋词人陆游著名的代表作,本文选取其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指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方法极其丰富,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翻译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多维的适应与选择。以此,本文试图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毛选》英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译事活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视角对这一重要的翻译活动进行研究考察,在其探讨角度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医临床术语的英译问题是中医术语翻译里一个不小的学术难题,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对外学术宣传与研究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穴位命名作为现代中医医学精髓之一,不仅形式精辟简明,内涵也颇为丰富,因此对翻译者的考验很大。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根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的翻译角度开始分析,参照我国穴位汉语英译研究现状,旨在探讨其生态翻译研究方法与应用策略,为我国穴位汉语英译学术的研究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5.
郭芬 《考试周刊》2011,(2):48-49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对景点介绍的英译进行了分析。从“三维”转换的翻译策略、译者的职责及“事后追惩”等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探析生态翻译理论对景点介绍英译的启示,以期为旅游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是2001年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他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笔者通过对辜鸿铭英译《论语》生态环境的解析和分析其英译《论语》,指出辜鸿铭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进而提出译者在翻译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书籍时,首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尽可能地从文化、社会、交际、原文世界和译者所面对的世界等等方面多维度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7.
黄嫚  李照冰 《现代英语》2023,(18):87-90
《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功,为国内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借鉴意义。经过对英译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相关研究,鲜少有人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分析译文中隐喻的翻译现象。文章通过梳理译作中隐喻的英译,探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对生态、民族文学作品中隐喻修辞的处理方法,为类似翻译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观,也是翻译研究的一种崭新途径。在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上对比分析《呼啸山庄》两个译本,全面分析杨苡、方平汉译《呼啸山庄》的过程,从而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些翻译可以作为证明生态翻译研究的可行性案例。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对促进高职英语翻译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翻译教学存在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简单对等以及忽略了翻译的生态环境.通过尝试从三维转换视角对中华文化专词英译进行适应与选择,同时提出三个教学建议:使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策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互动课堂;提高学生双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能力.通过译前搜索、译中转换,译后...  相似文献   

10.
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从生态学视角综观翻译,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翻译学研究的生态范式,整合适应选择度,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和生态整体主义。该书从无到有,构建了翻译学研究的崭新框架,为翻译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1.
《狼图腾》是姜戎结合自身体验创作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小说,描写了内蒙古游牧民族与草原狼相处的独特经历,并以此传达了姜戎的生态伦理观念。读姜戎,我们看到当代生态伦理学中的道德因素在放大,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不能主宰一切,万物必将回归荒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2.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具备浓郁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其中引用了生态学的观点和办法,体现出学者对传统翻译的创新性研究。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具有跨学性特点的学科,是运用生态理性及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利用生态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证明的过程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翻译工作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愈加得到重视。其中学者胡庚申提倡的生态翻译学中翻译适应选择学为确立译者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巨大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上探究"译者中心"的具体含义和主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辜鸿铭所译《论语》进行评析,揭示出辜鸿铭在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下是如何进行适应与选择,并体现译者在翻译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以简单生动的形式受到人们喜爱,发展神速,对网络语翻译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表面看,将流行语翻译成英文并不难,而难的是如何让外国人了解它们背后的黑色幽默,热点,故事乃至其中所包含的无助与无奈.当然,不同情况下的翻译并非千篇一律.本文运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来分析热门网络流行语"杯具"的翻译,从而为网络流行语翻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王若妍 《现代英语》2023,(14):112-115
随着我国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产游戏走出国门,以中文为译出语的游戏本地化成为大势所趋,对游戏翻译的研究有助于响应国家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文章以米哈游出品的《原神》为例,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文化维度的视角下,着重从中外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中国文化特色的体现两个方面分析其官方英译版本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归纳游戏本地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适应与选择"的核心视角研究四川省旅游景区景点介绍文本的英译,首先分析了四川省旅游景区景点介绍文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特点,然后提出对应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以提高其英译质量且规范其英译实践。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对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文化负载词、中文句式结构差异采用了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法,运用三维选择适应转换策略译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汇和句式,探讨译者如何适应生态环境得出整合性较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谚语是中华智慧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英译对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为汉语谚语的英译开辟新的视角,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晚清传教士William Scarborough著作A Collection of Chinese Proverbs(《谚语丛话》)进行谚语英译研究。通过对比现今权威翻译,采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切入分析,探究传教士翻译的可借鉴之处,旨在为汉语谚语的英译提供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指出旅游资料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现状,根据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论述如何正确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提高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质量,以期对旅游资料的英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汉语文化负载新词折射出当今中国的变迁,其英译有助于中国文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从而维护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本文以"中国梦"的英译为例,通过生态翻译学中"三维"转换的方法来分析如何实现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