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菁 《海外英语》2015,(6):208-209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Maggie’s image as a brave fighter, who rebels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code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When facing the moral confinement of the patriarchy, Maggie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merits of virtuous women such as the Other and the Angel. Hence her rebellious image as a revolter can be fully exposed.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代表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与很强的自传成分连在一起的东西。她将自己的经历、对传统道德因素的深刻洞察以及当时广泛流传的新思想统统融入到了女主人公麦琪身上。作品中不仅保留传统的一面,同时也不乏许多现代元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玛吉童年及青年时期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论述了玛吉一生都处于无法解脱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4.
作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乔治.爱略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女性进行反思,为其时代的女性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思路。《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正是这种思索的具体体现。女主人公麦琪放弃爱情、选择亲情体现了爱略特的人本宗教与道德观,她的温情、爱体现了爱略特的女性意识观,她的死既彰显了基于人本道德观的女性的道德与人格魅力,也表明作者思想无法让其时代的女性超越自我而最终罹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斯蒂芬.克莱恩是十九世纪末杰出的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短篇小说《街头女郎玛吉》塑造了三位女性形象,由她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她们的命运可以看到,贫民窟是社会的边缘,贫民窟里生活的女性更是社会边缘的边缘人物,贫民窟的男人是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贫民窟的女人更是"他者"中的"他者"。  相似文献   

6.
乔治.爱略特为《弗罗斯河上的磨坊》铺设的洪水结局一直受到评论家们的质疑,最具代表性的是利维斯,他将那场洪水连同麦琪对斯蒂芬的感情视为乔治.爱略特不成熟的表现。本文将从圣经神话原型分析的角度探讨洪水结尾以及兄妹俩最终在死亡中和解的隐含寓意,从而透视到乔治.爱略特在《弗罗斯河上的磨坊》中表达的个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现代思想。  相似文献   

7.
George Eliot(1819-1880)is an outstanding female writer in Victorian Age.Virginia Woolf,a feminist pioneer,once praised her as"the pride and paragon of the female".However,her feminism is ambivalent.On the one hand,she dares to challenge the male-dominated society and supports women’s rights to receive education and freedom of love and marriage.On the other hand,she emphasizes that women should make self-sacrifice to help men achieve their goals.Based on The Mill on the Floss and studies of previous scholars,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George Eliot’s ambivalent feminism.Thus it is beneficial for readers to observe and think about women’s future.  相似文献   

8.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乔治.艾略特,音乐造诣非凡。她的音乐素养远甚于其他英国小说家。维多利亚时代音乐盛行,而艾略特的小说中,总是不乏美妙的音乐,譬如,小说《弗洛斯河磨坊》中,音乐的作用尤其突出,而且深刻影响着女主人公玛姬的命运。本文拟以小说《弗洛斯河磨坊》个案,探究音乐和性别、阶级关系的关系,揭示女作家的音乐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9.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前期作品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继承了英国女性哥特小说的传统,蕴含了大量女性哥特小说的元素,集中体现在女性形象的矛盾性及其双重作用、女性与父权制度的矛盾关系和小说文本的矛盾性这三个方面。在女性哥特这一新的视角下考察这部小说,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乔治·艾略特女性意识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0.
李华 《黄山学院学报》2006,8(1):120-122
以乔治·爱略特的一部早期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为例,分析作者渗透在这部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及这种思想的形成过程。爱略特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她的同情意识和利他主义思想,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与她从小所受的基督教信仰以及费尔巴哈、孔德等人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1.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作品之一,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乡村生活为背景。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分析阐释小说主人公玛吉在话语权力、规训权力和知识权力交织而成的权力网络中所经受的情感体验与心路历程。这些权力都对玛吉实施了规训,但在权力实施的过程中,玛吉并非完全被动,而是行使着自己的微观权力,从而呈现出权力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与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中的安娜是中西方文化不同时期的社会、妇女问题的反映,却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她们同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同样以自己的形式反抗却遭到了彻底的失败,而且都没有意识到悲剧产生的原因是自身的他者地位。在反映父权社会的剧作中,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近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往往是由其附属地位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在宗法家族中个人对父权制的家族存在着一种先赋的、固定不变的隶属关系。中国古代诉讼受宗法家族制度的制约,家族成员既无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意识,也无进行诉讼行为的内心倾向。然宋代正处于旧的宗族政治瓦解,新的宗族政治、家法族规尚未形成的阶段。宋代家族组织的弱化使宗族对族众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族众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也大多绕过宗族组织直接以诉讼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14.
《弗罗斯河上的磨房》描绘了女主人公麦琪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麦琪因为女性的身份,在家庭中不断被父兄轻视和贬低,又被剥夺与其兄长同样受教育的机会.乔治·艾略特再现了当时妇女在家庭、教育中所面临的困境,小说通过描述麦琪对重男轻女不平等现象的反抗,透露出作者对男权至上的质疑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反抗与眷恋离弃与不舍--评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主人公爱米丽同时具有传统的维护者、囚徒、受益人和反抗者多个身份。文章拟从分析这些矛盾对立的身份入手,揭示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南方人矛盾的精神世界,探索这种矛盾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文官政治之先河,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参政,加强了皇权,是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取士任官制度。科举制不仅传播儒家思想,培养庞大的“士”阶层,还使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对加强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游牧民族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月氏族社会的始终。  相似文献   

18.
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欲望号街车》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布兰齐和麦琪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前者将命运寄托于男性,最终走向毁灭;后者坚强独立,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两位女主人公的个性差异反映了作者田纳西.威廉斯妇女观的嬗变。这种嬗变与其早年的家庭环境和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妇女运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对同时代的乔伊斯未作任何评论,然而其对话理论显然可用于对乔伊斯小说的分析。通过比较巴赫金关于小说家应当处于“超位”的观点与乔伊斯的非个人化理论,可以看出两之间有契合之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叙述话语与人物话语之间的关系表明两之间存在着平等的对话关系。斯蒂芬心灵成长这一实例可以印证他话语进入说话主体,逐渐被说话掌握,并促成其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该小说与《基督山恩仇记》在结构上的一致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对话性。  相似文献   

20.
把<论语>放在他者哲学的语境里分析,可以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主体性哲学的解释学视角,挖掘出孔子儒学中另一重可能的意义域:即孔子儒学中存在着他者哲学的向度.狭义地说,<论语>中的他者有三类范型,即师友、父母和圣人,他们分别属于差异性的他者、无限性的他者和理想性的他者.从他者哲学的视域看,"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论语>思想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