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家荣 《师道》2003,(5):27-27
正确把握新课程的“新”特点,是教师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适应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发展新课程的起点,是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新课程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改变了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3.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5.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这一部分围绕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  相似文献   

2.
夏正江 《早期教育》2005,(8):i001-i001
要把握“生成性课程”的性质和内涵,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必须把“课程”当作动词使用,看做“学习经验”(包括学习的经历与体验)的总体,若把“课程”当作名词使用,理解为“教材知识体系”,自然就不会有所谓生成的课程。  相似文献   

3.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而“三维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准确把握其内在辩证关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稳妥进行下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课程设置与传统的课程结构有了很大的不同,新课程的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同属于科学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构建是高中阶段促进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打破科目之间的壁垒,加强科目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相似文献   

5.
王军 《课外阅读》2011,(8):269-269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这一理念实施教学,教师正确把握和理解其内涵。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认真学习课程理论的研究成果,正确理解教学理念的内涵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求,才能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将课程标准的求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6.
银川市实施新课程已近一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无论是已进入课改的实验年级的教师,还是即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通过多次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研讨以及实践尝试,对新课程所倡导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都有了一个由认识、理解、接受到尝试实践的过  相似文献   

7.
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我们应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走出认识误区,有效地实施探究策略,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8.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体现了语文课程重视实践性的价值取向。为有效实施这一任务群的教学,落实新课标理念,教师要准确把握它的课程要素,理解它的教学意义,掌握实用性文本的类型特征、实用性阅读的形态方式、实用性情境的有机创设和实用性任务的组织结构等,通过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4年秋季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更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地位.规定研究性学习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三年共计15个学分,是所有高中科目中学分最高的一门课程。但是,就近几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实施和管理情况看,当前在高中阶段实施研究性学习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实施新课程,理论学习是重要一环节,这一环节不过关,观念的更新也就无从谈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这次基础教育课改的指导性文件,必须认真研读,深入理解。特别要对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等问题要搞清楚,弄明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福建省示范性高中开展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意义、课程原则,以及课程的实施准备、课题的选题开题、总结展示、结题答辩、开展教师培训、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等方面对扎实推进高中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提出必须准确把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涵,必须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着力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必须以科研作先导、教师培训为抓手,不断培育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生长点,从而确保高中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实施。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曾说过:课改不改不行,失败也不行,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应该说自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市的教育教学以及教研状况都有了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新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教研制度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准确把握教改理念,科学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顺利进行课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和深入实施阶段,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落实.各课改实验区及新课程实施的学校围绕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尝试,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不少非课改的学校、教师也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着力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广大教师走进新课程时.会逐渐接受一种新的课程观念,课程改革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参与课程改革的学校和老师不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与实施新课程,正确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与方法,创造性地将新的理念与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郭根福 《河北教育》2003,(10):25-27
策划人语: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热切地关注着新课程,零距离地贴近新课程,全面地了解实验教师在实践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他们的需要。为使实验区及即将成为实验区的教师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并顺利地将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特邀请小语界专家就《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实践操作等问题做系列专题讲座。此讲座的突出特点是系统、深入、全面。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既是亮点又是难点,但它是一个多义词,亟须厘清。在新课程改革语境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是指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实现跨科目教学,以培育学生综合性的核心素养。在实际操作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科目A跨科目B”型与“科目A跨科目B+”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四个关键特征表现为以科目之跨为起点,以主题整合为抓手,以实践学习为路径和以素养培育为旨归,强调了其科目学习的逻辑起点,观照了学习内容组织的变革,凸显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学习革命的表征。从实践策略看,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注重实施单元化,以单元作为设计实施的单位和载体;应注重主题意义化,建构有意义的综合性主题;应注重内容结构化,开展指向整合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注重学习实践化,推进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变革;应注重评价表现化,嵌入表现性评价变革传统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课程     
什么是课程?这似乎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许多人能立即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如课程即跑道.课程即有组织的学习经验等。这是一些有着广泛影响的定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课程的内涵。根据这些定义.我们可以把课程简单地理解为学校为学生设定的学习路径.甚至可以把其范围扩展到学生在这些路径上的学习过程及所获得的学习结果。于是课程改革就成了重新挑选课程内容、编写教材的活动.或是如何实施新课程的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郭元祥 《早期教育》2005,(7):i003-i00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新课程观不应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不少教师把握不准课程改革前后的区别与联系,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影响了课改的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十个不等式,分析一下课改前后的区别与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是从课程方案层面体现出来的均衡性。如何在实践层面上落实?  相似文献   

20.
9.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整体结构和特点是什么? 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其整体结构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