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儿的性心理与行为教育往往被忽视。幼儿性别角色认同意识形成,手淫的出现,“性游戏活动”的产生都揭示了幼儿性心理的发展特征。我们要从转变教师观念、正确地开展幼儿性知识教育、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入手促进幼儿性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校园集体舞的推广为青春期异性交往创造了健康、文明、理性、公开的交往渠道,它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影响主要包括:有效地满足学生异性交往的需要,减少早恋发生的可能性;有助于学生对异性的理解和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青春期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形成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校因集体舞的推广为青春期异性交往创造了健康、文明、理性、公开的交往渠道,它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影响主要包括:有效地满足学生异性交往的需要,减少早恋发生的可能性;有助于学生对异性的理解和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青春期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形成,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性别角色的影响,为中学开展性别角色教育提供途径与方法。方法:依据荣格的原型理论,设计中学生性别角色团体辅导活动内容与程序,对11名高一学生进行五次在校团体辅导,采用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及自编问卷进行测量。结果:部分参与成员的性别角色类型发生了质的转变,大部分成员的性别角色意识更清晰,削弱了性别角色偏见与误解,提升了自我性别角色的接纳水平。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性别角色的影响,为中学开展性别角色教育提供途径与方法。方法:依据荣格的原型理论,设计中学生性别角色团体辅导活动内容与程序,对11名高一学生进行五次在校团体辅导,采用性别角色量表(CSRI -50)及自编问卷进行测量。结果:部分参与成员的性别角色类型发生了质的转变,大部分成员的性别角色意识更清晰,削弱了性别角色偏见与误解,提升了自我性别角色的接纳水平。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研究目的:调研大学生性心理健康、人格特质、性心理健康与其人格特质关系的现状,为大学生了解、健全其人格特质,提高性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可参考的实践依据,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健全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研究结果:6所高校1400名学生性心理健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状况,其人格特质的情绪稳定性、性格内外向处于中间状态,其精神也处于正常状态;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人格特质的精神质之间有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精神质值的增高而降低,学生的精神质可以显著地预测其性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相似文献   

7.
课题以幼儿师范院校中男生的性别角色认同为研究对象,运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分析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男生的性别心理倾向以及性别角色认同现状。结果表明,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年级男生总体性别角色认同趋向于双性化(理想状态),而存在性别角色认同偏差较大百分比的是五年制大专班男生。针对这部分学生具体分析出诸多可以引导和促进幼儿师范院校男学生性别角色认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方法和对策,对培养具有健康性别角色倾向的幼儿男教师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并对健全人格的培育产生积极影响,起着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让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开展科学化、系统化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生动活泼的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开展有针对性的性心理疏导;积极运用校园网的优势,开展有吸引力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而迫切。其内容包括性生理卫生知识传授、性别角色的塑造、健康高尚情感的培养。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专门授课、学科渗透、群体教育、个别教育、学校与家庭相配合教育 ;常用的方法有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活动法、交谈法、通讯法、激励法、矫治法。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应遵循无性别原则、性别区分原则、分阶段和有分寸原则、自然与适度原则、德育原则、灵活新鲜原则、适当保密原则、积极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将对美国高校200多名学生性别角色的调查结果与新近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常模结果对比分析发现:美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中,双性化比例远高于中国大学生,未分化比例远低于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更优;中美男大学生性别角色无显著差异,中国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比美国女大学生差,尤其是理科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倒错现象严重;美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无年级差异,大一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已趋于成熟,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随年级升高向优化方向发展,大学阶段是他们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深受父母教养方式影响,而美国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并未引起孩子性别角色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