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电磁感应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物理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电磁感应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形似神非"的问题,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容易发生混淆,感到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就会在物理学习上产生畏惧心理.现对这类问题举例加以说明.例如图1中的甲、乙、丙图所示,图中除导体棒ab可动外,其余部分均固定不动.乙图中电容器原来不带电,设导体棒、导轨、和直流电源的电阻均可忽略不计,导体棒和导轨间的  相似文献   

2.
在电阻并联时 ,我们利用并联电路知识和欧姆定律推导出了 1R=1R1 1R2 … 1Rn的关系式 ,学生易于理解 ,但学生对这个结果不理解 ,常提出这样的问题 :什么是电阻的倒数 ?为什么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导体电阻的倒数之和 ?我们知道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电阻大的导体 ,其导电能力差 ;电阻小的导体 ,其导电能力大 .因此 ,电阻的倒数可以用来表示导体导电的能力 .每一个导体对电流都有阻碍作用 ,用电阻 R表示 ,同时 ,每一个导体都能导电 .因此 ,1R反映了导体的导电能力 .由欧姆定律 I=UR,得 1R=IU,即导体的导电能力在数值上等于在该…  相似文献   

3.
一、填空题1.导体的性质叫做电阻.一切.都有电阻.电阻是本身的一件性质.2.电!五的单位是_.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伏,通过的电流是1安,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_.如果另一个导体两端的电压是]0伏,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是02安,则该导体的电阻是3.0.25兆欧一于欧一欧,4.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_、_和_.导体的电阻还跟_有关.5.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大,这是因为导体串联后,相当于.而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这是因为把电阻并联起来,相当于6.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  相似文献   

4.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数学表达式I=一U/R可改写成R=U/I·改写后若说成“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显然是错误的.常常听到有些教师在纠正学生这类错误时说:“从数学角度是可以这样说的,在物理上不能这样理解.”不少报刊刊登的文章也说,这是数学知识在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造成了负迁移.本文谈一点不同的看法。初中《代数》第四册是这样定义正比函数的:“一般地,函数y=kx(k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叫做正比例函数(这时我们说y与x成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是:“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在数学上,如  相似文献   

5.
几个电阻并联时,满足的关系,对于此式,常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电阻的倒数?为什么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导体电阻的倒数之和? 我们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永胜 《物理教师》2006,27(6):9-19
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能反映导体电阻的变化情况,常见的有I-U图线和U-I图线两种(为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用U-I图线,以下引用的例子也如此处理).一些参考书认为曲线的斜率表示电阻,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新教材完全解读》高二物理下第9页,有这样一段内容:“利用伏安特性曲线可  相似文献   

7.
在电学中每当牵扯到电阻的并联问题时,部分同学感到并联电路难以理解。特别是并联电路电阻的计算问题,一是计算麻烦,二是浪费时间,下面有几种理解和估算方法供参考: 一、理解1、在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电阻的倒数之和。(1/R=1/R1 1/R2 ……1/Rn)。2、在电路中有n个相同的电阻(r)并联,总电阻(R)等于其中一个电阻的n分之一。(R=r/n)  相似文献   

8.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小强学了电路后连接了一个由两节新干电池提供电压的简单电路,则小灯泡两端电压约为V;他利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0.3A,则小灯泡电阻约为Ω,若切断电路,则小灯泡电阻又为Ω.2.两个电阻的阻值分别是R1和R2,将它们串联使用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所以导体串联后阻值会变,将它们并联使用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所以导体并联后阻值会变.3.现有两个分别标有“10Ω1A”和“15Ω0.6A”字样的电阻,若将它们串联起来使用两端允许加载的最大电压是V;若将它们并联起来使用,两端允许加载的最大电压是V.4.将两个电阻R1…  相似文献   

9.
我们由并联电路总电阻公式很容易推得:n个阻值均为厂的电阻并联后的等效电阻出一个;.巧用这一关系,我们能很快地解决一些有关并联电阻的问题,现举例说明.例IR—9欧,R—3欧,R。一2欧,这三个电阻并联后的急电阻为欧.解析我们可以认为凡是2个18欧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R。是6个18欧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R是9个18欧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那么R;、R。、R。i个电阻并联就可看作17个18欧电阻并联的等致电阻,所以很快就能得到R#一18/17欧.例2在电阻值分别是8欧、6欧、4欧和2欧的四个导体中,要获得1.5欧的电阻,应使阻值是的导体…  相似文献   

10.
一、物理阅读能力的培养 物理语言通常包括文字、符号和图像等. 1.文字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字语言主要描述物理现象,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呈现物理问题.它的主要特点是科学严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应逐字逐句推敲,认真理解;阅读中不能停留在语言本身的一般理解上,必须抓住文字语言所表达的物理含义.如,电阻的定义是"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中电流的比值".如果简单地理解成电阻就是电压与电流之比就不准确.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挖掘其深层内涵--电阻反映的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加不加电压或所加电压多少无关.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物理语言并正确应用它去解决相关物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举并联电路的电阻计算例子,论述我们不仅仅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而且要结合物理解题的需要,适当训练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开发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对串联总电阻增大容易理解,而对并联总电阻减小较难理解,现用四种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如下解释: 一、定性分析法同学们都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因为两电阻并联后相当于增大了横截面积,而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所以并联后的总电阻减小,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3.
高考在物理学科中要求学生具备"五大能力",其中"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这一项要求,对学生的理科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学生的日常应考训练中,经常教育学生要能够将部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电学中电流输出功率与内外电阻的函数极值关系;数学中的图象法、极值法、解析函数等几种常见的数学方法。特别是用图象和函数的思想,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可使问题变得简明、直观。数学在物理学科上的应用常常起到有力的辅助作用。然而,在有些问题中,物理知识的合理应用也可以巧妙地解决数学问题。本文就在处理物理题目中发现了一个几何问题,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成功地将该问题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方程是由变量和表达式建立起来的等式,一些特定方程在求解有关物理问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其中1/X=1/X1+1/X2就是典型一类。如初中物理中学过“并联电阻的总电阻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的结论,符合这一方程的特征。以电阻R替代公式变量X,即为求并联电阻的总电阻公式。这种由倒数之和关系建立起来的方程,本文中简称为“倒数和”方程。在高中物理知识中有大量满足“倒数和”方程的问题,只需抓住它们相似的条件特征,便能方便地运用这一规律,最为常见的是两项倒数和的方程,下面笔者以并联电阻电路为例,分析“倒数和方程”的特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UR . 同学们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通过实验括出“成正比”、“成反比”的两个关,是有前提条件的.实验的条件和结论: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成正比;当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跟电阻成反比. (2) 欧姆定律数学表达式I=UR ,反了在一段电路中I、U、R三者之间的量关系,对它的理解应为:“导体中的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也就是说,电、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必须是对同一体、同一电路的同…  相似文献   

16.
陈静珠 《考试周刊》2015,(7):127-128
<正>物理图像是表示物理现象和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图像可以用于表达抽象的物理问题,具有简单、直观、形象的特点。有许多科学问题用数学形式往往难以突破,问题的实质可能被掩盖,但往往非常简单的图像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伏安特性曲线就是最好的例子,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际谈谈认识。伏安特性曲线即I-U图像叫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这个图像是通常用于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规律,是一种常见的图像  相似文献   

17.
刘俊立 《考试周刊》2011,(9):154-154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29页有这样一道题:某同学认为:I=U/R变形可得R=U/I。而R=U/I就表明,导体的电阻R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我认为这是物理概念和数学概念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和区别这两个概念,对学生以后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蔡洌群 《物理教师》2000,21(1):19-20
1“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的演示实验 “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系.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但也有少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在初三物理课本p.85中提出的结论,并安排有一演示实验,就是用钨丝跟电流表、开关、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源,再用酒精灯给钨丝加热,观察加热前后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从而说明这一结论.这一实验器材个体多,装置麻烦,而且只能说明结论的前半部分.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关系,我对课本中“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的演示实验作如下改进,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将小灯泡L和去掉玻璃…  相似文献   

19.
讲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电阻定律电阻率”时,在复习初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了电阻定律,同时引入电阻率的概念,然后给出几种导体在20℃时的电阻率.但是,教材中为何给出在一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率?电阻率与温度之间有何关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自制了导体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的演示装置,通过实验来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课本是在引入电阻概念以后,再阐明用导体两端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的比值来表示导体的电阻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这部分内容作了调整,在第五节研究“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的实验时,就引进了电压跟电流强度的比值,用这个比值得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结论。这样,不但为电阻概念的引入作了坚实的铺垫,而且突出了用比值来定义(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