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岭山脉连绵千里,横亘于我国南方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境内,成为岭南地区北面的天然屏障,给古代我国北方与岭南地区的交通往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本文拟对秦汉时期我国北方与岭南地区的交通情况做一粗略探讨。秦至东汉初期,我国北方与岭南地区一直存在着经由内陆和沿海海上的交通往来。内陆交通  相似文献   

2.
《教师博览》2007,(12):F0004
战国、秦、汉时期,江南和岭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越人,因种姓不同,支系繁多,故统称“百越”。居住在广西地区的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支系。春秋战国时期,百越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增多,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百越的青铜制造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秦汉时期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3.
广州商贸习俗探释韩伯泉广州古称番禹,位于珠江三角洲要津之地,其工商业有悠久历史,在秦以前已成为岭南的商业都会。秦皇统一中原之后,于公元前914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翌年,“以滴徙民50万成五岭,与越杂处。”中原的先进文化技术传进了岭南...  相似文献   

4.
五岭何在     
<正>《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有:"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毛泽东的诗《长征》中也有一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那么,这"五岭"究竟在哪里呢?史书中关于五岭的记载互有出入,综合《广州记》《南康记》《舆:地志》《水经注》诸家所说,五岭是由大庾岭、都庞岭、骑田岭、萌渚岭、越城岭五座山脉组成,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也  相似文献   

5.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相距遥远,有山河阻隔,但自古以来两地就有着政治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分史前三代、春秋战国和秦汉三个时期,考述岭南与中原地区的政治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的状况,发现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潇贺古道”是沟通中原、岭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秦汉时期,在政府政策的干预下,中原移民南迁至贺江流域,增加了那里的人口和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桂东北越城岭地区作为南岭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史前和先秦时期已表现出文化交汇地带和文化传播通道的特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由此传入岭南,彻底改变了岭南地区狩猎采集的经济面貌.先秦时期,这里一直是西瓯等政体与中原王朝交流合作的前沿地带,在考古学上留下了大量遗迹.事实证明,桂东北地区的民族走廊作用并不仅仅局限在秦汉以后,在此之前这条走廊已经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的“潇贺古道”——潇贺古道系列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潇贺古道”是秦汉王朝为加强对岭南的军事政治控制和基于大一统的目的而修筑、开通的;由潇水——新道——临水(贺江)构成。秦至唐朝前期,这里是中原进入岭南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历朝统治集团,通过密置行政区、修筑城池、派重兵驻守等手段,以确保这一交通线的畅通。它的开辟,对于开发岭南地区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秦汉之际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史学界多有文章论述,关于赵佗在其中的作用,却绝少语及。偶有谈到者,皆一笔代过,难窥其貌。本文即对此问题作一浅探,以求教于方家。秦汉之际,岭南是“百越”居住地,“百越”和岭南在范围上,有大有小,有重叠,亦有出入。因此,这里首先谈一下“百越”的分布区域。 1 “越”本是国名,其族为“闽”,后亦用为族称,泛指东南沿海地区之民族,自越王勾践灭吴称霸之后,“越”名大显于世。战国而后,又有“百越”(古越、粤通用,故“百越”在史籍中又称“百粤”——引者)一词,泛指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及居民。这是蒙文通先生在《越史丛考》中对“百越”由来的简要概括。言之颇精,既言“百越”泛指东  相似文献   

10.
韦浩明 《红领巾》2005,(2):42-45
“潇贺古道“是沟通中原、岭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秦汉时期,在政府政策的干预下,中原移民南迁至贺江流域,增加了那里的人口和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辽西走廊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燕秦汉时期,走廊所在地纳入中原政权管辖体系,大致相当于右北平、辽西郡地。《东北古代交通》对该时期走廊交通作出研究,但某些观点值得商榷、完善。如“卢龙一平刚”道主干与开辟时间,“辽西大凌河古道”名称和支线归属,傍海的辽西“碣石道”主体路径。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交通多线并行、主次分明、联系紧密,交通网业已成熟,总体布局合理,效率较高。厘清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交通面貌,有助于考察交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交通与民族关系的互动演变、交通与区域文化特质的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掘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秦汉时期岭南诸越族的族源、人口以及地区分布、迁徙海南岛等情况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探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诸越族之南越、西瓯、骆越的原始面貌。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掘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秦汉时期岭南诸越族的族源、人口以及地区分布、迁徙海南岛等情况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探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诸越族之南越、西瓯、骆越的原始面貌.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原华夏族来说,岭南自古就是越族的聚居地.秦始皇略取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郡下设县,岭南越族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秦末汉初,秦将赵佗击并桂林、象郡,建立了岭南地区第一个地方封建政权——南越国.  相似文献   

15.
韦浩明 《红领巾》2005,(1):86-89
“潇贺古道“是秦汉王朝为加强对岭南的军事政治控制和基于大一统的目的而修筑、开通的;由潇水--新道--临水(贺江)构成.秦至唐朝前期,这里是中原进入岭南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历朝统治集团,通过密置行政区、修筑城池、派重兵驻守等手段,以确保这一交通线的畅通.它的开辟,对于开发岭南地区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其时,中原动荡,文事荒落,秦汉以来中原发达的学术文化遭到极大的摧残,“既而中州板荡,或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然而在五凉政权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名家辈  相似文献   

17.
"潇贺古道"是沟通中原、岭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秦汉时期,在政府政策的干预下,中原移民南迁至贺江流域,增加了那里的人口和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中原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在岭南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对岭南农业的开发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政治上的大统一、汉越两个民族的大融合、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传入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岭南的逐步确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进了岭南农业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9.
壮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文化的民族之一。从远古以来,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就生息、繁衍、战斗在岭南一带,同各兄弟民族一起,为开发岭南地区和创建伟大祖国的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壮族是由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古代的“越人”(或称“百越”、“百粤”)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因此,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有古代越人“断发文身”、“巢居干栏”、“鸡卜”等习俗,直至唐代,岭南地区还是一片“文身地”。从目前壮族聚居的广西柳江、来宾等地发现的大量文化遗址来看,远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这一带地区已有人类居住。据《逸周书》、《淮南子》、《盐铁论》等汉文古籍记载,最早居  相似文献   

20.
从商周时代起,岭南地区的南越文化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秦汉统一岭南以后更为强烈。中原汉文化的传入,加快了南越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密切了中原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关系。在中原文化的推动下,南越也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