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的传人     
玉米,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入欧洲,再由欧洲辗转传入中国.但其具体的传入路线,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史学界目前有三种观点:(一)西北经丝绸之路传入说;(二)西南经印度、缅甸传入说;(三)东南由菲律宾传入沿海一带说.笔者认为,玉米是由西北陆路和西南陆路分别传入中国,然后再扩种到全国各地的.玉米最先出现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方志中.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平凉府志》卷四记载了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再如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肃镇志》卷二载:“回回大麦,肃州昔无,近来西夷带种,方树之,亦不多.形大而圆,白色而黄,茎穗异于他麦,又名西天麦.”从生物学性状看,此两志所载之“西天麦”与玉米极为相似,因此应视为玉米传入我国西北地区的最  相似文献   

2.
一、佛寺功能及其演变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成佛后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国王频毗娑罗在城外的迦阑陀竹园建造房屋,供佛陀和他的弟子居住,这就是有名的“竹林精舍”,也是僧伽有寺院的开始。佛寺在古印度称“僧伽蓝摩”,简称“伽蓝”,意为众僧共住的园林或精舍,还有一种供佛徒修行的空闲之处叫“阿蓝若”,简称“蓝若”,此时,佛教已成为一种有组织、有教义的团体了。最初佛寺的功能,一是众僧居住之处;二是说法修行之所。其规模大小不一,形制千差万别,可为城外群房,也可在绿林树下筑舍。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早在秦代佛教已东传,但一般公认,佛教传入中国应在汉武帝之后,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18人到西域寻求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使者同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经书、佛像到达洛阳。汉明帝在洛阳东门外建“精舍”迎接他们,稍后取名“白马寺”,这是中国汉代第一所佛教寺院。寺,在中国历史上曾为封建王朝政权部门官署之名称,  相似文献   

3.
库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缘,古称龟兹,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给汉章帝的奏折中说:“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太平御览》卷八九五记载前秦吕光在讨平西域后上疏符坚说:“惟龟兹据三十六国之中,制彼王侯之命。”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重要。从公元一、二世纪佛教传入龟兹,到公元十三、四世纪伊斯兰教统治龟兹为止,在这一千多年,龟兹一直是一个佛教兴盛的地方。《晋书·四夷传》记载:龟兹“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记载:“拘夷(即龟兹)国,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雕镂立佛形象,与寺无异。”此书还具体介绍了龟兹的佛寺与僧尼数目:“达慕蓝(百七十僧),北山寺名致隶剑蓝(六十僧),剑慕王新蓝(五十僧),  相似文献   

4.
茄子     
茄子古称落苏、酪(lào)酥(sū)、昆仑瓜,原产印度,公元4—5世纪传入中国。从形状上看,茄子分为三种:圆茄、长茄和矮茄。从颜色上看,茄子又分为紫茄子、白茄子和青茄子。  相似文献   

5.
曼荼罗是印度梵语,译为坛场,是佛教徒在诵经和修法时,按一定要求安置佛像和菩萨像的地方,而法门寺地宫器物供奉即如此。佛教密宗也称密教,是佛教中的重要宗派。中国密教分为密宗和藏传密教两大系。在唐开元年间,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先后来中国,将印度正纯密宗传入中国,后经深得密宗金刚、胎藏两大法之真谛的惠果大师(公元745-805年)融会贯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中国的比较文学之渊源滥觞于先秦的文学比较,那么汉魏六朝的中外文学比较则为其初潮。时值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并派副使至安息(今伊朗),“丝绸之路”应运而生,从而掀起中外交往关系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外文学比较之初潮也随之到来:记载这一历史创举的诸部史书中有了中外文学传统与史实的比较(一);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中外文学的交融,围绕佛经翻译的方法与理论,有了媒介学因素(二);记载外帮诗歌传入中国的流传学因素开始出现在当时的文论专著中(三)。下面分三方面来谈:  相似文献   

7.
水稻 老祖宗是生长在热带低洼地上的野生稻,其故乡在中国南方和印度等地。大豆 原产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外国栽培只是近三四百年的事。小麦 原产亚洲西部,我国是世界上栽培小麦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玉米 老家在美洲墨西哥、秘鲁、古巴等地,公元1573年~1578年间传入我国。高梁 原产埃及和印度,18世纪传入我国。茄子 原产印度和泰国,约于晋代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希腊、罗马,非洲的埃及,亚洲的缅甸和印度的联系,是通过丝绸、琉璃、宝石等商品的贸易而进行的。由于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是丝绸,因而这种经济文化交往的交通线被称为丝绸之路。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究竟有几条呢?恐们许多人都会说是两条,即北方丝绸之路(西域丝路)和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这种答案是不全面的,因为事实上还存在着—条比这两条丝绸之路还早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本文所要讲是这条丝路的开辟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高姗 《文教资料》2013,(17):59-62
一、绪论佛教是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印度的一种古老宗教,在中国秦汉之际逐渐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至今仍是学者们争议的问题。自东南海路传入,由印度洋航行至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当今学术界的一种主流观点。这是由无数的相关考古发现积累而成。所以无论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都是因佛教而扬名的旅游胜地。佛教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两汉交替时逐渐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夜里梦见一个神人,身...  相似文献   

11.
在内蒙地区呼和浩特一带,佛教徒有黄衣僧、青衣僧之别。黄衣僧就是喇嘛,故称喇嘛教,通称为黄教,其庙称黄庙;青衣僧即和尚,普通称为沙门佛教,其庙称青庙。呼和浩特地区流行的喇嘛教属大乘中的一派,公元八世纪印度僧人莲花生,把密教传入西藏地区,与西藏原始教——“绷教”相结合而为喇嘛教。原西藏红帽派旧喇嘛与蒙古族发生联系始于十三世纪中叶的元朝,即忽必列时代。但当时红帽教派只活跃于宫廷显贵之中,尚未在民间传播。十六世纪约当明朝万历年间,宗喀巴又创黄帽派新喇嘛教,并在内蒙地区广泛传播,取代了蒙族原有的萨满教。  相似文献   

12.
随着佛教和佛教艺术研究的深入,很多问题清楚了,但很多问题又出现了。比如,佛教艺术并不仅仅是从“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北方,然后从我国西北向东向南传播,而也从西南向北向东传播。既有北传的系统,也有南传的系统,而且各路的风格样式也不同。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到过,笔者在1985年也撰文论述过,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西  相似文献   

13.
本文补论三个问题:一、认为汉唐以来海上贸易地点是从南往北位移的,唐五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除广州外,其还没有相对固定的"始发港"和"终点港"。二、唐五代与南海诸国贸易的主要问题有:1.唐五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段航路以"广州通海夷道"所记的航线为经常性航线;2.唐五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仍以天文导航为主,指南针只是辅助导航手段;3.8至10世纪波斯、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等组成的"波斯舶",经营着中短途贸易、转口贸易;朝贡贸易带动了香料贸易,也成就了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三、海上丝路开通之日,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开始之日。佛教、伊斯兰教等相继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岭南、江南,随之而来的是阿拉伯、印度、南海各国的音乐、绘画、雕塑、文化习俗,也渐渐浸染岭南、江南。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佛传故事在印度的起源与发展,以 及这一题材由犍陀罗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过程。佛传艺术造像也随之东传,并逐步被当 地发展演变,尤其在中国,更是进一步得到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自原始绳纹文化时期(约公元前九千至一千年间)的陶器,到古坟文化时期(公元三至六世纪)的埴轮土偶,都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质朴生动的艺术品。早在公元三世纪左右时(相当于中国的汉、魏时期),日本文化就与中国文化有所接触。至六世纪时,在中国已经盛行的佛教,也随中国文化一起,经朝鲜传入日本。日本当时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在各种佛教流派中,大乘佛教不仅是流传最广的,而且是渗入中国思想文化最多的。公元4至5世纪,《阿弥陀经》译成汉语,开始在中国流行,到公元7至8世纪时进入了繁荣期。从公元7世纪起,敦煌石窟壁画中出现宏大的阿弥陀净土变,再现了印度佛教天人与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古代修户度圈二卡里地方的石窟佛堂。此种佛堂在印度被发现的很多,时代大豹在公元前250年至公元后600‘年深自麦克多奈:“印度的过洲直68。圈一商贾地方的大牢堵波的东咫〔公元前三世耙至公元一世耙)。采自麦克多奈:“印度的过去”,封面内插圆。圆三释趣影腾交石像(公元后300年左右)。采自麦克多奈:“印度的过去”,亘72。圈四晋那浑幻由堂大理石屋值的内部。采自麦克多奈:“印度的过去,,夏77。圈五瓦德那卡地方印度教的石r,。采自麦克多奈:‘印度的过去”,真78。世界历史参考图片(二十一)~~  相似文献   

18.
须弥山石窟的历史与人文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须弥山石窟地处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固原,是现存巨大的石雕宝库之一,它以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多角度全面地反映出随着古丝绸之路的贯通而传入的印度佛教艺术传入内地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脉络。其题材丰富、技艺高超,历代艺术家以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充分结合须弥山石质材料的可塑性和高超的造型技巧,塑造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真实记录了中国内地佛教建筑与西域文化、印度文化的交流,这些情况反过来也影响了佛教建筑在中国内地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弥勒信仰约于公元二三世纪在印度北部及西北部形成,早期主要经由西北陆路传入中国。弥勒经变早在巴利文经典、小乘《阿含部》经典中出现,以弥勒为题的汉译大乘佛经亦不下二三十种。在这些经籍中弥勒扮演三个角色: 一、弥勒是婆罗门子,与波婆梨(离)有师弟关系。《贤愚经·波婆离品》载波婆离派弥勒等十六弟子到释迦处问难的故事,可能是弥勒思想在早期的佛教史话,传说中最  相似文献   

20.
“古”印度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表述与课本第69页“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表述有出入。“印度”和“古印度”不是同一概念。古印度是历史地理名词,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今尼泊尔)而不是“印度”。张骞通西域前,西域某些国家已经信奉佛教。可见,佛教传入西域是在西汉前期;传入内地是在西汉末年。课本第69页的表述更为严谨。“古”印度$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