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铁路无砟轨道具有轨道稳定性好、平顺性好、刚度均匀性好、结构耐久性强、维修工作量显著减少、旅客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显著提高等优点。CRTSⅡ型无砟轨道板作为无砟轨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结构稳定,利于工厂化生产,利于提高施工效率等特点。主要阐述轨道板制作过程的质量控制,分别从原材料、钢筋制作安装、模具安装、混凝土作业、轨道板存放、轨道板打磨六个方面具体说明。同时对常见质量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预防及解决办法。通过有助于高速铁路建设各方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对CRTSⅡ型无砟轨道板制作进行有效控制,确保高速铁路工程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结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层间传力关系和横向相邻股道的影响,建立了大跨度连续梁桥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纵向力计算的空间一体化模型和求解方法。计算分析了列车制动和温度变化作用下底座板伸缩刚度对大跨度连续梁桥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纵向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列车制动和温度变化作用下系统纵向力变化规律相同,随着底座板伸缩刚度降低,钢轨和桥梁墩台纵向力增加,复合板、剪力齿槽和端刺纵向力减小。  相似文献   

3.
CRTSⅡ板式无碴轨道是一种适用于客运专线的新型轨道结构,具有稳定性好、适应性强、维修工作量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结合石家庄——武汉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的施工要求,对某铁路桥梁段CRTSⅡ板式无碴轨道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法等进行了技术总结,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工程,先阐述了CPⅢ水平控制网测量方法,接着分析了无砟轨道混凝土轨道板预制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结果表明:保证CPⅢ水平控制网测量精度,做好CPⅢ基桩控制网复测和合理设置中间隔离层及轨道板精调、保证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质量,是提升无砟轨道混凝土轨道施工质量,保证形成平顺性的关键。希望对同类工程施工有一定的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按照标准化建设基本思想对轨道板施工过程控制要点进行分析,并建立控制体系,针对原材料及配件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岗位控制等主要控制要点提出控制方法,按照制定流程、完善标准、落实责任的要求,通过制定原材料及配件检验制度、工序质量控制标准、工序岗位控制标准来实现过程控制标准化。  相似文献   

6.
结合国内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经验,简述国内高速铁路建设中自主创新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施工、轨道板精调技术、自密实混凝土灌注技术等成套工艺,为我国即将大规模应用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技术对桥面平整度要求非常严格,通过对京石铁路客运专线滹沱河制梁场桥面平整度控制的具体措施的论述,为推广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技术,减少梁面打磨工作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技术对桥面平整度要求非常严格,通过对京石铁路客运专线滹沱河制梁场桥面平整度控制的具体措施的论述,为推广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技术,减少梁面打磨工作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我国CRTSⅢ型轨道板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以中铁一局集团哈牡客专尚志轨道板场项目展开深入研究,利用BIM软件以及管理平台进行CRTSⅢ型轨道板的综合管理,总结出了一套基于BIM技术的CRTSⅢ型轨道板生产、存储、运输、铺设、运营维护的全周期信息化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对浮置板轨道结构参数进行动态优化设计,采用ANSYS软件中的缩减法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研究结构的振动特性。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浮置板长度、密度和钢弹簧支承间距、刚度4个结构参数变化对固有频率的影响。由分析结果可知,在满足结构相应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浮置板的长度、密度和钢弹簧支承间距,或者适当降低钢弹簧的刚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解决无砟轨道板在温度荷载作用下变形开裂的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复合氧化物,并制备一系列热反射涂层试样,旨在通过宏观和微观试验,以及数值仿真探究影响涂层降温效果的环境温度,得到一种能够有效减小无砟轨道板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的热反射涂层,以提高轨道板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次数。创新点:1.制备一种具有紫外屏蔽性的无机复合氧化颗粒;2.设计一系列复合氧化物热反射涂层;3.研制室内太阳光模拟试验系统;4.通过室内试验分析涂层降温效果。方法:1.制备一系列热反射涂层;2.微观层面,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紫外可见光谱,对本文所制备材料进行成分和光学特性分析,论证Ce/Si/Ti氧化物作为轨道板热反射涂层功能填料的可行性;3.宏观层面,通过搭建室内太阳光模拟测试装置,分别对有涂层和没有涂层的混凝土试件表面和内部温度进行分析研究,讨论本文所制备涂层的宏观隔热效果;4.通过数值仿真对轨道板结构传热变形三维模型研究轨道板隔热反射涂层的工程应用效果。结论:1.热反射涂层能够使轨道板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差降低11.54~21.31°C,当Ce/Si/Ti氧化物掺入量为40%~50%时,涂层降温效果较优异,能够使轨...  相似文献   

12.
对温福铁路八仙仑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关键技术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叙述,该施工技术在同类工程施工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客运专线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轨道”一词的来源及内涵的演变过程的探讨,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化学科学发展的进程中人类认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规律的艰辛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激烈斗争;从而证明:化学科学的每一个发现和发明无不冲击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断丰富和充实着辨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拱变形是影响CRTSⅡ型板式轨道垂向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建模分析,深入研究初拱变形的不同特征量,即矢度、弦长和线型,对其受力变形及高温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基于变波长变形曲线建立CRTSⅡ型板垂向稳定性分析理论,开展缩尺模型试验验证,并通过有限元法进行计算仿真。结论:有限元法、解析法与现场试验所得垂向上拱位移的变化趋势一致,有限元法与解析法结果吻合更好。轨道板初拱弦长为6.5m且初拱矢度超过15 mm时,拱顶处下缘混凝土最易发生受压破坏。在高温环境下,初拱弦长为6.5m的轨道板上拱矢跨比最大。拱顶存在折角、初拱段边界平滑的轨道板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保持原有形态,但后者于拱顶处下缘的混凝土更容易发生受压破坏。故为确保CRTS Ⅱ型板的稳定性,应避免弦长达到6.5 m且矢度超过15 mm的初始上拱,另需关注不同初拱线型对轨道板上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施工问题,提高施工质量,规范施工作业,以郑徐客专为依托,从工艺原理、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及施工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取得了较好的现场效果,供类似工程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客运专线纵连板式无碴轨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连板式无碴轨道是一种适用于客运专线的新型轨道结构,它具有高平顺性、高稳定性、刚度均匀性好、结构耐久性强和少维修的特点。介绍路基上纵连板式无碴轨道结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以及质量控制和施工注意事项。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根据定态Schrodinger方程得到的g型类氢轨道,进而得出其角度波函数,并作出图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列车往复动力作用和复杂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常出现诸如钢弹簧隔振器断裂、基底不均匀沉降诱发吊空等隔振器支承刚度失效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支承刚度失效的方法,能及时识别失效数量、失效程度、失效位置,以避免刚度失效引起的轨道结构劣化和行车安全威胁。创新点:1.分析隔振器支承刚度失效对浮置板轨道系统各动力指标的影响,并构建一套浮置板轨道钢弹簧失效识别方法;2.结合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DBSCAN)算法和统计分析构建一套浮置板轨道支承刚度智能监测系统,并应用于中国南部某线路。方法:1.通过动力响应敏感性分析,得出浮置板自振频率、动位移、转角对支承刚度失效的敏感性较高(图5和6);2.通过分析多种刚度失效的情况,得出敏感性指标和支承刚度失效的关系(表3和4,图8);3.基于上述成果,构建智能监测系统并应用到现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图13和15)。结论:1.动力学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列车荷载下的浮置板一阶垂向自振频率、最大垂向动位移、转角有效值易受刚度失效影响。2.浮置板的一阶垂向频率主要跟失效数量有关;浮置板最大垂向动位移与失效高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浮置板转角之...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轨道概念及其对称性的分析 ,力图通过轨道对称性在分子形成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论述来阐明轨道对称性这一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无砟轨道层间损伤削弱了轨道结构的整体刚度,有可能影响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本文旨在分析层间损伤对轨道板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构建一种快速精准的损伤识别方法,以期为无砟轨道层间损伤识别提供参考。创新点:1.基于振动响应的特征指标,提出无砟轨道层间脱空损伤的两阶段识别方法;2.建立精细化有限元仿真模型,实现对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损伤的准确识别。方法:1.利用室内足尺模型试验验证含层间脱空损伤的板式无砟轨道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图8);2.通过仿真模拟,获取时域和频域内对层间脱空敏感的损伤特征指标(图10、12和13);3.运用D-S证据融合理论对多个损伤特征指标进行融合,并采用包括损伤区域大致识别(阶段I)和精确识别(阶段Ⅱ)的两阶段识别方法实现对自密实混凝土损伤区域的识别(图24和25)。结论:1.从时域和频域提取的5个损伤指标可全面反映隐藏在振动信号中的损伤信息,但仅使用单一损伤指标很难保证识别的准确性。2.证据理论的应用可充分利用多个损伤指标之间的互补信息,降低识别的不确定性;在识别阶段I,通过融合损伤指标均可准确确定不同脱空区域的位置。3.损伤识别的准确性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