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光 《出版参考》2011,(5):38-39
整整100年前,即1911年的2月,一个名叫叶鸿眷的年轻人考取了北京清华学堂,成为“游美肄业馆”更名“清华学堂”之后走进清华园的第一批学生。这个13岁的少年,就是日后桃李满天下的叶企孙。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     
生命教育的缺席 贵州遵义一名13岁的女生因生日没有买新鞋,感到“非常想不通”,把“伤心事”告诉约到家中来庆贺的另外4名同学和伙伴后,竟激起了共鸣。这5名少年最后决定“死了算”,竟喝安眠药集体自杀。被抢救过来后,孩子们还不断抱怨“活着没意思,爸妈对我不好”。 这是我从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读完这则新闻,除了对违规将安眠药卖给这几名少年的药店老板感到愤恨外,我更为  相似文献   

3.
见到徐晓文时,这个11岁的小男孩正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每天我都得做大量的运动,跑步、游泳、仰卧起坐,简直是魔鬼训练。”爸爸妈妈希望他上中学后有个新面貌,所以送他来参加这次“健康之旅”减肥夏令营。“效果最好的那天我减了1斤2两,要是减掉20斤,妈妈答应给我买台电脑。”  相似文献   

4.
左雪文 《新闻记者》2005,(10):35-35
日前翻开北京出版的某报纸,一个醒目而颇抢眼球的标题跃入眼帘——《9岁的儿子要买“避孕套”》。说的是一对年轻夫妇带着9岁的儿子去商场购物。其间,儿子多次提出要给他买“避孕套”。起初,年轻的爸妈还以为现在的孩子“性早熟”而顽皮,  相似文献   

5.
黄文 《湖北档案》2003,(4):22-23
一群9至13岁的孩子,由家长领着,从北京、天津、山东、上海等地来到北京中国戏曲学院附中,通过严格的考试,再交纳三万余元的学费,自费学京戏。 “我爸说,要是我学京剧学好了,他给我买好吃的”一个小家伙拖着长长的天津腔,讲得眉飞色舞。 “我爸小时候是一个京剧迷,可他自己没唱出来。现在,他看我学这个不错,就找亲戚借钱,让我来了。”一个北京工人的儿子告诉我。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5日、6日这两天,我吃完晚饭就痴痴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看湖南卫视《变形记》的“成长之痛”。节目是将长沙一蜜罐里泡大的叛逆少年与陕北穷山村的留守少年实行角色互换。不知道外面繁华的留守少年突然掉进蜜罐里,依然用质朴的个性牵挂他的弟弟和妹妹,并挤时间打工挣钱为80多岁的爷爷买一盒胃药;而叛逆少年则在陕北的穷山村里呆了七天,性格由张狂到沉思、悔悟。这一节目与湖南卫视以娱乐为主的定位是相悖的。然而它却令人感到心灵震撼,让人觉得这么严肃而沉重的话题与湖南卫视的娱乐定位没什么不妥,反而觉得十分妥贴。  相似文献   

7.
崔中文 《记者摇篮》2005,(12):24-24
“教育是吃人、吃钱的机器吗?”这是作者周凤琴在8月4日《辽宁老年报》上发出的责问。作者在历数所谓“教育产业化”所造成的种种恶果后.列举了甘肃一13岁少女为了给父母省下10万元的择校费留下遗书自杀的惨痛事例。“带血的百字遗书,让每一个有良知的、活着的人撕心裂肺.泪雨滂沱。”我相信,作者一定是挥泪写下了这篇檄文。  相似文献   

8.
今又重阳。还记得上次给父母打电话聊了多久吗?还记得上次回家是什么时候吗?又有多久没和父母一起吃顿饭了?……在这个集中表达孝敬与爱的时间节点,这一连串的问题会钩沉起很多人积压在心底、又久久没有翻出来检视的情感,让人纠结、羞惭甚或自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抑或外乡的漂泊,往往容不得人们时时记起曾经像牵风筝线一般牵过你的那双饱经风霜的手。 在重阳节前夕,关于老人的话题新闻扎堆儿的涌出来。桂林四兄弟寻母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当地警方全城排查帮寻找;央视记者采访一位天津的80岁老奶奶,问现在最在乎什么,老奶奶感叹“感受不到儿女温暖,恨不得快死”,“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相关调查显示,外出打工者23%半年和父母见一面,31%一年才和父母见一次,18%表示一年到头也很难见到父母,但67%的受访者表示会给父母寄钱。  相似文献   

9.
据说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八九岁的时候,曾经伫立门前长久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谎对一个人有好处.为什么他还应该说真话?”大约半年前,我也曾站在北京街头掂量过类似的一个问题:“如果买盗版书不会被工商抓住,为什幺还应该去买正版书?”思考的结果是,少年维特根斯坦隐瞒了身为犹太人的事实,而我则花10元钱买下了盔版的《魔鬼经济学》这本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不老的硬汉     
杨在葆 《档案天地》2011,(11):8-11,29
我出生在安徽宿城.那时候我家还算是个“小康”的家庭.家里人给我取这个名字也是寓意宝藏的意思.也是父母在我这个小儿子身上寄托着小康人家的善良愿望。我出生于1935年.在我一岁多的时候,父亲因为脑溢血去世.  相似文献   

11.
筱赵 《出版参考》2007,(9S):21-21
近日,16岁少年诗人荒鹿在京推出《少年荒鹿诗笺》,这套书里收录了他13岁至16岁间创作的180首诗。荒鹿本名李晓鹿,13岁开始诗歌写作。在《诗笺》上集中,他用自己的真实情感,用一个少年少有的成熟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编织了中国青少年所关注的世界。虽然著名诗人、作家出版社编辑唐晓渡对荒鹿的诗歌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与目前流行的“青春写作”,首印数动辄几万册,甚至十几万册相比,荒鹿的诗集首印却只有2000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0月24日,一条震惊世界棋坛的消息从青岛传出:“神秘东方少年”(国外诸多媒体的称谓)卜祥志创造“极限速度”:13岁10个月零13天成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今年2月,我在缅甸国际象特级大师邀请赛上就感觉到他是一位很优秀的少年棋手,但真没想到他会进步这么快,现在他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特级大师,我坚信他还会有更好的将来。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世界》2008,(2):8-8
青涩少年版——青春冲动的诱惑? 现状:据媒体报道,一位父亲无意间听到年仅12岁的孩子给同学打电话说“我都结婚三次了”,这样的流行语在一些刚上初中的孩子之间流传,让家长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4.
剪报本也能当“红娘”?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但剪报本确实为我当了“红娘”,而且还成功了!当兵6载,年逾23,我还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贵族”,父母却为独生子急得嘴角起泡。好心的亲友虽给我介绍了几个,但终以“Goodbye”而结束。去年12月底,父母发来指示:休假回家,给你找媳妇!我正踌躇该不该回去,当时新闻报道工作很忙,我能鞋底下擦油吗?得知情况的领导干脆替我请完假,不由分说“撵”我回家。我只好收拾行李。啥也没买,只带上新闻书籍和剪报本,还有两个三等功奖章、优秀士兵奖章,就算给父母一个惊喜吧。回到家,我屁股还没坐热,父…  相似文献   

15.
甜食派     
ee 《中国新闻周刊》2003,(36):78-78
甜食充斥着我的记忆,现在我能回忆起的美食,大多是甜食。小的时候家里没钱,糖果是过节才买的东西,早餐时冲牛奶用的奶粉就成了我的惦念。我常趁父母不注意,偷偷用勺子舀上一勺奶粉干吃。直到今天,父母也不知道这个秘密。有一阵妈妈把馒头掰开,中间抹上芝麻酱,上面浅浅地洒上一层白糖,给我们做早点,这种食物是我想念至今的美味。  相似文献   

16.
2000年4月北京电视台一位年轻女记马嘉接到一个任务,采访被称为北京警方“打拐战役实战阶段的第一案”。在此之前对这个案子报纸上披露的情况是:一位叫康明娥的女孩从小失去父母,哥哥把她拉扯大,可14岁的时候,不幸被人拐卖给一个姓刘的农民并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对少女如何被拐和“小母亲”的路该怎么走的问题,北京媒体热烈地讨论过一段时间,好心人纷纷向康明娥兄妹捐款捐物,设想如何帮助她。  相似文献   

17.
孩提时代的我,可能是受做编辑工作的父亲的影响,就特别喜欢读书.记得才七八岁时,逢星期天,常常拉着父母,去书店买书.当时,父母的工资加起来才100多元,哪能次次都满足我的要求.有时书暂时没能买到手,还不高兴,其实,他们给我买的书,已经有一抽屉了.  相似文献   

18.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智者:“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同时也能给别人带去愉快的人呢?” 智者看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不堪回首     
不堪回首星星拥有一个更辉煌的晚年是白日梦,那我的最辉煌的岁月数少年。那是文学创作也要“大跃进”的年代,我10岁,也被卷进了这个狂潮并进而作为成功的“样品”到处展览。我是“小诗人”,我参加过不少类似现在的“文学创作会”,受过很多“中央领导”的接见。这种...  相似文献   

20.
雷泓霈 《今传媒》2009,(12):56-56
据7月13日新华网报道,记者日前在广西南宁市了解到,暑假期间将孩子送到一些“吃苦训练班”锻炼学习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广西南宁市武鸣县有一所“问题少年”培训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