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虽为《观书有感》,却也道出了作文真谛。如果说,一本书是“天光云影”的“半亩方  相似文献   

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名句,原是谈读书感受的。但如果从作文评改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不亦让我们悟得一个深刻的道理么?若把学生习作比作“半亩方塘”,那么自我评改、同学互改、老师批改等该是“天光云影”了。只有“天光云影共徘徊”,才能使习作那“如镜的水面”清澄可爱。  相似文献   

3.
王强 《天津教育》2002,(2):43-44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根本,决不仅在于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不言而喻,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便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只不过是教学行为过程的概括化,只不过是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化形式而已。在作文教学中,观念的更新当属首要。一、作文活水怎样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虽为《观书有感》,却也道出了作文真谛。如果说,一本书是“天光云影”的“半亩方塘”,那么,一篇作文则为“天光云影”的一…  相似文献   

4.
宋代朱熹用《观书有感》一首诗,恰如其分地表白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我们把一本好书比作“半亩方塘”那“天光云影”热闹非凡的景象是从何处涌来?是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活水”就是人们的生活,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黄瑜乐 《广西教育》2014,(21):82-8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是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由此让笔者想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如何让它永葆新鲜,永具活力,那源源不断的活水又在何方?怎样在教学中力图寻找到这源头活水,以努力打造出活水般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6.
常常听到有同行发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越来越小,作文也越写越差,简直言之无物。是的,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生活圈子确实狭窄,但作文越写越差则未必,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还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作文谈两点看法。 宋朝理学家朱熹有一首诗叫《观书有感偶得》,富有哲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实际上也讲了作文的一个道理:要写出好文章,一定要有生活体验,要有积累。有了生活就有了“源头活水”。诚如当代文豪巴金所说:“我  相似文献   

7.
刘竹庵 《语文知识》2002,(12):27-28
南宋著名诗人朱熹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都把“鉴”理解为“镜”,这当然是对的。但为什么“鉴”可以解作“镜”,却知之者甚少。鉴,同(钅监),它是古代器物的名称。有铜  相似文献   

8.
考场作文,素材的选取应能确保言之有物,促进主题形成;又要能触发写作冲动,疏通写作障碍。简约中求得意义丰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生活如一塘鉴,只要用  相似文献   

9.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朱熹这首脸炙人口的绝句,写的是读书的体会。认为一个人只要善于读书,书本上的知识就像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半亩方塘”,保持思想的活力。的确,勤于读书还得善于读书。2006年的文  相似文献   

10.
陈霭生 《新读写》2011,(9):47-49
出自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中讲到诗歌创作要有新意,  相似文献   

12.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首诗叫《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作者读书的感悟,却也道出了作文的真谛,作文的“活水”来自哪里呢?来自生活,又如何把“活水”引出来呢?一、要重视“读”与“写”的积累写作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任何一项技能都是长期大量反复训练的结果,写作作为一种生活、知识、思想融于一体,感知、思维、表达共同作用的复杂综合技能,更离不开大量的训练,量变才能质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无法使学生写作水平提高。1.“…  相似文献   

13.
“半亩方塘一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观书有感》很明确地指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作文“活水”的引入来自多种渠道,只要我们兼收并蓄,广采博览,就会形成“不尽活水滚滚来”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4.
吴太熙 《贵州教育》2009,(15):46-46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大理学家、大教育家朱熹的千古不朽之作。每当想起这段名句,我就想起我们教师,想起我们教师的工作和学习。  相似文献   

15.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永远鲜活,才思不竭,情操高雅!新课标实施以来,更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现在课内使用的语文课本,所提供的阅读量和要求的写作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  相似文献   

16.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语言表达特别是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语文教学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量阅读与实践活动。晨诵读,午摘抄,晚日记长跑,周六、周日手抄报,见缝插针搞阅读,大小活动真热闹。  相似文献   

17.
宋人朱熹有一首著名的绝句《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8.
一、从标题入手 题目是作品的眼睛,它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显露其主要内容,或是作品的线索,暗示着作品的主旨和情感,体现了作品的构想.如读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都是讲方塘美景,水清如许,只因源头活水不断.联系题目看,就会立刻想到这不是在写方塘,而是借言方塘来言读书的感受,表现读书顿悟如方塘清澈明净,学习上要不断长进,只有不断吸取新鲜知识,正如方塘清水,因有清流活水,源源而来。  相似文献   

19.
名的《语学习》杂志封面,长期印着“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生活是学习语的源头活水,是学习语的大课堂。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见解之精辟,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20.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宋朝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教师可说是无人不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情趣、理趣,大家皆能领悟一二。其实,教师教学的“半亩方塘”是否也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能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