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林 《宣武教育》2007,(5):15-17
一般来说,文化即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数学则既是人类精神文明又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尤其是关注到,数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硕果。数学不仅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而且,数学也最充分地体现了人类为真理而孜孜以求乃至奋不顾身的精神,以及对美和善的崇高追求。  相似文献   

2.
无用之用     
初中同学聚会,免不了要谈起当年的顽皮事。  相似文献   

3.
无用之用     
美国有一个叫罗伯特的人,用几年时间收集了七万多件“失败产品”,然后创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室”,并一一配上了言简意赅的说明。由于这一展览给人以真实深切的警示,开展后观者如潮,给罗伯特带来了滚滚财源。  相似文献   

4.
庄子把常人所说的有一般效用之物,称作“小用”;把引人进入大道、保人享尽天年等具有非常使用价值的东西,称作“大用”。庄子的学说不能帮助世人争权夺利,求名求荣,却能助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庄子毕生所倡导的就是要人们追求这种“大用”。庄子在乱世暴政的特定社会条件下提出了无用之用思想。“无用”,指无用于暴政。“之用”,指保全自身。通过“不材”、“中道”、“与时俱化”,为人们设想了一套处乱世的方法。它体现了庄子对人生命存在的热爱和关注,深藏着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愤世精神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无用之用是应付暴君乱世的权宜之计,切不可不分时代地随便搬用。  相似文献   

5.
"游世"和"无用之用"是庄子思想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游世"是有"无用之用"作为基石的,并在此基础上开创出了一个新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庄子几乎否定了一切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他所诠释的“无用之用”,启发了一种超越功利的艺术的人生境界:以审美的眼光化解人生忧患,点化人间百态。  相似文献   

7.
庄子所提出的“无用之用”的人生处世理念,历来被研究者认为是消极避世或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这未免有失偏颇。本文根据庄子所处的时代和他的身份、地位,用历史的眼光及人格心理做客观的分析,认为庄子所追求的“无用之用”,包含着深层的人格意蕴,那就是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然而,由于“无适而非君,”使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又不得不“入其俗,从其俗”,从而导致不求被人用而为己所用的“无用之用”的人生追求,进而达到人格的独立与完美。  相似文献   

8.
《语文世界(高中版)》2009,(7):F0003-F0003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行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养生主》)  相似文献   

9.
无用之用     
有位教授说,聊天就是用说废话的方式沟通感情。对,我知道自己说的都是废话,这有什么难为情的?人活着,如果只说有用的话,只做有用的事,就太累了。每次计算话费的时候,我才能意识到自己究竟有多少废话。其实我不是个话多的人,平时去图书馆或上课几乎总是独来独往。但也许是说话的机会太少,如果哪一周不跟闺蜜煲电话粥,我就感觉憋得慌,好像再不说话就要丧失语言能力似的。以前,用手机打长途太贵,我就买IC卡去公共电话亭打电话,一分钟一毛钱。即便是这样,一张20元的卡,畅快地聊完一次,最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无用之用”蕴含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出于对“用”的追逐,人类随心所欲地从自然环境攫取自己所需,一味地毁坏夺取而丝毫不考虑产生的后果,“无用”才是保全自然生态的“大用”。“用”的核心内涵投射于人解读为政治处世的“无为”,投射于物可视为生态伦理上的“天人合一”。庄子“无用之用”的生态哲学,对当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仍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无用即大用     
"中文能制造机器么?""不能。""中文能产生经济效益么?""不能。""那中文有什么用?""无用。中文是无用,但中文是精神,所以无用之用是大用。"这是南大文学院院长董健教授在中文系90华诞庆祝会上,与视中文为无用者之间的一段精彩对话。回眸千古华夏,中文走过了甲骨钟鼎,走过了竹简绢帛,  相似文献   

12.
13.
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容易被人理解为消极的避世退隐,不适用于当代社会。品读庄子的关于"无用之用"的文本,再结合庄子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等做一番分析思考,就会发现"无用之用"的思想非常博大精深,即使在当下,它也有一定的人生借鉴意义。它既对当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它在哲学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乃通一切界而又不限于一界,因此,文化是一种渗透并体现于不同实存领域中的"柔性的"创生力.文化的这种"无用之用"特性折射出了文化发展的功利性.从深层次看,文化的"无用之用"表现为一个由某种地方性和特殊性而不断趋向于不同层级的普世化的展开过程.文化所取义普世化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共通性",由文化的这种"通"性义来重新审视"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实质上已铸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类存在趋向于无节制的"消费性",而儒家文化的生存节制意识正可对目前"全球化"的过度"消费性"偏向起到补救作用.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儒学和文化形态必须走出两个误区:1.偏执于文化的普遍性、共时性的层面,而忽略其个性和历时性的意义;2.关注儒学的教化和实践特性和功能的同时,倡导重建制度化的儒学,倡导建立儒教并定为国教.要培育三种文化意识:1.要努力创造儒学的当代形态;2.致力于重建儒学与民众生活的联系;3.注重"以身体道"群体的养成.  相似文献   

15.
文化乃通一切界而又不限于一界,因此,文化是一种渗透并体现于不同实存领域中的“柔性的”创生力。文化的这种“无用之用”特性折射出了文化发展的功利性。从深层次看,文化的“无用之用”表现为一个由某种地方性和特殊性而不断趋向于不同层级的普世化的展开过程。文化所取义普世化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共通性”,由文化的这种“通”性义来重新审视“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实质上已铸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类存在趋向于无节制的“消费性”,而儒家文化的生存节制意识正可对目前“全球化”的过度“消费性”偏向起到补救作用。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儒学和文化形态必须走出两个误区:1.偏执于文化的普遍性、共时性的层面,而忽略其个性和历时性的意义;2.关注儒学的教化和实践特性和功能的同时,倡导重建制度化的儒学,倡导建立儒教并定为国教。要培育三种文化意识:1.要努力创造儒学的当代形态;2.致力于重建儒学与民众生活的联系;3.注重“以身体道”群体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冯友兰曾经将人生划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并以三句诗加以形容:“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  相似文献   

17.
凡事都有境界之分,为人、为事、为学问均不例外.著名学者冯友兰曾经将人生划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并以三句诗加以形容:“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  相似文献   

18.
有感于"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与历史上贤臣功成而被杀、急流勇退得身安的经验教训,庄子郑重指明有用而被用作工具之患,深刻地提出无用之大用的话题。然而,庄子也认识到,身处一个毫无正义可言的无道社会,即便保持无用状态或者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也难免患累。庄子指出,人们只有超越有用与无用之争,从有用与无用的算计中超脱出来,"乘物以游心"、"虚己以游世",遵循自然大道而自由遨游于天地之间,人们才有可能真正摆脱患累的困扰。在急功近利、普遍过于讲究实用的今天,庄子关于超越有用与无用之争、"乘道德而浮游"的思想,仍然具有某种纠偏、矫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大致有三种:体验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发现,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十分重视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所体验。因此,体验学习成了数学学习的又一境界。在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探索和研究。一、创设情景,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数学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实际,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但它又服务于社会生活,人们每天都离不开数学。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数学课上,结合学习的内容,我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进行体验…  相似文献   

20.
专业成长绝对不只是看几本书、写几篇文章那样简单,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最为关键的还应是基于自己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基于自己和学生一起对所学数学的理解.笔者结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谈论了初中教学的三重境界:技术境界、艺术境界、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