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文艳 《江苏教育》2014,(10):69-70
如果我们说教育代表着一种希望与未来的话,那么这种"希望与未来"就在于我们对当下的任何自我局限的超越,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到灯塔去》中为我们展示出的在混沌世界中自我建立秩序以及超越时间羁绊而到达永恒的努力。我们同样相信,总有一盏灯火会在教育世界中长久地明亮,也总有一座灯塔让我们可以永恒地深情远望。对一个校长而言,我们不仅要引领教师向着那光辉熠熠的灯塔走去,更重要的是,自身要成为一座灯塔,一座能够点亮教育未来的灯塔。  相似文献   

2.
教育回归生活已成为对教育的要求,但当前教育语境中"生活世界"的模糊状态以及教学实践中"生活世界"向"日常生活"的简单归一,使得教育并没有向"生活世界"回归,甚至有进一步脱离的倾向。对"生活世界"基本精神的溯源与反思,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质意义。同时,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一个艰难而又长期的过程,我们要避免虚假的回归,并应认识到教育在此过程中无法自我拯救,只有认识到这些,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有可能,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理论畅想。  相似文献   

3.
"认识你自己"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人不能真正认识"自己" ,便不能很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更无法很好地完善自身,追求自身的幸福,并由此陷入人性的异化、自由性的缺失、自我认同性的混乱和现实性的失衡等教育现代性的危机中 .通过"认识你自己"提升教育的生命色彩,超越教育的生态困境,并最终获得教育幸福.  相似文献   

4.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应该教育学生向往未来,懂得未来,并立志为实现美好未来而奋斗.我们在对学生教育的各种活动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目的、崇高理想的教育,使其更好地塑造未来的自我形象,规划未来的自我行动,形成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5.
每一次世界比较教育大会的会议主题都集中反映了比较教育领域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今年6月召开的第14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会议主题的分析,揭示出比较教育未来的理论建设方向将从无边界到为学科划定边界进而超越学科边界,而比较教育的永恒价值在于跨越教育和社会中的各种边界,通过对话达成理解。  相似文献   

6.
单道华 《江苏教育》2012,(11):51-53
学生自能发展是学校教育一个永恒的课题。教育知识无论如何增长,教育观念无论如何创新,都不能忽略关心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学习与自我成长这条主线。我们南京市中央路小学把"自能教育"作为办学理念,就是要培养能不断改变和超越的"自燃人",就是希望"为了社会和谐发展、个人能力充分发挥以及个人能够终身学习"提供应有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某种合法的惰性体制下,容易丧失激情,磨平个性,失去进取的精神与意识,教师的教育智慧蛰伏在庸常的日常生活中隐而不发。要想实现教师的智慧生成,就应该打破日常生活世界的束缚,经历日常生活世界批判重建过程,超越传统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对创造活动的约束,增强主体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教育批判是打破陈规,革除旧弊,唤醒意识,走出茧式状态,迈向智慧生活的灯塔。教育批判的目的主要是揭示隐含在教育表征背后的深层意义世界的迷失,动摇教师惯有的生存状态,让异化的教育重新展示本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提出,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活力,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不是按图索骥的过程。教育应保持对生活的超越,对生活起简化、平衡、净化和指导人的生活世界的作用,从而为学生构筑一种新的可能的生活世界。从主体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统一的世界,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统一的世界;从精神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存的世界;从时间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个体当下、过去、未来生活统一的世界。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虚拟生活世界,找回丢失的校园生活向度,共建学生的全面生活世界,以实现学生发展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应该教育学生向往未来,懂得未来,并立志为实现美好未来而奋斗。我们在对学生教育的各种活动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目的、崇高理想的教育,使其更好地塑造未来的自我形象,规划未来的自我行动,形成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0.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应该教育学生向往未来,懂得未来,并立志为实现美好未来而奋斗。我们在对学生教育的各种活动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目的、崇高理想的教育,使其更好地塑造未来的自我形象,规划未来的自我行动,形成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1.
教育到底应如何面对生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出现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活力,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认识的模糊、理论的混乱与实践的困惑,甚至还会导致教育自我的理想丧失和功能错位。教育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不应简单回归生活,而应当追逐理想、引领生活并最终超越生活。这种超越是引领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审视、批判与反思基础上去辨识并趋向真、善、美,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姜秒 《黑河教育》2014,(7):62-62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在有限的时间里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基层教师切实学习与提高。要成为教育工作中优秀的一员,我们就要努力地学习,不断反思,充实自己,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3.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是怎样界定的?教育是怎样"回归"生活世界的?胡塞尔、哈贝马斯等教育家对"生活世界"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要正确理解"回归",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大力倡导生活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与生活相互统一,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世界各国正在广泛开展的一场推进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提高教师职业声誉的建设性运动。在此专业化过程中,教师对职业道德既不是简单的契合和趋同,也不是自然的扬弃和提升,而是一个能动过程,甚至可能出现适应与超越的交错反复。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践行,就是经历了这种从自我的主动适应到自我的主动超越过程。笔者试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对职业道德的适应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教育本质思想是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石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灯塔,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影响家庭和孩子未来。由于教育现象和活动的纷繁多样,虽经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但历来也没能形成统一、公认的教育本质观点。作者通过对以往教育本质观点的辨析,受马克思著名的"人的本质"论断的启示,结合康德、夸美纽斯、克鲁普斯卡娅等大师级人物的深刻观点,尝试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教育本质是人与世界认识关系的观点,希望给人以启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前的语文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对语文教育的背景———语言、真理、世界,在理解把握上显得很偏颇,导致语文教育有失方向。语言首先不表现为工具,"语言是存在的家";真理不应止于事实,通过事实达于意义才是真理的本义;世界不是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对象性的存在,世界和"我"是共同在此,"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我的世界的界限"。语文教育是学生在语言中如其所是地显现事物,从而不断生成人生真理,最终构建起自我的具有超越性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儿童是谁——重构我们的儿童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任何教育行动都受着教师的儿童哲学的干预。当前,儿童哲学的斗争还在持续,"乖孩子"的民间儿童哲学正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从对"儿童是什么"的发问方式转向对"儿童是谁"的追问,重构我们的儿童哲学是教育事业的召唤。儿童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儿童属于童年,成年人读不懂他;儿童需要好教育,他需要在教育中实现自我。只有在儿童的世界、童年和教育活动中,我们才能完全搞懂"儿童是谁",才能重构一种崭新的儿童哲学。  相似文献   

19.
教育培养人,是旨在形成有智慧的人,亦即使人能以智慧的方式把握他的"生活",不管是当下的生活,还是未来的生活。这种把握也就是要对世界、人和生命不断地追问为什么;要超越当下现实,对未来的可能性提出追问;要超出有限的事实,对无限的理想世界提出追问,从而凝结成一种人所特有的终极目的——关于人及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简言之,教育的价值在于使人和社会臻于至善!所以,真正的教育是要给出一个精神意境,为人们开辟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20.
本刊2006年第1期曾回顾了2005年全球重大教育事件,并预测了世界教育朝着人文、创新、融合、务实方向发展的大趋势。2006年底,当我们再次回顾世界教育时.更多地站在中国教育的立场上分析.希望读者能对世界教育的发展热点与趋势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也将是《世界教育信息》今后报道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