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淑英 《江苏教育》2014,(11):61-62
2012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要求全国各级文明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开展建设道德讲坛活动,用身边人的道德故事教育身边人。随之,全国各地、各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建设基层道德讲坛的实施意见。如今,道德讲坛这一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一个崇德尚善、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
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教师德性是什么 (一)道与德、道德与伦理的涵义 在研究教师德性之前,有必要首先对道与德、道德与伦理的涵义及关系作一分析。 “道”原指人行走之路,后引申为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人们一旦把握了它,就有可能恰如其分地待人接物。这也就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来理解的,指“天人之道”。在伦理学意义上,“道”通常指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德”与“得”相通,“德者,得也”,有获得、拥有之意,指主体的人对“道”的获得和把握,从而化成个人的品质和品德;也包含了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内心的满足。所谓“外得于人”,即指正直地处理与…  相似文献   

3.
刘波  朱羽 《贵州教育》2020,(9):17-18
<正>"道德讲堂"作为一项独立的育人活动形式引入学校,普遍存在于学校课程之外。它弘扬了社会正气和时代旋律,充分发挥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和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各地"道德讲堂"的纷纷开讲,"道德讲堂"像润物无声的细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们的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然而在小学"道德讲堂"活动中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病已经清晰地呈现出来:1.软硬件建设统一设置,忽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2015年,"道德讲堂"走进了各中小学,正是"道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5.
道德修养是人的思想品行的修养。“道德”作为一个整体是密不可分的。但“道”与“德”也有所区别,各有其侧重。“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中的“道”即是人之道,“德”即是人之行,有正确的道路才有端正的德行,可见“道”是“德”的基础,有“道”才有“德”,行德先得修道,要修以下八道。1.修志道。“志道”就是志向、理想和抱负之道。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宏伟的抱负是人生的基础。立成才之志,扬理想之帆,人生才有目标,前进才有方向,学习才有不懈的动力和永无止境的追求。“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古训也是现实。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取得巨大…  相似文献   

6.
谈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道德?"道"指做人的准则、规矩和与人交往的原则和规范;"德",最基本的涵义为"得",所谓"德者得也",即人对"道"的获得,人们认识了"道",由得于已,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验。"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其实就是:道德规范之外的内容,是否可教?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在学生的生活中来进行道德教育,而不是像现行的模式这样把道德教育过程当作是为了生活而准备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成为当下教育工作的航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路径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帮助大学生形成爱国信念、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会提供正能量和驱动力。从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过程,可以探析立德树人更为合理的路径,在对历史知识的陈述中形成道德认知,在对历史人物的描绘中形成道德情感,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形成道德意志,在对历史规律的论证中形成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8.
当今中国,物质和文化生活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一些行业的一些人所做的一些事却大失道德水准:三聚氰胺,瘦肉精,药家鑫案,"暴力拆迁",虐童,官员贪污受贿、生活腐化……为什么会出师德、医德、警德、官德等种种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缺失?用《道德高于一切》中的话说,就是在搞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道德管理和道德建设。《道德高于一切》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9.
师德浅谈     
一道德这一概念,古已有之.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志于道,据于德"(孔子)和"尊德乐道"(孟子)等说法.那时的道和德是两个概念.后来荀卿开始把道德二字联用,提倡"道德纯备".明代学者焦竑对道德又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说:"道者,人之共由;德者,人之自得."意思是说,"道"是人们所共同遵循的规律和规则;"德"是人们对规律和规则认识修养后自己所得.在我国历史上,道德通常是指调整人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通过形成特殊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伦理观念,是人们修身、养性、做人的学问。“道”,是指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规则、道理;“德”,是指道的表现,即一个人思想上的道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实施以德治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着重抓好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实践和道德监督四个环节。就学校教育、学科教学而言,要着重以明确道德规范为前提,以开展道德教育为基础。英语是文化的载体,中学英…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一韵之转即是李子。老的甲骨文就是一位拄杖老人,其责任是传承生命和文明。道是世界观、宇宙观,德是人生观。道、德合在一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体系。中国传统思维特点就在于"玄",是一种重全局、重变化的全息思维。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所有教育改革理想实现的场所,课堂教学实践最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郑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道德课堂是实践新课程理想的有效载体,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学道以行德,以道而成德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体现。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就是要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围绕道德二字,道德课堂体现在学道、学德、师道、师德四个方面。建构道德课堂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3.
柯小青 《湖南教育》2004,(12):32-33
在我国,“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等书。荀况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学习到礼,并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了。历史车轮滚滚前进,道德概念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人的道德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道德的延伸和  相似文献   

14.
对于学校文化建设而言,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奉贤区实验小学始终坚持"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积极培育"清高"的教师文化,形成一支有爱心、高品位、学者型教师队伍。所谓"清高"的教师文化,就是要让教师远离物质化、功利化、庸俗化。清乃清正、清廉、清醒之意;高乃高尚、高贵、高雅之意。我们要求教师具备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要远离诱惑和喧嚣,做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君子;要挺直腰杆教书,要涵养德性育人。开辟"清雅讲坛",弘扬清高之风奉贤区实验小学开设了"清雅讲坛",让清高之风盛行校园。学校始终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抓住身边平凡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让教师走上讲坛,宣讲自己或身边人的先进事迹,树立平凡的榜样,不断弘扬正气。通过这个讲坛,既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实效,又进一步发扬了优秀教师崇高的师德,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南京市银城小学"儿童对话式道德学习"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银城学子在道德学习方面形成了"自由对话、自在表达"的风格,在每一个银城学子身上,你都能够看到儿童"自由生长、自信生长、自在生长"的光芒。一、对话式道德学习是立德树人的创新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对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对教师提出了"三个传播和三个塑造"的要求,指出塑造灵魂就是要从"与儿童内心对话"入手,塑造生命就是要从"与儿童生命对话"入手,塑造新人就是  相似文献   

16.
一次学风调查反映出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水平及其对教育道德价值的认知不适应优良学风建设 ,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重塑大学生道德人格是建设优良学风的逻辑起点 ,强化教育道德价值认同是“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建设优良学风关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道家道德思想是影响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道德思想不仅同人与人、人与社会紧密相连,而且同追寻宇宙成因、万物本源联系在一起,因此他比一般的道德理论的视域更为广阔、深远,特别是“ 多予少取”“ 上德若谷”“ 少私寡欲”等包含活性因素的道德思想命题所具有的道德原则和生活智慧,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探寻为人处世之道,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智慧的四重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安春 《教育科学》2005,21(2):22-25
道德智慧是一种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道德智慧分为宇宙道德智慧、生活道德智慧、生命道德智慧、人生道德智慧等四种不同的形态,其间的价值运作原理是道一德一得相通。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根基。本文对此进行了扼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     
本文就道德概念等问题详细地阐述了个人的观点,作者认为,道德就是按道求德(得),德(得)的本质是为自己,道德具有功利性和超越性。并提出了立德(得)的三性和求德(得)的四个层面以及修德(得)的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成人之道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引导人走上"成人之道".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是在引导我们以人的存在方式去生活.在生活论的视域中,道德就是人们所选定的特定的生活价值,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人用道德作为参照点来确定生活的方向和道路,使人能够生活得"更像一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