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所谓“德心融合”,就是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基点,既灵活运用传统德育方法,也巧妙借助心育的方法和技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以心育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基本途径,最终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这是在中国教育文化和教育实践土地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心育和德育融合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当今人们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追求功利,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似乎成了多数人热捧的"主流文化",那种"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职业,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高人一等,谋个人幸福,做‘人上人’"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潮充斥在社会之中。然而,教育理想的落空,德育、心育的缺位,自我教育的丧失……造成许多学生人格发展的缺失。排除功利主义教育思潮的干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地开展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广州市白云区时代朝天实验小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陶行知儿童人格教育思想为指导,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整合的策略,形成了以德育为首,心育贯穿,融合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所建筑职业中专校,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坚持"文化立校、文化育人、育人先育心"的办学思想,积极打造"心灵建筑"的教育品牌和建心文化,确立了"建设人生、筑梦天下"的办学理念,积极践行"雕梁画栋"的学校精神,高度关注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着眼学生积极的未来人生建设.提出了中职德育实践的新模式——德育"心"模式,即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规范、品德养成、人生价值观教育同积极心理素质发展教育结合起来,在满足心理需要的前提下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以"心"促"德",以"德"育"心"的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4.
德育与心育     
薛永宽 《班主任》2004,(8):9-10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重点解决的是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即"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心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尽管德育与心育在教育的侧重点与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但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实践上如何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德育与心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两个侧面,分别从教育实践视角阐释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哲学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以"自我—社会"哲学模态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并在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互为内因和外因,使思政教育实践在矛盾运动规律的辩证统一中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德育价值性与心育知识性相统一、德育统一性与心育多样性相统一、德育主导性与心育主体性相统一,既是对新时代思政教育"八个相统一"的根本遵循,也是对德育与心育历史演变的概括与延续。  相似文献   

6.
董芳 《文教资料》2009,(14):119-12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着力点,着眼于每个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强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人格发展教育,从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出发.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点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过程”。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孩子。用智慧和爱心开启他们心灵的大门,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王楠 《当代教育论坛》2007,(11):100-102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古代便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最初的德字象征的"两人同心",以后发展演变为"二人以心相见"或"二人相见以心"都是德育与心育联系的最好佐证。而正是基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联系,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始终缠绕在德育的根蔓之上,形成了许多关系模式的理论,许多学者也正致力于促成二者更进一步的交融。但是这些论点的提出和发展是否真正看出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联系,是否真正有助于二者的正常发展,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依附于德育发展,而应走出传统德育的限制,从德育中分化和超越出来寻求一种更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五育之间并非各自为政、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都是按照教育规律对人心理层面以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组成的内在系统的发展、维持和修护,构建基于“五育融合”的普通高中心育体系就是要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科课程是国家教育意志的重要媒介,也是五育落地的重要载体,探索实施全学科育心既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种模式创新,也是融合育人的一种有益尝试,更是转变高中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一种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9.
德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人的社会倾向性,即“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辅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现代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曾说:  相似文献   

10.
德育与心育     
本重点从三个方面考察德育与心育的相同点和密切关系:一、德育与心育的内容有重叠和交叉,如:人生观教育、良好个性的培养、性教育等,都是德育与心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二、德育为心育导向。这就要求心育工作要始终贯彻正确的思想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要积极配合德育工作,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三、德育以心育为基础。因为政治思想与品德教育,要以受教育的健康心理为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点,以此为依据,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德育》2012,(21):2-2
四川省华阳中学秉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师生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旨在建设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水平、精良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显著办学效益的素质教育特色示范高中。学校着力打造"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从心育、德育各行其道到心育与德育结合,从育德育心到育心养德,探索"育人先育德,育德必育心,育心以养德,养德以成性"的德育工作思路,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育德育心、育情育行有机结合。通过育德育心,健全学生人格;通过育心养德,内化品德外化行为。特色德育文化的建设较好地开发了学生潜能,促进  相似文献   

12.
心育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心育是"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本质的回归.心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使之成为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和谐的完整的人.心育注重实践,注重过程;强调对全体受教育者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强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紧密联系及全面渗透.所以,心育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全面性和整体性.心育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3.
俞国良  靳娟娟 《教育研究》2022,43(1):136-145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基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开发心理潜能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培养体系的融合,必须厘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关系。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导向,智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体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质基础,美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育,都是按照教育规律对人心理层面以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等组成的内在系统的发展、维持和修护。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重拳齐发、双向建构,是铸造新时代大格局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的一种重要探索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加强心育与德育相互补充是学生工作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不能等同,操作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互补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因此,学校采用"德育、心育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必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本文主要论及"心育、德育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措施、手段、方法及最终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重视心育与德育的有效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发展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必须要有育心意识,培育学生的健康身心素质,确立"育德育心,育心养德"的德育核心教育体系,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育人育心,育心养德”是华阳中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践行“人本关爱”教育思想、寻求德育新路径的实践尝试。学校从“人”的教育入手,以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为出发点,力图通过探索优化学生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的方式方法,实现知情结合、知意结合、知行结合,有效提高了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一、从人性的角度看德育应从分离走向融合 (一)德育与人的整体性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人是一个生命整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整体;由此,日本小原国芳提倡“全人教育”,分为“心”和“身”的两方面。人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整体”。王国维将“完全之教育”分成“体育”和“心育”,“心育”中又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人是生命整体。“只要人的某些部分受到工具式的对待,那么整个人(人的整体)都会受到影响。人的灵性统一人的所有经验:做事的并不是手而是人;看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听的也不是耳朵的事,而是整个的人;思想的也不是人的脑而是人;爱的也不是心,而是整个的人。”由于人的德性被分成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德育也被分割开来,出现了主知的、主情的、主行的等不同的流派。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在于"育人",而育人的核心在于育德与育心,德与心皆是内化的东西,育德与育心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教育个体内心的深度如何。怎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教育个体内心深处,达到育德育心的目的呢?共情,也称为同情、同理心、同理解。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班主任在育人工作中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探究学生言行的成因和动机,引导教育学生自我探究自身言行的合理性,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20.
崔景贵 《江苏教育》2023,(34):30-31
班华先生倡导教育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在积极育人的实践中自觉地融为一体。以人为本、为学而教,助人自助、育人至上,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是班华先生的教育智慧之魂,积极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