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经在一次作文教研活动中聆听了一位老师的评课。这位老师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有些老师选用的范文起点太低,不能给学生有效的示范。教师应该大胆舍弃教材中不尽如人意的内容,多引入名家名篇,重组教学。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习作4"写一处秋景",应该选用曹文轩等名家的作品来作范文。  相似文献   

2.
目前小学生习作普遍句式结构呆板、情感表达拘束,学生不愿意写,更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写作,这与老师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如何能够培养小学生语文习作自悟自构的能力,本文从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习作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尽管老师绞尽脑汁地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环节,却很少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只是在习作指导时表现得兴致盎然,提起笔写的时候又言之无物,叫苦不迭。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身为老师,有种说不出的挫败感,可又苦于没有解决的好办法。直到我接触了自悟自构式习作模式,才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一、综合改错,兴致高昂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将人类需  相似文献   

4.
目前小学生习作普遍句式结构呆板、情感表达拘束,学生不愿意写,更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写作,这与老师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如何能够培养小学生语文习作自悟自构的能力,本文从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顾莹 《江苏教育》2014,(9):14-15
<正>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强烈的体会:学生特别喜欢由教师自主命题的"小作文",而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被称之为"大作文"的习作内容,学生的表现则差强人意。为什么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赢得儿童的欢心呢?笔者认为最根本原因就是教材与儿童当下的即时性生活缺乏必要的关联。教者只把眼光盯在教材上,而对儿童鲜活的生活状态熟视无睹。因此,要提升教材习作在儿童世界中的魅力,就必须将教材与儿童的生活水乳交融。一、阅读生活:让教材习作更适合教学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不是主题单元,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常常会使读写分离。于是在教学中,笔者打破教材  相似文献   

6.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课题,但小学作文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语文综合知识的掌握,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在我校自悟自构课题的引领下,笔者对小学作文进行了各方面的实践,力求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以下是笔者对自悟自建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课题,但小学作文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语文综合知识的掌握,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在我校自悟自构课题的引领下,笔者对小学作文进行了各方面的实践,力求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以下是笔者对自悟自建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材料式话题作文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较重的比例,但实际的材料式话题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师"教"与学生"写"的效率和质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2《我的动物朋友》选取材料(冯骥才《感谢生活》片段)为例,探究其细节描写方法,以期摆脱"仿写无情感"的尴尬。  相似文献   

9.
小学作文老师怕教,学生怕学。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清,把小学生的习作训练与一般的文学创作混同起来,经常用文学创作的某些观念和方法去指导小学习作,不符合小学生作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结果是无的放矢,多劳而少功。而教材选编文学化,作文要求文学化,习作评价文学化,报刊倡导文学化是造成习作教学文学化误区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0.
芮雯 《天津教育》2022,(12):155-157
<正>当前我国正处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关键时期,各学科教师应将优化教学模式视为核心任务,坚定以生为本原则,在“教为不教”理念指导下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为例,重点对学生习作自悟自构能力进行培养,保证他们可以在拥有丰富素材储备、具备谋篇布局能力的前提下得到写作能力的提升,进而深化写作思维,实现核心素质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育部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在“教为不教”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优化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小学作文老师怕教,学生怕学。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清,把小学生的习作训练与一般的文学创作混同起来,经常用文学创作的某些观念和方法去指导小学习作,不符合小学生作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结果是无的放矢,多劳而少功。而教材选编文学化,作文要求文学化,习作评价文学化,报刊倡导文学化是造成习作教学文学化误区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2.
小学作文老师怕教,学生怕学.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清,把小学生的习作训练与一般的文学创作混同起来,经常用文学创作的某些观念和方法去指导小学习作,不符合小学生作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结果是无的放矢,多劳而少功.而教材选编文学化,作文要求文学化,习作评价文学化,报刊倡导文学化是造成习作教学文学化误区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3.
庞瑞娟 《广西教育》2012,(17):32-32
新课改实验中我们常说“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笔者所在学校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将习作单列为独立的课文,教师用好这一教材资源,必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创造。即把任务式习作要求转化为学生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和表达自我”的一种内在需求,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习作有用”,因此,作文教学应走生活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曾经在一次作文教研活动中聆听了一位老师的评课。这位老师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有些老师选用的范文起点太低,不能给学生有效的示范。教师应该大胆舍弃教材中不尽如人意的内容,多引入名家名篇,重组教学。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习作4“写一处秋景”.应该选用曹文轩等名家的作品来作范文.  相似文献   

15.
黄立参 《广西教育》2012,(25):45-46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公认最难的是作文教学,让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事则是批改作文。传统的作文批改,一直遵循着“学生写,教师改”的原则,弊端是老师辛辛苦苦地改,学生走马观花地看,收效甚微。为此,笔者在《指导小学生自改与互改习作新思维》的课题研究中,尝试改变教师批改习作一包到底的做法,提倡作文由学生自改和互改,体现作文教学的过程性与合作性,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与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状况,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情节平淡无奇,语言干瘪无味。细究其原因在于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结构,它把学生当容器,忽视了学生个性,忽视了学生求知的内因,使学生沦为机械的复制者。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位作文教学呢?这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地求取和组织的能力,完成作文教学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的转变,让写作成为每一个  相似文献   

17.
姜俊丽 《山东教育》2012,(13):20-21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作文教学依然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让人喘不过气来。从大小作文,到随课练笔;从即兴作文到生活日记,学生写得很多,但精品难得;老师批得很累,但收效甚微。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虽然立场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整个过程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按照自己所以为的"好"去塑造孩子。当看到泰戈尔《飞鸟集》中的"鸟以为把鱼举在空中是一种慈善的举动"时,我心中震惊不已。习作是学生心灵的流露,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老师们最为头疼的事,费时费力不说,还收效甚微.学生说:"作文最难写,我绞尽脑汁还是写不好."而面对着收上来的学生习作,教师的脸上也挂满了忧虑.他们说:"作文最难教,我想方设法却效果不佳.""难写"与"难教"的教学矛盾往往导致"怕写"与"怕教"的心理症结,严重挫伤了师生的写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标》中提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写常用文体的习作,也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能力,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一、提出具体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改作文习惯。学生一开始修改作文,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改什么,从哪儿改。这个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提出修改的内  相似文献   

20.
正习作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但我们教师普遍感觉习作教学难教。写作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三无"的状态,即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习作教学无效。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习作意识和读者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这种"忽略",直接导致学生错误观念的形成。这就是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习作的根源所在。教师的无法和学生的无奈直接导致了习作教学的无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