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夏的上海,一年一度的季风还没有如约而至,汾阳路上的梧桐树已经投下了深深的绿荫,使这条马路显得格外宁静.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来上海为他改编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作推介宣传,朋友在汾阳路的仙炙轩安排了一顿午餐接风,我叨忝末座作陪.但我猜想,请他吃日本料理可能只是一个由头吧,真正用意是让他故地重游--老人都爱怀旧嘛.仙炙轩的所在,曾一度是白先勇的父亲--原国民党政府的国防部长白崇禧将军的府邸.长期来,人们也习惯地称这幢洋房为"白公馆".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06,(5):36-37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右上一图)“红卫兵”是“文革”期间全国性的以大、中学生为主的群众性组织,于1966年5月下旬最早在北京出现,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当日,天安门广场上,站着一望无际的人群。口号声惊天动地。(上图)  相似文献   

3.
郭闻捷 《青年记者》2007,(16):85-86
"我的电视,在心里我是要带着你一起走的。我爱你。"这是纽约一个名叫吉尼罗·加西亚的学生在父亲不让他看电视后开枪自杀前留下的遗言①。对于电视来说,这个"最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那  相似文献   

4.
杨旭 《新闻传播》2012,(2):90-91
民生新闻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正处于一个质和量的瓶颈区。有业内专家用"五只鸡"来形容当今民生新闻栏目的市井化,就是"鸡毛蒜皮、鸡犬不宁、鸡飞狗跳、鸡零狗碎和一地鸡毛"。这也给民生新闻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但我认为,对于民生新闻来讲,内容固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形式也是举足轻重的另一部分。民生新闻要想取胜,要想立足,必须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别具一格。这也是民生新闻最大的优势之一——形式上没有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以各种形式抓住观众,怎么好看怎么来——当然,这一切还有一个度和品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诗的跃进     
大跃进中,连作诗也“放卫星”。心里想到什么,说出口来又顺溜,那就是诗。男女老幼都作诗,屋里墙外都是诗,村村都开赛诗会。我父亲也忍不住,写了不少“大跃进式”的诗。四月中旬,他受天津茶淀青年农场邀请去参观,看了大田、牧场、果园、苗圃,跟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一同耽了两整天;用他们的口吻写了两首新诗,《种桃树》和《拾粪》。五月二十,各文化团体去十三陵工地慰问,父亲参加了;回家来兴奋得说个没完,第  相似文献   

6.
夜深了,同室的战友,已进入了梦乡。我跟往常一样,写完稿子后,开始给父亲写信。此时,我打开抽屉,拿出一个非常精致的铁盒,里面有88封父亲的来信——鼓励、批评信,我一封一封翻着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温情,仿佛看到父亲聚精会神地在灯光下为远方的儿子写信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两年前,我曾经撰文指出,中国传媒业面临着"拐点".观点虽然有相关的研究数据做支撑,但当时还是有不少人不以为然,认为中国传媒业一片欣欣向荣,何来"拐点"之虞?!而现在,当这个"拐点"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突然"出现的时候,业界则又是一片悲观之声,认为传统媒介(尤其是报业)发展的衰退期来临了.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12,(13):24
本刊讯(记者韩阳)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为其父亲白崇禧编写的图传——《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近日在北京出版发行。"父亲没有对我说过重话,因为子女在家里的地位由学校成绩单来决定,我总是拿第一,所以父亲对我有一种信任。其实我做的一些事他要是知道了也未必会喜欢。"白先勇如是回忆父亲白崇禧。"作为历史人物,我在他身上看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作为父亲,他又有另一面。这两面有时会冲突,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复杂的人。"  相似文献   

9.
1967年的陈毅     
《出版视野》2009,(6):36-37
在“文革”中,面对涌向外交部的红卫兵,陈毅曾慷慨陈词,作了“我这个外交部长”的即席答辩。这篇讲话被当做“大毒草”.许多话被当做反动言论。1968年11月,王洪文等人制作了《陈毅反动言论小集》。本文系作家叶永烈整理的陈毅讲话录音的记录.  相似文献   

10.
对“三十而立”的揣摩差不多始于少年。那时候我功课很差,常受到父亲的责骂,其中一次愤而离家,来到距家十里的小镇上,想就此真正立上一回。当然,最终的结局还是没有“立”起来,回到家时已是暮色四合,在饱受了父亲的一顿老拳后狠吃了两碗饭。多年后想来,也没有多少痛疼的感觉,想是让那两大碗饭给抵消了。但我清晰地记得,那段时间对于“三十而立”非常向往,盼望着三十岁快点来到吧,就像艾敬唱着1997年快点来到。  相似文献   

11.
人们大多知道袁世凯早年是个浪子,从政时是个不择手段的政客,没有多少人了解军人出身的袁世凯对秩序的热爱。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中这样回忆:我父亲的起居饮食,一年四季,是有一套刻板规矩的。他每天早上六时起床,六时半吃早点。早点总是吃一大海碗的鸡丝汤面……  相似文献   

12.
父亲后来告诉我们,“文革”后的1967年,林彪破天荒地“召见”过父亲一次,就是在北京西城区前毛家湾1号他的住地。父亲回忆那个院子的氛围就像林彪的性格,没有一点动静和生气,呈现出一种阴森森的气氛。当时,父亲很纳闷,林副主席要和我谈些什么呢?那时林彪如日中天,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父亲也毕恭毕敬地想聆听林副主席的指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期间,古籍的出版工作基本上停顿了。但是除了“二十四史”的校点工作于1971年重新提上日程之外,还常有一些“中央交办”的古书重印任务。1973年1月,我刚从咸宁五七干校调回中华商务联合的出版社,不久就接到了一系列中央交办的任务。先是江青交下来一本石研斋刻本的《骆宾王集》,意思是要我们重印。书上有北京大学教授向达的藏印,大概是江青从红卫兵抄家物资里要来的。我们正在研究是影印还是据以排印,过两天江青又命人把书收了回去,以后就没有再提此事了。接着当时的“出版口”负责人又找我们领导去,传达“中央交办”的重印书…  相似文献   

14.
(一) 1966年,毛主席"八·一八"在天安门城楼向红卫兵小将挥巨手之后,北京的红卫兵开始"破四旧",紧跟着是"清理阶级队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手指受伤的经历渐成淡淡的印象,随着母亲送我远行时那双拭泪的手在我心中定格,随着父亲在寒冷的冬日里将我的小手放在他的心窝渐成温馨的回忆,随着姐姐为我缝衣时那飞针走线的手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手虽偶尔激起我心中的隐痛,但多半唤起我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从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手就一直是我思考的主题。我惊叹手的神奇并且不断追问:手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6.
李从钦 《新闻前哨》2007,(10):75-75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意境分为不同的种类。如"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两分法;"以意胜者"之境、"以境胜者"之境和"意境两浑"之境的三分法;"花鸟缠绵"之境、"云雷奋发"之境、"弦泉幽咽"之境、"雪月空明"之境的四分法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新闻意境的创造有着不同的艺术手法。从写景抒情的方式来说,有借景抒情、  相似文献   

17.
记得1966年8月,上海的街头出现了北京的红卫兵.他们穿军装、戴袖章、扎武装带,一副救世主的模样.这以前,上海的红卫兵好像没这般装束,自然也没这等威风.在复旦,我看见一圈罔的人把他们围在操场上,猛烈地为他们的演讲鼓掌;在我就读的中学,我看见他们演示了教训牛鬼蛇神的武斗……不久,学校也有了选派红卫兵去北京串联的名额,我们这些非红卫兵只得乖乖地靠到一边去.  相似文献   

18.
翟旭瑾 《今传媒》2013,(6):153-154
本文从新闻职业道德角度来审视各媒体新闻记者对北京市5岁白血病男孩帅帅父亲"拒捐骨髓"这一事件的报道。与之前对杨丽娟追星事件、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未成年人、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等人物和事件的报道相比,各媒体的报道普遍更为进步和成熟,许多方面都与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更为切近。然而,却仍旧在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独立性、保护未成年人、坚持"最小伤害"原则等方面存在不足和瑕疵,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9.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刚刚落下帷幕。"两会"年年开,年年有新意。尽管它的形式基本不变,但它的内容每年都不一样。作为一个地方媒体记者,我已经是连续十二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了。每参加一次,总有与以往不一样的感受。而今年的全国"两会"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则是两个字:那就是"开放"!  相似文献   

20.
意姿 《出版参考》2011,(7):30-30
诸葛东珉的父亲是江西鹰潭某剧团的相声演员,平时总是笑话连篇。在父亲的熏陶下,小小年纪的他说起笑话来也特别在行,几乎是出口成“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